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天彤 《求索》2007,(1):156-157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国魏的易学发展状况。易学思想在三国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魏国不过七十年的历史中.先后经历了汉代象数易学的式微,郑氏易学的兴盛和衰微,王肃易学的产生,以及义理派易学的代表之作王弼易学的产生等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都对我国的易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此时的易学发展概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关于邵雍易学的独创性,历来研究者大多集中在先天易学和后天易学的区分上,以及邵雍作为北宋理学代表如何很好地融合了儒道两家思想等方面来展开研究。邵雍易学思想体系的独创性在于其建立的数的形而上学,及融汇各家思想而来的丰富的取象思想;弊处则在于邵雍未能穷尽哲学之根本原理,而是急于取象,迫切将他的易学理论落于实处,以实现其内圣外王之道。丰富的取象思想给邵雍哲学带来了更多的活生生的现实体验,也使其哲学少了诸多西方哲学式的思辨意味,而这些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易》之为学,在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历代都有解易之人。先秦易学初创后,两汉易学中较有影响的有孟喜的卦气说、京房的官方易学、虞翻的象数易学等。魏晋隋唐易学中,王弼首开义理易学之先河,韩伯康则继承发展了义理易学的主要思想。唐人孔颖达结合象数说义理,对易的解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两宋时期,随着中国古代思想史步入自己的成熟期,易学研究也相应地大放异彩,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两宋的思想家,无不借《易》立言,几乎所有理学家都为《易》作过传注。张载,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从符号学…  相似文献   

4.
一自汉代“独尊儒术”始,经学作为古代中国具有官方哲学意味的儒家经典阐释学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的主要思想工具;经学又与儒学天然相关,要求体道宗经、致用重文的一体化,进而成为钦定之学。这不但影响着封建大一统之下的皇权意识形态及其专制政治体制的沿革,而且也决定着经学自身的发生、发展与终结。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注定了儒学与经学的不同历史命运,显示出学术思想发展与伦理政治教化的文化层次分野来: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之学,从先秦到当代,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文化影响;而立于学官的经学,在辛亥革命后遂成…  相似文献   

5.
金末北方易学,一方面延续了北宋道学家的易学研究传统,在对“《易》以载道”的考察中,确立了以北宋易学为旨归的研究路径。这一时期易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受地缘影响,以河朔地区为传播重镇,极具学术价值的民间交流成为当时易学传播的最有效方式。另一方面,面对金元之际动荡的环境,易学家选择以《易》占作为理解天命的途径之一,对于《易》象数的运用,并未因宗于北宋义理派易学而偏废。伴随着新统治秩序的建立,北方象数易学家政治与社会实践的成功,不仅提升了汉人在元王朝的影响力,而且与元朝统治的“实用主义”紧密结合,促进了元代易学的繁荣。同时,一部分义理易学家,在与理学的互动中进行易学理学化研究,为南北思想统合及元代朱子易学官学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经学是从汉代至清代之交的古代中国的具有官方哲学地位的儒家经典阐释学,自汉代经学肇起,虽然出现了个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的解经方式之争,但在汉代末年则趋于今古文经学的合一。这主要是在“独尊儒术”的前提下,经学阐释已由过去集数人之力以通一经,转而成为现今之一人可遍群经,阐释的广度与深度有所拓展。至晋代,“自永嘉之后,字内分崩,和乐文章,扫地将尽”,南朝与北朝分立江左与河洛之地,政治上的南北对峙直接导致了“南学”与‘\匕学”的经学流分——“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要之,“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  相似文献   

7.
论象数易学     
象数之学是前人研究《周易》的主要方法,从春秋战国时代起,中经汉、唐、宋、清直至当代,不少易学家都以象数为注释经文的工具。象数学派认为:《易经》的卦爻辞是根据象数写下来的。《系辞下传》说:“易者,象也。”《系辞上传》则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但是,易学研究的发展史证明,用象数来注释《易经》颇为牵强附会,时至今日,这种陈旧的研究方法,早已显得苍白无力,处处捉襟见肘了。怎样认识象数之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越峰 《求索》2007,(9):149-151
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北宋时期出现了疑古惑经的思潮。学界普遍认为,在这股思潮中有所谓“疑经”和“疑传”之分。胡瑗是疑古惑经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的《周易口义》中就有很多疑改经文之处,其实,他并不属于所谓的“疑传派”。可见,这种“疑经”与“经传”的两分法并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9.
王棋 《理论月刊》2012,(10):63-66
阴阳概念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传统文化从形而下的现象直感上升到形而上的抽象运思离不开这对概念。先秦诸子当中,《周易》侧重于在阴阳观念系统中建构它的哲学思想。用这套话语系统阐释阴阳,探究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是易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在对"易"之义理解的脉络下汉末著名象数易学家荀爽建立了独具特色的阴阳观。其《易》注通卷阐述了阴阳交易、阴阳合居、阳升阴降、阳命阴成的阴阳之义。荀爽透过象数体例的发明挖掘了阴阳变化的深层哲学意涵,在象数易学语境中对传统阴阳观念作出了合乎时代需求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著名的遗民诗人、学者,他荟集古今学者的学说炮制《庄子》,对庄子虚无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使其唯物思想和质测之学得以展现。方以智主要是以象数来会通《易经》与《庄子》内篇七篇,通过《药地炮庄》三十三篇,使庄子学著作始终贯穿着易学象数学思想,从而把以易解《庄》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以"公因"、"反因"说来解释《庄子》则更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实为以往的一切解说者所不能及。  相似文献   

