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法修正案(八)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醉酒驾车等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行为犯罪,写入我国法典。一时间,社会各界舆论哗然,引发了醉驾入刑的热议。反对者称:醉驾入刑有违法律宽严相济政策;司法成本过高,长期难以为继。而拥护者则称:醉驾入刑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排除了立法与司法脱节,导致醉驾量刑标准不一和适用法律不当的尴尬。  相似文献   

2.
醉驾入刑后,酒后驾车的人数大大减少。随着全国各地醉驾入刑案件的不断宣判,特别是高晓松等社会名人因醉驾而被判刑,此举不仅产生了显著的法律效果,其预防和教育等社会效应也在不断显现。但是在醉驾入刑之后,给每一个环节上所带来的困惑,却引发了一场关于醉驾入刑之后的冷思考。  相似文献   

3.
刑法修正案(八)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醉酒驾车等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行为犯罪,写入我国法典。一时间,社会各界舆论哗然,引发了“醉驾入刑”的热议。  相似文献   

4.
唐英 《求索》2013,(3):188-190
酒后驾车险是指以被保险人酒后驾车过失肇事风险为承保风险的一类保险的总称。酒后驾车过失肇事风险属于心理风险范畴,不属于法律禁止承保的狭义道德风险范畴,承保酒后驾车过失肇事风险的酒后驾车险具有合法性。由于以醉酒驾车为典型表现的危险驾驶犯罪属典型的过失危险犯罪,保险人承保酒后驾车过失肇事风险并不违反法律关于故意犯罪免责的强行性规定,"醉驾入刑"并不会影响和冲击酒后驾车险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时政     
中国将开展新一轮酒驾整治 公安部的消息,公安交管部门近期将开展新一轮酒后驾车整治,农村和城乡接合部是此次酒驾整治的重点地区,酒后驾驶摩托车等突出问题也将被严查。公安部的数据显示,“醉驾入刑”实施一年来酒驾行为得到明显遏制,查处酒后驾驶数量同比下降41.4%,醉酒驾驶同比下降44.5%。  相似文献   

6.
去年5月1日"醉驾入刑"正式实施,重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积极行动,投入大量警力和执法装备,严查、严治、严处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一年之后,"醉驾入刑"在悄悄改变酒桌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刑法修正案(八)》出台,醉酒驾驶正式入刑,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近几年,因为酒驾而引发的事故逐年增加,更加引发了人们对于酒驾入刑的欢呼。可是,醉酒驾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从各方面认定,尤其是最近最高院指出醉酒驾驶不一定都入刑,更是令人思考:到底应如何界定酒驾,对酒驾应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8.
"醉驾入刑"5月1日生效以来,全国各地都对一些醉酒驾驶机动车司机进行了刑事处罚,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赞同、反对两种声音都非常强烈。本期法治时评栏目邀请一些作者就这一热点话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唐钧 《同舟共进》2011,(7):51-51
关于"醉驾入刑",北京判了两个案子。因为这两个判例都是在"释法"之后宣判的,所以格外令人瞩目。据媒体报道:2011年5月17日,东城区法院对"醉驾入刑"后北京查获的首位醉驾司机李俊杰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危险驾驶罪判处李俊杰拘役两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同日,东城区法院对高晓松醉驾案作出一审判决,高晓松醉酒驾驶机动车犯危险驾驶罪,被判处6个月拘役,罚款4000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孙××醉驾肇事案为切入点,对醉酒驾车肇事行为的性质作了深入探讨。通过比较分析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认为醉酒驾车肇事行为应认定为交通肇事罪,而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通过对孙××醉驾肇事案的分析,主张只有通过完善交通肇事罪的有关规定,才能有效治理醉酒驾车肇事案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孙××醉驾肇事案为切入点,对醉酒驾车肇事行为的性质作了深入探讨。通过比较分析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认为醉酒驾车肇事行为应认定为交通肇事罪,而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通过对孙××醉驾肇事案的分析,主张只有通过完善交通肇事罪的有关规定,才能有效治理醉酒驾车肇事案件。  相似文献   

12.
民主视点     
《公民导刊》2011,(6):39
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军在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正确把握危险驾驶罪构成条件,不应仅从文意理解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认为只要达到醉酒标准驾驶机动车的,就一律构成刑事犯罪,要与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相衔接。(5月15日光明日报)最高法院是不是要给醉驾入刑"留口子"?应该如何把握醉驾定罪量刑的标准?这是不少人的疑问。  相似文献   

13.
危险驾驶罪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的新罪名,从5月1日实施以来,理论界对于危险驾驶罪特别是醉酒驾车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论证,但依然存在着与实务脱节的事实。司法实践中,对醉酒驾车的司法认定存在着不少争议的问题,如自首的认定、当场逃逸的推定、构罪的证据格、量刑等。本文以2011年以来浙江省丽水全市危险驾驶中醉驾案件为样本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醉酒驾驶入刑已五年,醉酒型危险驾驶案件仍呈现增加趋势,应引起司法机关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从某基层检察院办理的醉酒驾驶案件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有助于探讨醉驾型危险驾驶案件的惩处及预防对策,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5.
致远 《中国人大》2011,(14):7-7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把醉驾这一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定为刑事犯罪。自5月1日实施以来,公安机关查处酒后驾车数量、查处醉酒驾车数量、因酒后驾车造成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因醉酒驾车造成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四项指标同比均大幅下降,下降幅度全部超过三成。  相似文献   

16.
5月1日过后,各地媒体纷纷报道了所在地法院审理的第一例醉驾入刑的案件。之后发生的两件事情更是吸引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热议。一是5月9日晚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因酒后驾驶,造成4车追尾。  相似文献   

17.
视点扫描     
时空醉驾入刑期盼执法常态化以危险驾驶罪严惩醉驾行为,表明国家的决心和意志。而多名醉驾者顶风违法,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遏制马路杀手顽疾任重道远。唯有让醉驾入刑的警钟长鸣,才能充分彰显法律的威严,确保人们的出行安全。  相似文献   

18.
视点扫描     
《新疆人大》2011,(6):2-3
时空醉驾入刑期盼执法常态化以"危险驾驶罪"严惩醉驾行为,表明国家的决心和意志。而多名醉驾者顶风违法,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遏制"马路杀手"顽疾任重道远。唯有让"醉驾入刑"的警钟长鸣,才能充分彰显法律的威严,确保人们的出行安全。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醉驾不加区别一律入刑,不仅在某些案件中显得过于严苛,而且也将使公安司法机关不堪重负。醉驾入刑条款5月1日正式施行,几天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关于醉驾并不一律入刑的说法引起极大争议,随后,最高法要求各地法院对符合《刑法》总则第13条,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定为犯罪。此举引来公众  相似文献   

20.
随着“醉驾入刑”宣传工作的深入,很多驾驶员朋友对酒后驾车的危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值得广大驾驶员提高警惕。误区一:醉驾仅针对四轮汽车案例:今年元旦,小林参加了一个老乡聚会,席间喝了很多啤酒。饭后,小林驾驶二轮摩托车回家,途中与刘某驾驶的小轿车发生碰撞。事故发生后,小林拔打了110报警,并在现场等候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