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全国性问卷调研数据,综合运用Logit和OrderedPr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中的13种因素对我国青少年灾难心理素质的影响作用,并且分城乡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发现学校、家庭、社区、媒体、自我教育时促进青少年灾难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自我教育是增强青少年灾难意志的最关键因素;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对青少年灾难意志的培养教育缺失或存在偏差;女性和农村青少年的灾难认知水平显著低于男性和城市青少年;母亲受教育程度高的青少年灾难意志更薄弱。在此基础上,提出充分发挥各灾难教育因素的教育功能,探索各灾难教育因素之间的协作联动机制,充分激发青少年自我教育潜能,着力弥补灾难意志教育维度的缺失或偏差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评估家庭灾难教育对青少年灾难素质的具体影响发现,家庭灾难教育显著促进了青少年灾难素质的提高,该作用机制存在群体结构差异;家长偏重灾难知识教育,忽视灾难技能培养。要充分发挥家庭灾难教育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和男性青少年家庭灾难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强化家庭灾难技能教育训练等。  相似文献   

3.
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学龄儿童健康行为(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Behavior of School-aged Children,WHO-HBSC)[1]模型分析社会决定因素—儿童生活的日常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氛围、学校环境、同伴交往、近邻社区资本和儿童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包括社会分层和社会特征(包括家庭富裕程度、性别、年龄)对儿童烟草使用产生的影响;通过对2010年13个省市和地区15000个11岁、13岁、15岁样本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儿童烟草使用受社会决定因素的影响,在性别、年龄、地域、家庭富裕程度、城市类型、学校类型以及不同儿童群体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预防为主,教育先导"的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策略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形成。比较国内外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现状,提出构建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四位一体"、预防宣传教育体系和课堂教育体系"双线并行"的我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思路。  相似文献   

5.
激发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客观需要。从系统科学视角分析,大学生入党意愿是在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通过对大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的大学生入党意愿无显著差异;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的入党意愿有显著差异;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因素均对入党意愿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应努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交往遵循独特的运作逻辑.从其城市生活的社会情境出发,学校类型、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育方式、社区人员构成和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接触机会、交往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交往后果.为此,应从教育设置、家庭因素和社区结构三方面共同促使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交往系统.  相似文献   

7.
利用广东省东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从个体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两方面验证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社区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可知,从个体性因素来看,政治面貌和个人月收入两个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社区参与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作用,而其他因素均不显著;从社会性因素来看,经济收入水平层次自评、与邻居的相熟度、是否有当地朋友、是否购买社保和社区环境满意度等五个变量均对新生代农民工社区参与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从控制变量来看,受教育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社区参与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年龄和婚姻状况在各模型中的显著性和影响作用存在差异,性别对社区参与意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恋爱婚姻家庭领域,目前大学生的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混杂;社会性别教育可部分改变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念和行为;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设置社会性别教育课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2000年"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抽样调查"揭示了当代少年儿童素质发展状况中存在肯定与相信自我,生活能力较强等优势,同时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等劣势。全社会应当关注少年儿童发展中巨大的城乡差异,营造机会均等的教育环境;更新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保证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同时,充分挖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关注社会媒介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作用,为他们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03年我国开展社区矫正试点以来,这种新的行刑方式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被矫正群体,暴力型未成年矫正对象受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因素的影响,针对由此产生的不同于未成年人的心理行为特点,提出相应的心理矫治对策,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编问卷对我国跨境民族地区五省高校的720名在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总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做了系统调查,发现跨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度普遍较低,在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与国家认同呈正相关,且相关度较大,其中学校因素影响非常显著,其次是家庭因素,最后是社会因素。国家认同教育是强化国家认同、国家建构的核心力量,欲消弭跨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危机,有效提高其国家认同度,就需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以实现跨境民族长治久安、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2.
居民自治是有效实施社区治理的基础。分析1794例样本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影响居民社区自治参与动力的最重要因素是自治实际控制感,然后依次为社区社会资本、人格倾向、自治态度、自治认知。有效提升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动力的途径主要包括:提升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政治效能感;实现经济和政治健康发展,夯实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基础动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区社会资本存量;借助家庭、学校和职场实践三方合力,塑造良好人格品质;实施积极的社会说服,弘扬社区自治精神。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本文探讨了中国居民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的程度、变化趋势以及不平等来源等方面的城乡差异。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程度较小,并且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近年来已经基本消失。而农村居民的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程度非常大,虽然也显示出逐渐缩小的趋势,但缩小的幅度很小。作者进一步发现,当前中国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而造成农村居民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因素是因父权制(或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所导致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4.
灾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损失和伤害,由于男女两性生理、心理、社会性别的差异,灾难对两性的影响有所不同.在灾难面前,女性面对死亡和创伤受影响的程度更大.参与灾难救助是社会工作的使命,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社会性别意识,在灾前准备、灾难援助和灾后重建中都应考虑到社会性别对男女两性的影响,考虑到女性的需求,赋权于女性,在灾难援助中倡导社会性别主流化,推动男女两性和谐关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相较在校学生样本,我国正在服刑的青少年犯具有其显著的样本群体特征,尤其是日常行为具有明显的反规范和不良性表征。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尤为重要。家庭功能、亲子关系、社区环境、同伴关系与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甚为深远。整体上看,相较普通学生,青少年犯的家庭功能较为欠缺、与双亲关系较差、社区周边环境一般、对同伴信任度较低、学校对其教育成效也较弱;此外,青少年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偏低。在犯罪模式上,青少年犯罪也具有典型特征,如偏好抢劫犯罪、偏好共同犯罪、偏好街头作案等。在司法处遇上,司法机关对青少年犯的刑罚适用普遍倾向于轻缓化,但青少年犯的矫治成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的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低龄化、团伙化、手段成人化、类型多样化等特点,而家庭环境不良或监督、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五种类型的家庭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1)残缺型家庭;(2)教育和抚养方式不良型家庭;(3)家庭条件优越和"经济运行不良"型家庭;(4)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5)知识结构不良型家庭。由于家庭与未成年人的天然关系,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较之学校、社会更直接、更有效、更重要,父母的教育态度、行为方式和成长环境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其原因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根源。预防措施的根本就是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最直接、最具体、最深刻、最持久。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系统中,对家庭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其构成要素的研究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和创造,改善我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促进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区”是指居住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即在互相联系的经济和政治活动中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的价值观念和相属的认同意识和相应的实体单位。社区环境不仅仅是指街道、里弄或乡村,而是一定区域内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区域环境。因此要创建文明的社区环境,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必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密切配合,结成统一的教育整体。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以培养出教育者所期望的…  相似文献   

20.
社区居家养老通过家庭、社区、专业化服务机构的相互协作和配合,借助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机构在养老方面存在的不足,正在成为一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新型养老模式。基于2018年的实地调研数据,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环境设施、项目内容两个层面来评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绩效,进一步利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养老服务满意度的显著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居民认可度较高;养老服务供给三个层面发展不均衡,日常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发展较快,满意度较高,医疗护理服务发展缓慢,满意度较低。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个人特征层面的性别、月均收入,环境设施层面的生活环境,养老服务层面的日常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变量显著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