11.
文平 《求索》2012,(12):93-95
虞翻易学思想突出地表现出西汉易学向东汉易学的转变,在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转换过程中,虞氏易呈现出承上启下的作用。虞氏易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而形成专门化。研究虞氏易,可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诸方法。虞氏易主要分为太极、卦气、卦变、易象等部分。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与爱默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与爱默生杨径青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那充满伦理理性的人学思想对其后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准则,以及生活的目标,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支柱之一。爱默生对于美国人来说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他奠定了美国人的精神基...  相似文献   

13.
武宝宁  陈晓锋 《前沿》2008,(10):169-172
魏晋南北朝隋代,经学与史学获得较大发展,学者治经,好自出义疏,特别是隋代学者好为新义,规过前人。唐初对魏晋以来的学术遗产进行了一场果断的整理,主张“远承汉学”“还依汉魏之旧”,以恢复汉代经典至上,质朴笃实的学术风气。唐代史学风气为之一变,继而对隋代吏学成就形成贬抑之势。  相似文献   

14.
任利伟 《求索》2007,(8):208-211
本文以时代思潮与学术思潮的互动为视角,对东汉易学的发展作一前申后沿延的勾勒,并对东汉易学发展阶段进行评述。东汉易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谶纬思潮笼罩下的今古文易学;学术整合下的易学分途;经学与政治相互游离下的易学多维延展。只有对东汉易学“局部的放大”.从宏观角度切入,其在易学史、学术史上的特色才能更加凸显,因而对最终受时代与学术思潮的推动而发展、转型的东汉易学演进的认识亦会愈加深入。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思想道德秩序曾经一度陷入极端的混乱无序之中.传统价值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思想道德秩序的恢复与重建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正如普京所言.俄罗斯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意识形态问题。更确切地说,它是思想问题、精神问题和道德问题”。为此.俄罗斯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黄贞权 《理论月刊》2010,(10):131-136
孔颖达《毛诗正义》统一了南北经学,在唐代政治与多元文化格局下,重振了儒家经学的政教传统,发掘了《诗》文本深厚内蕴,剥去历代对《诗》阐释的陈垢,并加以创新和超越,完成了《诗》学到诗学的转变,展示了极其丰富的阐释学思想,建构了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同时也表现了士大夫的审美理想和意识形态共存的二元结构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汉代,经学与政治、法律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和内在互动。解释《春秋》经义的《谷梁传》是《春秋》三传之一。《谷梁传》“借事明义”,强调礼制,重视宗法伦理等级秩序。随着汉代政治法律实践的展开,谷梁学终于走进了统治者的视野,忠孝、仁义、尊卑等汉代谷梁学礼法思想的精髓对西汉中后期的政治、法律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代湘籍思想家和外交家郭嵩焘之所以称为湖南人"独立之根性"的典型代表,是因为浸润着湖湘文化元素的家风和地方风气培养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精神,影响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以湖南人特别独立之根性读书、为官、做学问。特别是他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最早将中国传统实学与西方近代科学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提出向西方学习不仅要"师夷之长技",而且要师夷之根本政教制度、民情风俗的见解,大大超越了前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和湖湘文化向近代化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刘越峰 《求索》2008,(7):58-61
李觏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在庆历前后普遍重视以人事解经的学术氛围中,其“以人为本”的经学思想尤为引人注目。他能从关注百姓生活、追求平等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对这种思想加以系统深刻地阐释。这是对北宋初期“重人事”经学思想的深入探讨,代表了中国经学“内纯致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是汉代经学大师,班固《汉书》载:"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五行志》又云:"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由此可见,董仲舒是汉儒的领袖,同时表明他在汉代的崇高地位。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和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使之名声大噪,不能不视为儒家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他为汉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上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地位。董仲舒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是很庞杂的。从他建构的"天人感应"理论来看,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而且吸纳了秦汉的阴阳家、道家、法家等诸家思想及自然科学的成就,是一个开放式的体系。任何理论学说,只有不固守己见,不断地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