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贝马斯创设交往理性,对片面和非人性的现代化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批判与积极诊治。它为多角度把握以人为本及不断推进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完善与成熟提供了新颖的认知维度。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是以生活世界合理性为本,以人为本的落脚点是以公共领域话语权为本,以人为本的根本点是以全面自由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社会进入到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段,更加凸现出对法治的呼唤和需求。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可以说,以人为本和依法治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以人为本确定了依法治国的目的性价值;另一方面,依法治国、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身之本,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提供了动力支持和现实保障。可见,以人为本与依法治国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换言之,任何人文主义思想都必然是“以人为本”的。但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在“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取向上是有区别的。当前我们实行的“以人为本”,包含着对于中外历史文化的借鉴和发展。因此,考察这种区别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实行“以人为本”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李力 《当代广西》2008,(23):43-43
民心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施民心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离开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一切发展终将失去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写入全会文件,报刊上陆续发表文章作了阐释和论证,观点不尽一致;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了《以人为本,实行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为题的社论,第2期又发表了何祚庥和段若非《关于“以人为本”的对话》。此后本刊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提出了一些与“以人为本”有关的问题,希望得到回答。为此,本刊选择了若干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我们的理解水平作了回答,供读者学习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参考。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这个原则应该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这个原则的哲学表达就是“以人为本”。马克思说,哲学是文明活的灵魂,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可以说,“以人为本”就是我们时代的哲学,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两种人权观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庆祥 《人权》2006,(5):9-1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都是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而提出的,都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实现科学发展,或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就是要把当代中国的发展纳入以人为本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的口号逐渐成为时代的强音。应当充分肯定,各行各业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方面,主流是好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社会上确实也存在着把以人为本口号化的刮风倾向。如何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们认为,当前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内涵和要求,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客观的,决不是抽象空洞、虚无缥缈、束之高阁、一劳永逸的教条。它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要着力克服妨害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着手。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拓宽、丰富以人为本的实现形式.使之真正落实到研究和解决我国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中,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对策、行动和体制。  相似文献   

9.
理解“以人为本”,不能将“以人为本”等同于个人本位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主义。“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当代开辟出来的崭新视阈,群众史观、实践观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能力发展统一起来.把制度建设与保障人权结合起来,并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明确地提出“以人为本”,指明了我国发展的目的、实质,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向哪里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虽然不是新命题,但它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被赋予了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中华 《山西政报》2010,(13):41-41
随着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本质与核心理念的确立,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心自身的利益,越来越尊重和保障人权,越来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艰苦奋斗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对于企业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并不是对我们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否定,在实际工作中,应全面理解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质内涵,辩证处理好利与义、情与理、实与虚、近与远、主与客等矛盾关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导向,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不仅包含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内涵,而且也包含了发展“依靠谁”的深刻内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既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又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最核心、最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党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认真学习和把握以人为本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人各尽所能,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使人各得其所,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使人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官兵是基层建设的主体。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基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部队全面建设与官兵自身发展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6.
孟先成 《山西政报》2010,(16):40-40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同时.也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把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宗旨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阶段强调的“以人为本”,和“神本”、“物本”、“官本”相对立,也和西方的“人本主义”相区别。“以人为本”关注的焦点是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表明了人民群众既是发展主体,也是价值主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观点。近几年,“以人为本”思想指导我国改善民生、科学发展,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在落实“以人为本”过程中,在“人的生命尊严首要原则”、“解决群众最根本利益”、“改善生存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地加以改善,以更好地、切实地落实“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刘冰 《长白学刊》2008,(4):13-16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而得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对于今后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进一步认识和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同时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钟春云 《当代广西》2010,(22):58-58
近年来,扶绥县以人为本,积极加强编外聘用人才的服务和培养,有效缓解了编制限额与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人才紧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