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系列入室盗窃犯罪距离个体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列入室盗窃犯罪距离是研究系列侵财犯罪的空间特征的重要途径,系列入室盗窃犯罪距离与入室盗窃行为人的犯罪前科、犯罪持续时间、使用的交通工具以及选择目标有关,而与犯罪行为人的年龄、犯罪次序、次数、团伙犯罪、盗窃财物价值大小等因素无关或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是一个具有地域特征的犯罪空间行为模式。基于系列入室盗窃犯罪距离的规律性,为打击系列侵财犯罪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犯罪的空间分布研究源于制图学派,该派使用地图描述犯罪的地域空间差异,发现犯罪的空间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现在犯罪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也开始应用于犯罪的空间分布研究。芝加哥学派开创了城市犯罪的空间生态研究,探讨犯罪发生的生态环境体系。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理论主要有街道眼理论、可防卫空间理论、情境犯罪预防理论、CPTED理论和死角理论等,这些理论皆强调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3.
犯罪控制论之犯罪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空间的存在同人类的生存空间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犯罪的内容和形式还是犯罪的实施都和人类的生存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减少和控制犯罪的研究应从对犯罪空间的研究着手。要尽量压缩犯罪空间。而压缩犯罪空间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4.
城市犯罪的空间分布研究源于制图学派,该派使用地图描述犯罪的地域空间差异,发现犯罪的空间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现在犯罪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也开始应用于犯罪的空间分布研究。芝加哥学派开创了城市犯罪的空间生态研究,探讨犯罪发生的生态环境体系。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理论主要有街道眼理论、可防卫空间理论、情境犯罪预防理论、CPTED理论和死角理论等,这些理论皆强调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5.
城市犯罪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犯罪地理学的关注焦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理论、实践、技术等方面探究针对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策略。这些策略对遏制城市犯罪的泛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然而也引发了堡垒心理、犯罪转移等问题。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新问题的出现就放弃空间防控策略。对于这些问题,着眼于防卫空间的新思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全息是事物间联系的普遍法则,适用于任何事物,刑事犯罪也不例外。犯罪全息论是研究犯罪系统全息现象和全息规律的知识体系。犯罪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犯罪是事物的物质运动和存在方式;犯罪具有的反映能力以及侦查主体的认识能力,是犯罪全息得以存在与发生的基础和条件。犯罪形态是犯罪系统全息包,其本质是信息包,具有客观性、信息性、可读性、广泛性、价值性、潜含性等属性。由于犯罪全息包与犯罪系统具有空间、时间、过程的同构性,因此,犯罪系统与犯罪全息包具有空间全息、时间全息和过程全息。犯罪全息现象和全息规律,为我们揭露犯罪、控制犯罪、打击犯罪提供了全新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7.
信息犯罪是信息社会一种独立的犯罪形态,主要有以信息资源为侵害对象的犯罪和以信息科技为犯罪手段的犯罪两种类型。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信息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犯罪空间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信息犯罪增多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信息犯罪面前是无所作为的。实际上,只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信息犯罪是完全能够控制的。  相似文献   

8.
街面犯罪的持续暴涨引发了各界对潜在罪犯的犯罪防控模式的反思,犯罪地理学的发展、美国地点警务的日臻成熟与上述反思一道,促成了基于城市犯罪聚集热点的空间防控的兴起。犯罪的空间防控为警务应对的改进、平安中国建设的完善及防卫空间刑事政策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尝试与改良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万事万物的存在,总是有自己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自己的空间位置和时间的运载的流动了,就标明这个事物已经不存在了。“犯罪”也是万事万物中的一种事物,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的形式。犯罪的世界同其他任何一种世界一样,同样是一个由时间和空间形式为载体的世界。因此,我们要探索犯罪运动的规律,就不仅要从犯罪的本体去探索,而且还要从它的载体去探索,即还要从时间去探索,从空间去探索。我们知道,犯罪源流理论,从载体的角度来看,乃是从时间的运动上去探索犯罪规律的一种理论。我国储槐植教授的“犯罪场”理论,从载体的角度来看,乃是从空间的位置(范围)上去探索犯罪规律的一种理论。然而时间和空间都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缺一不可的形式。空间的静态形式与时间的动态形式的“静”“动”统一,才构成了每一个体事物的生命形态。犯罪个体也同样是由空间的静态形式与时间的动态形式在对立统一中的生命形态。所以我们有必要把犯罪的时间理论与犯罪的空间理论“合二而一”来进行研究,并且称这一理论为犯罪的时空理论。当我们用这一理论去研究经济犯罪时,则称经济犯罪时空论。经济犯罪个体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观点认为可以将网络犯罪分类为纯粹的网络犯罪和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通过对100个涉网络犯罪案例的类型化分析,发现有必要将以网络为犯罪空间单独列为一种类型,然后可划分出三种类型,即以网络为犯罪对象、以网络为犯罪工具、以网络为犯罪空间。但是,这三种类型的网络犯罪中涉及的若干构成要件要素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定性困境。解决上述困境的出路是对网络犯罪中涉及的若干构成要件要素进行扩张解释而不是重新立法。  相似文献   

