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 我国现行宪法是1954年来最为完善的一部宪法。它以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地位规定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根本法的作用。在党的领导和宪法的规定下,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充分证明了现行宪法在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邓小平同志今年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精神大大丰  相似文献   

2.
用宪法具体规定国家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宪法与资本主义宪法的重要区别。我国宪法中有关经济制度的条款达13条之多。党的十五大报告①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论述,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宪政理论,并给宪法的修改和解释提出了新的课题。十五大报告对宪政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墓本经济制度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虽然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论述,但是没有上升为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宪政理论的发展史上,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相似文献   

3.
我在1997年曾经写了《依法治国必须确立宪法的权威》和《再论依法治国必须确立宪法的权威》两文 ①。忽忽四年过去了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其间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再次肯定“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振奋人心的大好形势下 ,我愿继续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一、宪法修正案与宪法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五四宪法"的制定与颁行,"社会主义"规范得以在我国入宪。一方面,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引下,在现实国情与苏联等外部因素影响下,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宪法化的结果,使党的意志、人民意志与国家意志相协调的结果;另一方面,从"五四宪法"中的"社会主义"规范文本及其入宪过程所体现的制宪者欲将其实施、发挥其宪法效力的初衷来看,这更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依宪执政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美国宪法是一部以协调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为核心的根本法,美国宪政的演进史可视为一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宪法框架中重新界定和争取权利的记录,这可以从美国宪法制定的背景、经过以及联邦宪法所确立的权力结构中充分领悟。利益的多元化已经是当今中国社会中的既存事实,宪政的制度设计及宪政目标的实现,已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建立多元兼容、活动有序、彼此和谐的社会,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的呼唤。  相似文献   

6.
一、宪法学研究概况 2004年,宪法学的学术研究活动非常活跃.3月28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宪政理论研究所主办了"社会转型和宪法修改"理论研讨会.5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宪法与刑事诉讼法"学术研讨会.9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举办了"纪念‘五四'宪法颁布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9月12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和行政法治中心共同主办了"五四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学术研讨会.9月25日,中国政法大学举办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学术研讨会".10月23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暨纪念五四宪法颁布5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7.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作为我国宪法上的人权原则确立的。它的确立并非仅出于功利主义考虑,而在于申明了宪法之为宪法的规范意涵。对它的理解,不仅要认识到人权原则在提升权利观念、完善宪法制度等方面对我国宪政建设的深远影响,而且也要认识到人权原则在宪法结构、旨意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同样,人权原则的实现并非仅指人权保障的制度完善,更重要的或许是把它置入规范宪法的视野中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杨昌宇 《北方法学》2010,4(3):117-124
公民权利作为现代宪政的核心主题,是透视俄罗斯宪政问题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视角。自20世纪以来,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宪法,公民权利在宪法中从形式到内容发生了历史性的演变,从宪法规范的语言表述、到公民权利规范在宪法文本中的位次、再到具体的权利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立宪理念上,专制主义、集体主义和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分别主导着1906年根本法、1918年苏俄宪法和1993年联邦宪法。厘清这种变化对当下俄罗斯公民权利的保障与实现有重要的意义,对透视转型国家的宪政发展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的根本法的宪法,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保障和促进社会的进步。我国现行宪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宪法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存在着必然联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的来完善宪法,必将保障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强世功 《中外法学》2012,(5):952-972
目前世界上的宪政体制,大体分为三种模式:其一是超国家宪政,其二是神权宪政模式,其三是"国家-政党"宪政模式。本文集中介绍了巴克尔对中国"国家-政党"宪政体制的研究。"国家-政党"宪政体制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苏联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宪政模式也在这种传统之下。但是,这种"国家-政党"宪政体制在1982年以来进行了一场根本性的改革,开始迈向"单一政党宪政体制",即在党和国家分权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的要素,确立了宪法最高地位,从而在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一方面,党作为社会价值规范的提供者,为宪法和法治提供了规范价值基础;另一方面,宪法和法治约束了党的行为方式,使其服从于宪法和法律。在此基础上,巴克尔提出了完善"单一政党宪政体制"的有关构想。  相似文献   

