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2002年12月4日是现行的“八二宪法”公布实施20周年的纪念日。“八二宪法”是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发展的产物,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宪法的完整概念应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是以法制权之法。尽管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其内容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基本内容仍然只分为两大块,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现行的“八二宪法”在序言中就明确地宣告了自身的最高法律地位和…  相似文献   

2.
陈珺 《中国律师》2002,(12):22-23
2002年12月4日是现行的“八二宪法”公布实施20周年的纪念日。“八二宪法”是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发展的产物,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宪法的完整概念应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是以法制权之法。尽管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其内容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基本内容仍然只分为两大块,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现行的“八二宪法”在序言  相似文献   

3.
林海 《法律与生活》2014,(17):54-55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主要起草者,《中国的政府和政治》《比较宪法》的作者,钱端升将永远留在中国宪法史册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是目前法学研究成果的最高级别奖项。  相似文献   

4.
宪法是一国的立法基础和法律体系的核心,对一国的法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主持下制定的。毛泽东不仅为宪法指出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持了宪法起草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而且直接参与了宪法草案的起草和修改工作,为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和颁行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称“五四宪法”。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宪法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率领工作班子在杭州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发展都与这个国家所界定的政治体制、治国方略有很大关系。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体、政体都没有改变,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和治国方式却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变化直接体现在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中。抚今追昔,共和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50年历史的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制定了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此外,1949年还颁布了一部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1949年解放战争取…  相似文献   

7.
林海 《法律与生活》2014,(19):50-51
正在新中国的法律史记里,从多个维度都绕不过国际法大家周鲠生。他是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四位顾问之一,曾为毛泽东、周恩来讲授国际法,讲解国际条约规则;作为武汉大学校长,他曾力拒武汉大学迁校;作为新中国国际法奠基人,他同时也是划定我国  相似文献   

8.
许崇德的一生与宪法相伴,纪念他的最好方式是更好地维护宪法、推进宪政,将他坚持的理念发扬光大,让宪政之光照进现实。2014年3月3日晚上11时59分,一代法学大家许崇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随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焦洪昌发布微博称:"许崇德老师今晨走了,终于没有等到他参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60年纪念日。"屈指算来,许崇德去世之日离我国第一部《宪法》60周年纪念日仅相差半年多的时间。这位26岁就参与新中国首部《宪法》起草工作、最终统稿我国现行《宪法》、负责《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修订的宪法大家,将生命的痕迹永远留在了我国的宪法史上。  相似文献   

9.
程灏在《浙江人大》撰文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十八条规定,  相似文献   

10.
1954年宪法的历史命运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大元 《法律科学》2004,22(5):19-21
194 9年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人民获得了国家政权 ,并运用制宪权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确认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事实 ,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建国初期 ,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作为国家权力的主体 ,选择与行使国家权力相适应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朱以青 《政法论丛》2004,(4):F003-F00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曲折的历程。1982年宪法是我国最好的一部宪法,它实事求是地确立了我国各个方面的基本制度,充分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充分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高度结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科学性。此后,我国先后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四次修正,增强了宪法的适应性和权威性,使全社会公民的宪法观念、法制观念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2.
于文豪 《中国法律》2012,(3):13-16,69,71
1982年宪法是新中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之所以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最完善的一部宪法」(肖蔚云,1986),主要在於它体现了现代立宪主义的基本精神,代表和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不断完善。在基本权利方面,这部宪法作出了比较充分、明确的规定,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需要,发展基本权利的保障理念...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以其卓越的智慧、崇高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威望,领导全国人民制定了新中国宪政建设初期标志性成果的我国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颁行与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传播,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历程。由于十分复杂的原因,这部宪法制定不久便遭到被废弃的命运并成为一张被尘封起来的纸片。新中国的宪政实践启示我们,必须要处理好执政党及其领导人与宪法的关系,必须培育民众对于法治精神的理解和宪法的信仰,必须发挥宪法在权力配置与制衡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与违宪审查制度。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跨入伟大的法治时代。  相似文献   

14.
周叶中  Liao  Zhenyun 《中国法律》2005,(6):4-5,52-55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除了《共同纲领》之外,共颁布了四部宪法,其中现行宪法又在实施过程中做了四次部分修改。  相似文献   

15.
有必要设立1954年宪法纪念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大元 《法学》2007,(4):24-26
目前,我国设立了形式多样化的纪念馆,但没有国家一级的宪法纪念馆。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的基础。然而,由于我国没有专门以1954年宪法为主题的纪念馆,加之历史时代的久远,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散见于国家或地方博物馆,乃至公民个人的藏品。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专门性和统一性,部分珍贵的文献资料正在逐渐丢失。这是学术研究的重大缺憾,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设立1954年宪法纪念馆,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宪法文化与传统,有助于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度的历史基础与正当性。为此特提出设立1954年宪法纪念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82年12月4日颁布实施的我国现行宪法即将届满20周年。是中国宪法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换言之,是稳定性最强的一部宪法。本文试图从稳定性角度对这部宪法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作为其2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7.
过渡时期理论与1954年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它基本上确立了我国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以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宪政体制。它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宪法化,在整部宪法的内容上,充分体现了过渡时期的特点和要求。1954年宪法之所以在后来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与对过渡时期理论认识发生偏差有很大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在现行宪法中的确立,从某种意义上是总结了1954年宪法"过渡性"的经验和教训。在科学认识并界定社会发展阶段、秉承1954年宪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宪法文本与社会客观现实的结合,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宪法和宪政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海 《检察风云》2014,(11):78-80
2014年3月3日晚11时59分,法学家许崇德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5岁。中国政法大学焦洪昌教授发布微博称:"许崇德老师今晨走了,终于没有等到他参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60年纪念日。"屈指算来,离这个60年的纪念日只有半年多。这位26岁就参与新中国首部宪法起草、最终统稿现行宪法、负责港澳基本法的起草修订的宪法大家,将生命的痕迹永远留在了新中国宪法史上。  相似文献   

19.
宪法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研究宪法形式特别是基本权利的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新中国四部宪法都设有“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这一章。该章在几十年的变迁中,形式上有重大改观,但在位置、篇幅和体例等形式问题上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将来修宪时宜考虑其在形式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彭真强调立法工作的三条准则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以后,我()国家紧接着就启动了一项伟大的()工程,那就是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的起草.1954年年底,在西南政法大学任教的金平,被指派赴京从事新中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这是他与新中国民法典结缘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