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于欣 《前沿》2008,(7):180-181
《太平经》作为早期道教经典,杂揉了天命论、天人感应、神仙方术等神秘主义内容,但其关于“德”的思想“以至道要德力教化愚人”,特别凸显了臣民之德在德治实施中的重要性和对臣民进行道德教化的必要性,表现出了同儒家德论传统之间的深厚渊源。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导刊》2012,(6):54-54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之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  相似文献   

3.
<正>据《周礼》记载,我国在周代就有了“以吏为师”的传统。师什么?师其德。“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指修身成圣贤之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内圣外王”之道,是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历代为官之道,强调德行是治国的前提。为官从政只有注重修身立德,才有正确的方向,“治人”必先“修己”。因此,中国古代一向重视官德。一是“为政以德”,即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拥护;二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和感化百姓。《周礼?地官》列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道德经》列出三德:礼、义、仁。儒家列出五常:仁、义、礼、智、信。  相似文献   

4.
黄曦 《前沿》2013,(19):130-131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学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得出“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来分析,这条原则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能得到很好的借鉴与应用.教学中处理好结构、功能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培养与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明导刊》2013,(10):51-51
献子贵言【原文】范献子游于河,大夫皆存,君日:“孰知栾氏之子?”大夫莫答。舟人清涓合楫而答日:“君奚问栾氏之子为?”君日:“自吾亡栾氏也,其老者未死,而少者壮矣。吾是以问之。”清涓日:“君善修晋国之政,内得大夫,而外不失百姓,虽栾氏之子,其若君何?君若不修晋国之政,内不得大夫,而外失百姓,则舟中之人,皆栾氏之子也。”君日:“善哉言。”明日朝,令赐舟人清涓田万亩,清涓辞。君日:“以此田也,易彼言也。子尚丧,寡人犹得也。”古之贵言也若此。(群书治要·尸子)  相似文献   

6.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这副对联,言简意赅,让人颇有启迪。贞观初,唐太宗谓侍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又纳谏告诫自己:“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国之君的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自己跟百姓的舟水关系。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只不过是封建王朝时代的突出代表,历史上的每一位开国皇帝,开初莫不重视自己与百姓的关系,只是到后来,逐渐脱…  相似文献   

7.
一《论语·卫灵公》中记孔子言曰:“君子谋道不谋食”。此言君子,士人之谓也。“谋道”与“不谋道”遂分别成为当时和以后士人沉重使命的表征和修身养性的禁忌。“谋道不谋食”说,至少包孕了四层含义。一为“士志于道”,士应以建道为己任,谋道是士人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核心,故“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二为“忧道不忧贫”。士人以道的发展为安身立命之基,贫不足忧,而天下失道则堪重忧。故要“笃信善学,守死善道”,不能因谋食果腹之需而置道之有无于不顾,“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贫贱不能移”则是这一思想的归  相似文献   

8.
《石涛画语录》向来以复杂晦涩著称,围绕着“一画论”形成了多种看法,并提出禅学、道学、理学和易学等假说.种种争论反而忽视了与“一画论”并列出现“乾旋坤转之义”的重要性.“乾旋坤转之义”来源于易学,是指变易之法,具有“神”和“生”的特质.人需通过蒙养与生活秉养此法而运用到具体的笔墨操作中,最后形成氤氲的艺术境界.而它与“一画论”之间是体用的关系.并由此可以看出,“一画”为石涛画学体系当中的本体性存在,为法之体,“乾旋坤转之义”为法之用.《石涛画语录》正是借易学渊源建构起自己的画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唐宗礼 《群众》2018,(17):71-71
《论衡·书解第八十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潜伏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这些历史典故都充分说明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鲍德里亚早期学术理论建构中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其“死亡三部曲”的第一步.这部书的第一章“符号—物的社会功能”是承上启下之作,即上承《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相关概念和思想,下启的不仅包括这部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自身,还包括《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在“符号—物社会功能”中,他一方面通过揭示“物”在消费过程中蕴涵的双重逻辑——物物交换的实然逻辑及其中隐含的“一种象征性交换体系”的应然逻辑,试图超越“物”的实然逻辑——一种满足需求的功能——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他通过揭示物的炫耀性消费和仿象功能,试图超越物的生产之实然逻辑.在此基础上,他对物的形式符码及其社会实践的阐述,开启了他构建符号批判理论的“工程”.这样,他就“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进而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鲍德里亚没有从实体性的孤立个人主体出发,而是承袭了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触及欧洲当下现实社会生活中鲜活发生着的大量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由此,鲍德里亚“符号—物社会功能”理论逻辑的深刻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以人与人之间虚假的象征符码关联替代了物性功用存在之链,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则必然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被西方社会称为“东方智慧”的我国古代儒家,就十分看重高尚人格的主体力量,把“以德修身”看成为官做人最起码的资格。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为政者”一定要“明德”。这里的“德”,指的是完善的道德境界和道德行为。《尚书·君陈》也有句名言“:明德惟馨。”意思是说,人世间只有高尚的道德行为所开放的花朵才是最芬芳的。“明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国家“明德”才有振兴之机,民族“明德”才能团…  相似文献   