11.
无产阶级政党在现行宪法中的宪定执政地位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宪政国家阶段具有历史唯物论意义的逻辑推论。这种执政的宪定地位是实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跨越的保证。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历程揭示了在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将社会主义的国家建构成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宪政国家理念与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在宪法框架下的统一。社会主义宪政体制的内涵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客观现状决定了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必须重新解读。其正当性与合法性在于其社会主义宪政国家建设过程中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法学界对于劳动权的研究大多是从劳动法的角度展开的,从宪法角度所进行的劳动权研究大多也是在用我国劳动法第3条的内容解读我国宪法第42条劳动权的含义,陷入了"以劳动法解释宪法"的方法论误区。笔者认为,对于宪法劳动权的理论建构,应当立基于"以宪法解释宪法"的原则上,从宪法文本以及宪法变迁中探求宪法劳动权的内涵。自1954年宪法以来的几部宪法文本中,我国宪法劳动权的规范表述形式并没有明显的改变,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宪法变迁,主要是所有制结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却赋予宪法劳动权和劳动的概念以全新的含义,并使职业自由成为我国宪法劳动权存在和运行的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宪政现代化的历史上,五四宪法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从法制现代化的分析视角出发,反思五四宪法与当代中国宪政制度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结关系,分析五四宪法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可以概括出五四宪法的伟大制度创新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建设的伟大里程碑意义;客观分析出五四宪法所存在的制度缺陷及其对当代中国宪政现代化的影响;进而探讨五四宪法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国家建设和宪政制度现代化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的宪政建设在发端之初就走上了移植外来法的道路,从宪法制定到宪政实践,均受到苏联宪政模式的广泛影响.在苏联宪法理论于中国大陆全面传播之时,刘少奇作为苏、中法律嫁接的桥梁,将苏联的制宪建议、宪政精神和选举制度等传入中国;通过移植苏联宪法,主持和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工作,为“五四宪法”的诞生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5.
宪政视野里的人权观念重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吉玉泉 《行政与法》2004,(10):107-110
在我国现已加入多项国际人权公约的背景下,我国的现行文本宪法仍未引入国际通行的人权概念。本文试图从宪政体制的视野,针对宪政体制和人权保障,宪法文本的阶级话语和人权观念的冲突的角度,分析并认为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理论思维去指导社会主义的国家建设,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思维去建构我们的宪政体系是我们现行宪政体制中人权认识上步入误区的原因所在,也是我们在宪政视野中对人权价值观念进行重构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一部完整的宪法典至少必须解决两项攸关宪政实现的根本问题:一是谁来判断政府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宪以及违宪之后的责任承担;二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遭受政府行为的侵害后如何得到宪法救济。如果以此作为衡量现行宪法是否得以充分实施的标尺的话,现行宪法在当下中国的实施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部良宪之实施何以如此艰难?概括起来,其原因主要在于“宪法不是法”的认知观念尚未被打破;法官发现法律之方法机械与教条化;最高法院司法批复客观上阻碍了宪法的可诉性;社会成员普遍缺乏宪法思维以及缺乏宪法实施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学教育沿革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法学教育是法律的基本问题,而法律是宪政的基本问题。在中国传统历史中,“有系统的社会管制”所对应的不是法,而是中国特有的“礼”。1840年以前,中国无西方意义上的法学教育;1840年至 1949年,中国法学教育进入近代时期,从无到有,出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从头开始,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完善我国法学教育事业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沈寿文 《北方法学》2010,4(3):19-26
法律保留原则要求某些重要事项必须留给立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目的是约束行政权,防止行政权滥用,并在客观上要求司法机关依法裁判;然而,宪政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有限政府的理念,即使是立法机关的权力本身也应当是有限度的。实际上,宪政国家违宪审查制度的普遍确立正是主要基于对立法权滥用的矫正;而我国从依法治国到依宪治国思路的转变也在事实上承认了立法权本身存在滥用的可能。因此,从法律保留到宪法保留,是保障人民基本自由权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立基于对多数决暴政的恐惧和对有限政府理念的信奉,它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宪法一手承认人民基本自由权利,而法律的另一手却又予以剥夺的弊病。  相似文献   

19.
对宪法性质及相关问题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宏 《法学论坛》2003,18(1):35-40
本文讨论了宪法的性质、内容和效力阶位等涉及宪法本质特征的一系列问题。认为 ,宪法不是母法 ,而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准则的部门法 ,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契约 ;有关国家权力的来源与性质、配置与运作、制约与监督等问题是一个国家宪法的核心内容 ,而关于发展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思想教育、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问题不是宪法应有的内容 ;宪法虽然作为一种政治契约 ,应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 ,但根据本文提出的“对外承诺对内具有约束力”的原则及其相关规则 ,宪法实际上的效力阶位从制定机关的角度看 ,则取决于其在一个国家整个权力结构体系中的级别 ,因而我国宪法与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实际上处于同一效力阶位 ,而要使它成为效力最高的法律 ,就有必要进行立宪体制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张怀印 《河北法学》2007,25(10):170-174
尼日利亚宪法和非洲大多数国家一样,发端于殖民地时期,受到原宗主国宪法模式和宪法原则的深刻影响.自1960年独立以来,尼日利亚宪法走上了一条曲折的探索道路,经历了由民选政府治理到军政府统治再到民选政府统治的转变.随着民主化浪潮在非洲各国的扩展,尼日利亚于1999年举行多党大选,并颁布了新宪法.然而,新宪法颁布后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批评,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问题.了解尼日利亚宪法曲折的发展道路及其完善的宪法制度,并深入探讨其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出路,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非洲国家宪法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国家的宪政建设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