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舆情及舆情工作是政府和网民以网络为媒介开展社会沟通的过程。基于社会沟通视域研究网络舆情,可将网络舆情与社会沟通的基本要素综合起来,形成多维度的研究体系:一是网络舆情沟通主体研究,主要探讨网络舆情中政府和网民的构成及心理、行为特征等;二是网络舆情沟通客体研究,主要探讨网络舆情的类型及传播特征,以及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开展;三是网络舆情沟通媒介研究,主要探讨网络、传统媒介及其他渠道在政府与网民之间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媒体,成为公众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新媒体传播机制,需要网民真正的提高媒介素养"软能力"。网民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规范网络舆论,维护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秩序。对网民个人来说,也有利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能力的提高,为个人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虚拟的网络世界被称为青少年生活的"第二世界",它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媒的商业性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将网络环境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已严重影响到了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做为青年杰出代表的广大团员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评论能力,加强与党政部门、学校和网络信息类生产与经营企业的合作,同心协力打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将我们置身于微媒体时代,作为网络主力军的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塑期,其媒介素养会随着微媒体技术革新和传播方式的演进而产生诸多问题。如拟态环境的误导、创造能力的弱化、交往协作能力的消解等,因此,必须将媒介素养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微媒体空间舆情引导协同机制,构建和完善青少年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5.
质疑警察"不作为"的网络舆情日益增多,不利于警察形象维护。网民对警察"不作为"的指责往往是由于其对警察职责认知的偏差甚至情绪化的表达,缺乏理性的思考。以"天价虾"以及"农妇追凶17年"事件为案例导引,描述了我国警察"不作为"网络舆情的基本现状。指出公安机关在应对"不作为"网络舆情过程中存在舆情意识不强;缺乏对警察"不作为"网络舆情演变规律的把握与认知;公安机关内部、公安机关与其他机关之间联动应对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当从意识层面、规范层面和制度层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容易滋生网络谩骂、网络谣言和网络"群体极化"等现象,使公安机关在建设网络空间和谐警民关系中面临挑战。根据网络虚拟空间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以人为本意识,拉近警察与网民间的关系;完善公安机关网站建设,构建畅通的警民沟通渠道;注重网络舆情的收集与分析,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寻求媒体支持,引导网民正确认识警察群体;借助意见领袖的力量,引导网络主流舆论朝警民和谐方向发展;培养网民的道德素养,提高网民的理性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7.
危机事件往往引起网络集群行为。网络集群行为是一种网络舆论现象,网络媒介属性使其与现实集群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社会转型时期矛盾聚集是其发展的根源,社会环境、群体心理、信息认知、网络特性和媒介影响网络集群行为。调控网络集群行为的措施有:信息公开、舆论引导、网站自律、网络立法、网络监管、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和建立分析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理论研究,文章通过东部W县4个网络舆情事件案例,对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及其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网民感受到地方政府的结果引导程度愈高时,网民的顺从行为愈低,投机行为愈高,同时网民的认同度、满意度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质量愈低,不利于网络舆情引导;而当网民感受到地方政府的行为引导和社会引导程度愈高时,网民的顺从行为愈高,投机行为愈低,同时网民的认同度、满意度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质量愈高,更有利于网络舆情引导,并提出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从结果引导向行为引导、社会引导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舆情预警是公安机关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前提。改进舆情监测工作,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安部门需要做好舆情规划、舆情收集、分析处理、舆情预警四个环节的工作,把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作为重点,同时利用先进技术作为保障。对于公安新闻的处理,公安机关可通过互联网平台与网民直接沟通来解决。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网络新媒体成为舆论主渠道.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突发事件导致网络舆情的产生,而网络舆情反过来推动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体制建设,应在加快建立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制的同时,规范网络媒体管理,提升媒介素养;注重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培育成熟网民.必须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制度保障,完善法律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制与保护,加快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发言人、互联网实名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网络、电影、电视、手机等媒介以形象的图片和图像替代了抽象的文字信息。它们以自身形象化、趣味性、通俗化的优势,深深抓住了青少年的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和引导着他们的心理和精神。在这种传媒语境下,加强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即通过社会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使青少年学会并实践认知媒介、评判媒介、调控和利用媒介,培养他们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不必然具有负面性,舆情事件中"司法买单"、舆论与司法冲突和异化现象是舆情风险所在。舆情的形成与案件自身特点有着莫大的关系。网民道德良知论与司法法律价值论造就舆论与司法冲突。司法权威尚未形成加剧网民"信法不如信网"心态。面对舆情风险,法院应该针对案件,融理入判,提高裁判说服力,预防舆情发生;运用沟通机制,缓解司法与舆论冲突,减少风险冲击;稳步树立司法权威,提高抵御舆情风险能力;运用法律惩戒机制规制舆情中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碎片化对大学生媒介素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前信息碎片化在传播平台和传播内容上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控制能力和运用能力方面表现出严重不足。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对山东省中学生网络接触行为、中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和判断、中学生对网络的需求、中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总结青少年网络接触行为的特点,阐释目前青少年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原因,提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中学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法院网络发言人作为法院与网民沟通的"媒介与桥梁",不仅要把自己与法院、网民的关系定位为"一仆二主"的服务关系,还要主动提高认识和把握社情民意的能力,切实发挥舆论"航向标"作用,正确引领涉法舆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网民评论时事、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形成的网络舆情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传播的便捷性和相对平等性等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社会舆情,能够及时快捷和相对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意,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监督公共权力运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等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网民意见的非理性等缺陷的存在,网络舆情可能出现偏差,从而扰乱公众思想,混淆网民视听,削弱政府权威,影响政府公信力,最终对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必须客观认识网络舆情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采取相应对策,引导网络舆情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对山东省中学生网络接触行为、中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和判断、中学生对网络的需求、中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总结青少年网络接触行为的特点,阐释目前青少年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原因,提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中学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对社会上重大事态的发展影响巨大,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信息管控发挥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力,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将成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应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公开和民意表达渠道;加强互联网立法,利用法律手段实施监管;利用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实行有效把关;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切实提高地方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给公安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处置、及时应对涉警舆情危机事件已成为和谐警民关系的症结,因而妥善引导涉警网络舆情事关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和社会和谐与稳定。网民心理决定网民的网上行为,进而对涉警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网民心理包括代偿机制下的心理、追求本我的心理和首因心理、群体极化下的从众心理、群体怨恨心理和仇警心理。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对网民心理进行分析论证,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科学的引导措施,具体包括快速回应涉警事件、信息透明真实,事件进程实时发布、搭建交流平台,巧妙设置议题、宣传警察正能量和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要求。愈益发达的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网络舆情的传播机理和网民的参与方式,也改变着网络舆情的治理逻辑。全媒体场域下,网民人数日益增多,诱发网络舆情的概率更高、处置难度更大,对党和政府应对处置网络舆情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基于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建议秉持协同治理理念,从“人民立场+责任担当、政府主导+多元治理、理论学习+实操训练、细化预案+法定程序、人才培养+营造氛围”等方面全方位求解网络舆情处置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