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世民论“国、君、民”安立志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史上,曾有一段被史家称之为“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在封建专制的漫漫长夜之中,何以会出现这一奇迹,我以为这与唐太宗李世民本人的政治观大有干系。在封建社会里,国、君、民,是最基本的政治架构,三者关系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帝王的榜样。 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帝王的榜样就在于他懂得从“天子圣明”的自我假象中挣脱出来,以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进丽广开言路,从善如流。更可贵的是.李世民从18岁投军起到53岁病逝。其文治武功屡建佳绩,但他却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力戒自己滋生骄傲自大的情绪,并以古为鉴。以人为镜,明于知人,善于任使,终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赞叹。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23年,被史家称之为“贞观之治”,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漫长岁月中的一段鼎盛时期。那么,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条件下,何以会出现这一奇迹。我以为这  相似文献   

4.
<正>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强盛的唐王朝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一页。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及其历时二十三年的“贞观之治”,开创了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来为史学家所称颂。李世民即位后,他吸取了隋末“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历史教训,便实行了“清净无为”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比较  相似文献   

5.
《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  相似文献   

6.
李世民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统战”策略浅谈艾雪[编者按]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我们从政为民治国的一个方法.我国历史上曾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其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治世之道与用人之道极有特色,开创了唐朝这一封建社会的鼎...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即位后,经常以史为鉴,以隋亡为戒,励精图治,使他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相对稳定,国力比较强大,铸成了光垂史册的“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之治”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他讲究用人之道,善于网罗和使用人才,使大批精英聚集在他的麾下效力尽智,实可谓用人之治。他在人才思想和用人实践方面的建树,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为出色的。———见贤思齐,知人善任。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  相似文献   

8.
百味书屋     
《台声》2004,(5)
大唐帝国历史画卷——《唐太宗》作者/赵扬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文治功彪炳史册,为后世所景仰。然而他一生都做了什么事儿?又是如何 取得辉煌的贞观之治?此前描写李世民的书籍或失于呆滞,或失于浮浅,无法全面、深刻、生动、艺 术地再现李世民的全貌。 本书以五卷篇幅近二百万言,致力于史诗性的描写,按时间顺序展示了李世民平定天下、玄武 门之变、贞观之治及拓展边疆等场景。从而以史实为骨架,以文化为血脉,以恢宏磅礴的手法展现了 初唐的历史风貌,以及中国少有的成功的政治改革家的风采,力图通过他所处的环境——全社会以及 他身边的人对他心灵造成的极大冲击,反映他独具的性格乃至取得的巨大历史成绩。  相似文献   

9.
《贞 观政要》是唐玄宗时的史臣吴兢 (公元670年—749年 )编撰的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全书共有十卷四十篇 ,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和他的大臣魏征、房玄龄等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奏疏 ,以及政治措施等 ,是一部系统和全面总结“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集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之术大成的书。吴兢编撰这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记叙唐太宗在位时的封建政事以及李世民本人的领导行为 ,使唐玄宗从中学习封建统治的经验 ,成为一代明君 ,重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场景。因此 ,此书的教化色彩很浓 ,难免有修饰、夸大等不真实的地方。唐太宗具有超凡的领导能…  相似文献   

10.
魏征是唐朝初期的封建主义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出现,他功不可没。《旧唐书》说他与李世民“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  魏征少年时代孤贫落泊,后出家当了道士。隋朝末年,他参加了农民起义,再投窦建德,出任起居舍人。窦失败后,他投太子李建成。公元626年7月2日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其兄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并代李渊为帝后,擢魏为谏议大夫。此官的责任就是“掌论议”,可对皇帝“规谏”。  其实,魏征原来是支持李建成的。因为李建成既是长子,又是太子。只待高祖李渊死后,他就是皇帝。但此人却是酒色之徒,…  相似文献   

11.
贞观之治的成功,原因之一即在于君臣相得,这一点没有争议,只是有意无意间被夸大了。 看看李世民如何处理与尉迟恭、房玄龄这些心腹大臣的关系,其中的微妙,大可玩味。 贞观六年(632)在李世民的出生地武功举行宴会,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豪情满怀。宴会上,尉迟恭想起自己无论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还是在玄武门政变的激战中的赫赫战功,有些兴奋有些激动也有些失落,对“次序”排在自己之前的某公不满: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开明皇帝,在缔造“贞观之治”的宏伟大业中,善于以史为鉴,以喻明理,在反腐倡廉上的一些思想很值得今人借鉴。 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人拥有明珠,没人不觉得贵重,如果用来打鸟雀,岂不是太可惜了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还要贵重,见到金银  相似文献   

13.
张耐冬 《人民论坛》2012,(18):78-80
唐太宗一方面希望与大臣共治天下,一方面又对他们不放心。他是怎么从"钓鱼执法"到解开心结、下放权力的呢"一穷二白"的皇帝向大臣学习统治经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前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君王效仿的楷模。回顾"贞观之治"的建立过程,确立理性的执政原则,坚持以民为本,是最为关键的一  相似文献   

14.
凡行大事业.必有呔人才。有作为的封建帝王无不懂得人才是事业之根本.选拔和使用人才事关兴国安邦。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封建政治家少有的胸怀和气魄,将各种各样的人才收拢到自己身边,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群体.促进了唐王朝向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时代迈进.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5.
《贞观政要》是唐朝吴竞编著的。其主要内容是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论政的一些言论,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政绩和经验。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独具远见的律身原则。所谓“律身”,就是作为皇帝的唐太宗,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处理各种关系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唐太宗的律身原则,体现了封建社会一代政治家、军事家非凡的器识、胸襟和气质,是我国古代领导思想和人才思想中的宝贵财富,对我们今天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加强和改善领导工作,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昌方 《今日浙江》2013,(24):56-56
陈毅同志有诗曰:“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无不崇尚“羞耻”之美德。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崇尚“羞耻”美德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拟出游南山观光休闲,因害怕臣卿指责而作罢。  相似文献   

17.
刘建明 《政策瞭望》2011,(10):58-58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开明君主,一统天下后,他从隋朝因吏治腐败而亡的历史教训中,深刻体会到吏治廉明对于稳定政局、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因此,他在执政期间,通过采取一系列倡廉治贪的得力措施,一扫封建官场的腐败贪浊之风,从而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身为一国之君,唐太宗清醒  相似文献   

18.
正纵观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凡有成就的统治者,都在用人上有其独到之处。唐太宗李世民君临天下二十三年,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他的成功,更得益于"择善任能";在他的麾下,不仅聚集着一大批贤才志士,而且不论什么样的人才,都能用其所长,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和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好话”顺耳贴心,喜欢听“好话”是人的本能。地位显贵,手握重权的人尤其爱听“好话”。 在中国历史上,不爱听“好话”的封建帝王是没有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中,口碑是最好的。尤其是他虚心纳谏的谦恭态度,一直受到后人的崇颂。然  相似文献   

20.
赵扬 《现代领导》2014,(3):47-48
“忍”为政治家最重要特质之一.其有两层含义:一曰“隐忍”,即己方形势或实力处于相对劣势之时,须向对方示之以弱,以积蓄力量或静待形势发生变化;二曰“坚忍”,即己方处于强势或发现战机时,不给对方喘息机会.给予对方雷霆一击,且对对手不能有任何仁弱之心。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之一.具有相当高的忍术,以下数例即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