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解决两岸政治定位的结构性问题上,可以思考以“当局”作为起点来进行探讨,从而避免“骑马找马”、“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局.两岸在过去数十年都已经用“当局”相互称谓.从政治语义学上分析,“当局”正视了两岸公权力行使的事实,包容了两岸之间的“承认”抑或“否认”政治分歧,保留了未来开放性讨论政治地位的空间.从政治现实来看,两岸“当局”之间发展政治关系没有违背一个中国框架,两岸互称“当局”的身份可以体现平等协商、对等谈判,两岸可以从“当局”出发探讨最终政治定位并达成共识,两岸“当局”的政治定位可以为当前两岸发展政治关系提供灵活性安排.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法上讲,两岸政治关系的本质是政府继承关系.但两岸政治关系的特殊性在于这一政府继承尚未完成,但又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分别继承了大陆部分和台湾部分.实际上政府继承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权利能力的继承和行为能力的继承.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权利能力层面的政府继承,而尚未完成行为能力层面的政府继承.因此,两岸政治关系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国家层面、政府权利能力层面、政府行为能力层面.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十三大之后,其大陆政策发生了实质性转变,具体体现在实行双轨路线,以“三个分别”为原则(“三个分别”是:中共与中国分别界限;大陆同胞与中共政权分别对待;官方坚持“三个政策”与民间事务分别处理),把大陆政策的两个基本方面——规范为“非官方、非政治性”的海峡两岸关系问题与高度政治性的台湾前途及国家统一问题明确分开,采取各自不同的路线,以及相互区别的政策措施,企图以“两个对等政府”、“两个政治实体”来重新定位两岸政治关系,并由此以“弹性外交”、“双重承认”进一步谋求“独立的国际人格”,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尽管国民党于1990年10月成立了“国家统一委员会”,而后并制订了“国家统一纲领”,但其精神实质却与宣示名义极不相符,并没有改变十三全之后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既定走向。本文拟对国民党大陆政策转变的目的与原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建民 《台声》2011,(12):62-63
两岸关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岛内政治发展的制约与影响。尤其是岛内蓝绿两大阵营对台湾政治定位、两岸关系政治定位、两岸关系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的政策主张存在很大分歧,以及国民党、民进党与大陆的政治基础或政治互信的巨大差异(核心即是否承认“九二共识”),  相似文献   

5.
两岸政治定位的困境在于“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之间无法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国际关系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对于两岸关系研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两岸同胞共同缔造的统一的中国不同于现阶段两岸各自认同的政治主体,可以称之为“第三主体”.两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两岸同胞共同建构“第三主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两岸政治僵局的概念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关系缓和已整整20年,双方民间性关系取得显著进展,但政治关系却陷入难以破解的僵局。本文试图从“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定位”、“交流交往制度”、“外交空间安排”及“和平统一模式”等经常引发双方争议的概念入手,解构两岸政治僵局的内在逻辑,并分别提出“一个中国原则”明晰化、“两岸定位”结构功能化、“交流交往制度”系统化、“外交空间安排”一体化及“和平统一模式”台湾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统联 《台声》2000,(6):13-13
5月13日下午 ,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新同盟会”、“中国统一联盟”、“国家建设文教基金会”、《海峡评论》杂志社等5个团体 ,在台北国际会议厅举行了一场以“一个中国、两岸和平”为题的演讲会。与会者呼吁台湾新领导人接受一个中国原则 ,尽快进行两岸和谈。演讲会由“中国统一联盟”副主席王津平主持。“新同盟会”会长许历农首先发言 ,他说 :我们主张“一个中国、两岸和平” ,这关系着我们2300万同胞的安全、福祉。我们不能以我们的身家性命作任何人的政治赌注。我们主张一个中国主权为两岸同胞所共有 ,台湾是中国…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基本目的是探求两岸政治定位的话语构建路径.求证“一国两区”能否恰当、有效地表述两岸之间的政治定位,成为两岸共同话语的又一组成,则是笔者行文的基本立足点.为达此目的,全文的基本假设是台海之间的政治互动正在构建一个有关两岸政治定位的话语谱系,要说明的问题是:在这一话语谱系之下,两岸政治定位呈现出怎样的认知图景;“一国两区”的话语属性以及被纳入大陆对台政策话语的几率可能;为进一步推动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一国两区”话语又有着怎样的改进空间和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9.
刘红 《统一论坛》2002,(6):9-11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政治报告中关于《“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的论述,强调了中国人民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坚定信心,表述了一个中国原则的科学内涵,阐述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八项主张”为核心的对台政策,提出了“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恢复两岸政治对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9日,台湾当局的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公然声称,台湾当局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台湾当局有关负责人也随之附和:两岸关系已从"两个对等政治实体"走到"两个国家",两岸会谈就是"国与国会谈",等等。语出惊人,海内外舆论哗然,反对声、谴责声不绝于耳。平静的台湾海峡掀起层层巨浪,缓和的两岸关系笼罩着浓重阴霾,台湾岛内经济、人心动荡。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决非偶然。李登辉上台十多年,不断更改对两岸的定位,由开始的"一个中国"走向建立"两个国家"。1988年,他在一次记者会上表白:"中国只有一个,应当统一,也必将统一";"中华民国的国策,就是一个中国的政策,而没有两个中国的政策"。从1990年5月起,他开始脱离一个中国原则,声称"一个国家,两个政府这是现实"。1991年2月制订的"国统纲领",则开始以"一个中国、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为两岸关系定位。1993年以后,他逐渐撕去伪装,从一个中国立场上倒退,鼓吹"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两个互不隶属的主权国家,台北是以‘一个中国’为指向的  相似文献   