12.
乌琼芳 《前沿》2007,(3):206-209
本文通过对报告文学《最后的堡垒》的内容分析评论,剖析了诸多社会矛盾构筑的中国发展的“最后的堡垒”,诸如官员“制造政绩”与百姓真正脱贫的矛盾、难以脱贫与“用知识改变贫穷”之间的矛盾、“绿色通道”浮在政策之上与落在百姓脚下的矛盾、短视浅见与社会转型时部分表层现象之间的矛盾、贫困生求学的强烈欲望和维护人格完整的冲突等。本文还分析了《最后的堡垒》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以层层深入的报告结构形成“关系空间”,以及提供给读者思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明夷待访录》中民主思想的传统政治哲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民主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存在继承发展的关系。他的"君害论"、"民主君客"思想以及对传统"人治"论和"法治"论的批判,都能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找到批判继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伟萍 《理论月刊》2006,(2):123-126
《雪国》是川端康成经过艰难探索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精神分析学家R.德马蒂诺认为,自我意识中的自我无法超越自身主——客之间的分裂,《雪国》中的驹子和叶子在实质上分别代表了岛村自我中的客体和主体,岛村与她们之间的复杂、微妙的关系,充分展现了岛村由客体的自我走向主体的自我,进而在以死亡为起点的“充分诞生”基础上超越自我,走向统一,走向元我的心里路程。岛村走向自我救赎的过程,也是川端在东方佛教的影响下确立“无用”哲学过程中的复杂、矛盾的心理路程,是川端面对人类自我分裂的处境所进行的具有现代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李颖 《求索》2012,(10):127-129
唐笔记小说因其故事短小、精练以及厚重的文化信息,为历来研究者所引用。在这些笔记小说中,表现最多的、最突出的当属唐代社会的嘲谑之风。如《大唐新语》卷十三列《谐谑》篇,载史事十四则。《本事诗》列《嘲戏》一则。此外,在《隋唐嘉话》、《唐国史补》、《朝野佥载》等所记上至馆阁重臣、下至黎民百姓阶层,竞以嘲谑为风。以参与嘲谑的主体论之,唐笔记小说重点展示了达官显宦和底层士人的嘲谑之风;以嘲谑的主题论之,重点则表现了对选拔官吏制度和惧内现象的嘲谑。  相似文献   

16.
历史规律性、必然性与人的自觉选择活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颇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近年来,在这一问题上争议很大,有人把唯物史观归结为“历史决定论”,并以“历史选择论”与之抗衡;有人则认为唯物史观不是决定论,也不是非决定论,而是二者的超越即“历史选择论”。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特别是“德法兼修”理念的凸显,对该学科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我国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根基的“德主刑辅”思想,对我们重新思考厘定“德”“法”的作用、把握处理好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关系、贯彻落实好新课标具有启示意义。基于“德主刑辅”思想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实效性的增强,需要我们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申“以德为先”;提升教师的道德领导力,充分发挥教师主体的价值引导作用;注重寻求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内容的关联点,促进二者的相辅相成;强化情感教育的渗透,发挥情感教育感化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一样,是朋友间的尊称。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就对它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东汉人郑玄更明确地说;同志就是朋友。王充在《论衡》中也用了“好友同志”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9.
得贤则兴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管子说,"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孟子也说,"不用贤则亡".人才比什么都重要. 《国语·楚语》记载了王孙圉论楚宝的故事.晋国大夫赵简子以美玉为宝,而楚国使者王孙圉则不以为然.在王孙圉看来:"楚之所宝者,日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楚国之宝是人才不是美玉,像善外交辞令的观射父、善陈述先王经典的倚相,都是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20.
《老子》哲学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而“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老子》哲学实为一主体论思想体系本体之“道”下贯于个体生命而为人之德性,道之“自然”遂成为德性的本质内涵,修道成德实即道德主体性的实现与挺立。“道”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民“自然”的观点意味着人民乃是政治的主体;作为民“自然”的逻辑归结,“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执政准则。“无为”之治本质上系民意政治,透显着消解统治者政治主体性以凸现民众政治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