11.
犯罪心理哲学研究的新思路 ,是在大幅调换常规研究角度的基础上 ,用一种深进犯罪主体内的视野来观察、探讨、诠释、认定犯罪心理哲学现象 ,以寻觅犯罪主体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基本规律 ,从深远的意义上来回答犯罪心理的宏观起源、发展路径、动力机制、能量转换 ,由此自总揽的高度去深刻地把握犯罪心理现象的方法论精神过程  相似文献   

12.
经传唤到案可以成立自首。投案对象可以包括被害人,但要求具有接受审判的意愿。亲友送首时,可以不要求行为人具有投案自愿性。供述同种罪行可以成立特别自首。交通肇事后报警并在现场等候处理构成自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传统犯罪被转移到网络空间进行,网络与犯罪场的交叉形成了网络犯罪场。网络贩毒作为一种新类型的毒品犯罪形式,其主要形成机理就是在网络犯罪场发生的。因此,从网络毒品犯罪场的构成要素、基本模式和运行机理入手,系统地分析网络贩毒的形成过程和具体的作用机理,进而总结出网络贩毒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刑法规定和司法实践 ,对背叛国家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及其认定中的罪与非罪的界限、一罪与数罪的界限及其犯罪形态的界定等几个重大而疑难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观点颇多,但实际上,其罪过形式只能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司法实践中将本应定玩忽职守罪的过失行为,以及将虽出于故意但已构成其他更为严重犯罪的行为定为滥用职权罪的做法令人质疑。在目前情况下,应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以及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处理第397条滥用职权罪同其他相关条文间的法条竞合关系。另外,没有必要将滥用职权罪的主体再次恢复为“国家工作人员”,应提高和增设该罪的法定刑,将该罪和玩忽职守分列两个条文,重视对该罪未遂的惩处。  相似文献   

16.
犯罪心理测试是通过采集和分析受测人面对不同问题刺激时的生理图谱,判断受测人是否存在犯罪心理痕迹。从而达到对受测人有罪与否的鉴别。科学地选择刺激信息,诱导有罪受测人产生特异性的心理生理反应是测试的关键。这离不开对犯罪现场的认识。犯罪现场重建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现场的方法.揭示出犯罪现场所发生的犯罪内容和犯罪过程,为犯罪心理测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犯罪心理测试科学性、准确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对于网络诈骗犯罪的管辖,如果盲目沿用固有的管辖规定,会严重影响打击防范网络诈骗犯罪的效果。为了方便侦查取证,此类案件的立案管辖需要在沿用传统管辖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网络诈骗犯罪手法的多样化、犯罪空间的虚拟性和犯罪的高科技性等特点进行新的解释和变动。传统的管辖规定将被害人所在地排除在管辖地之外,然而通过研究发现把被害人所在地作为管辖地更能满足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网络色情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具有与普通刑事犯罪不同的特点,在行为上有较强的隐蔽性,在对象上针对不确定多数人,在主观上具有愉悦的感受等。我国目前对网络色情犯罪的侦查立法不够全面,造成在侦查实践中对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认识不尽一致,导致对网络色情犯罪的打击不力;侦查技术尚不完善,大量电子证据无法获取。因此,完善立法、创新侦查技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论公用互联网在侦查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新的犯罪途径。因此,在新时期必须重视公用互联网在侦查工作中的应用,从而在网络的攻防博弈中抢得先机。通过对犯罪行为人在犯罪的各个阶段是如何利用公用互联网、公用互联网上有哪些益于侦查破案的各类资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侦查破案等的研究,以期给侦查破案提供新的思路,使侦查破案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0.
刑事责任能力作为犯罪主体要件之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只是行为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由此论述得出结论刑事责任能力与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没有直接联系,它不应当成为犯罪构成的主体要件,只是行为人是否负刑事责任的要件。文章主张将刑事责任能力从传统犯罪构成的主体要件中剥离、抽取出来,作为刑事责任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