11.
Chen Qimao 《当代中国》2011,20(68):153-160
The cross-Straits relationship has improved greatly since Ma Ying-jeo took over power in Taiwan in May 2008. However, people should not be over-optimistic, because all the positive changes enacted so far are not irreversible. It is important for both sides to seize this opportunity to advance the cross-Straits relationship step-by-step, and when conditions are right, to hold political negotiations and sign a peace agreement to end the status of hostility between them officially, so as to establish a framework for peace and development across the Straits, making the positive changes irreversible.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signing of a peace agreement is a consensus on the one-China principle. Beijing has redefined the principle as ‘both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belong to China’. It is close to Taipei's original definition of one-China, which has been defined in the ROC's ‘constitution’ and other official documents. Both sides should make joint efforts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political negotiations.  相似文献   

12.
"政治犯罪不引渡"是国际引渡的重要原则,但由于"政治犯罪"概念本身难以界定等原因,导致该原则的适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今国际司法协助中,政治犯罪不引渡不断受到限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例外",甚至已经有取消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在海峡两岸的区际刑事司法互助中,具体而言就是在逃犯移交---"刑事犯和刑事嫌疑犯"的遣返中,同样面临着是否适用"政治犯罪不移交"的问题。作为区际刑事司法互助,海峡两岸应当摒弃政治犯罪不移交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两岸协议行为是国家统一前,两岸特定民间团体接受官方授权或者委托,就解决两岸交往中衍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商谈,达成相关协议的法律行为。两岸协议行为的产生有其内在逻辑——它源于秩序建构之需要,基于一中原则之确立,成于双向需求之均衡,在形式上具有民间性、事务性、功能性的特点。两岸法制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岸对协议行为的主体、授权及效力等的不同定位。现阶段,在祖国大陆,两岸协议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实施,都只具有相当于部委规章或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效力。台湾当局将两岸协议定位为“准国际条约”、“准行政协定”,是其将两岸关系等同于“准国际关系”的必然结果,这种有悖一个中国原则的政策立场是台湾当局迄今拒绝回归“九二共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两岸交往不断增加,其所衍生出来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地点开启和加强两岸政治谈判刻不容缓.笔者认为两岸要进行政治谈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基于实现两岸交往的不足,两岸应该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携手共创两岸政治谈判的有利条件与营造和谐氛围.惟此,两岸政治谈判才可能顺利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15.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课题浅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领土主权意义上,“两岸一中”是现存状态,不需要追求,但需要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如何正式结束两个政权之间的敌对状态,达成有序分配内政和外交空间安排的共识;如何解决与两岸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问题。“领土主权一体,政府差序并存;存量原则不变,增量拓展共商”的原则可以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点是解决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问题。双方可以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沦述。  相似文献   

16.
台湾问题长期以来是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一个巨大战略挑战。陈水扁执政时期,由于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激进的分离主义路线,“台独”分裂活动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极大的战略险情,使台海局势多次走到爆发危机的危险边缘。本文全面分析民进党八年执政期问,陈水扁当局的“台独”分裂活动对两岸关系的破坏,以及中国政府管理台海危机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中具有主体地位和制度平台的双重功能。在实践中,主体地位表现为"与人民政协的协商",制度性平台的作用表现为"在人民政协的协商",同时,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中具有的双重功能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这双重功能是中共老一辈领导人的科学设计,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得到继续坚持和发扬光大,它顺应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人权》2017,(5)
The time-honored traditional Chinese minben(people-based) thinking has rich implications for human rights. The concepts of min and minben are much in line with their contemporary counterparts of "human" and "people orientation". Upholding the belief of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of states", minben advocates the fundamental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people, and requires leaders to implement "people-oriented" policies. Its encapsul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enabled it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civil rights in ancient China. Its sublim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s had, and will continue to have,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9.
Robert S. Ross 《当代中国》2006,15(48):443-458
Taiwan is a revisionist power. Its independence movement challenges a vital status-quo interest of mainland China's opposition to a de jure Taiwan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maintaining, however ambiguously, Taiwan's commitment to the ‘one-China’ formulation. Why is it that a small and vulnerable island off the coast of a great power has continued to challenge the vital interest of that great power and risk war? Adopting a ‘levels of analysis’ approach to Taiwan's mainland policy, this paper addresses this question by examining four prevalent explanations for Taiwan's revisionist diplomacy: (1) the mainland deterrent is ineffective, reflecting Taiwan doubts about either mainland capabilities or mainland resolve to wage a retaliatory war; (2) in an example of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alliance politics, US commitment to Taiwan, although aimed at deterring PRC use of force, encourages Taiwan to challenge the status quo because the Taiwan leadership is confident of US intervention and US ability to defend Taiwan; (3)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Taiwan identity’ and of corresponding domestic political pressures,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has been compelled to adopt a pro-independence policy; (4) Chen Shui-bian has a personal commitment to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has been willing to challenge the mainland's interest in one-China, despite risk of heightened conflict and regardless of domestic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相似文献   

20.
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正在不断形成,随着两岸互信的不断积累和共识的不断增加,两岸之间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可能性也在增长。对于海峡两岸来说,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增加双方的政治互信,而且有利于长久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