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宁 《台声》2002,(5):32-34
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来到祖国大陆工作、生活。江苏省苏州市是台商投资的密集区,其中,很多台资企业落户苏州新区。为了谋求产业的第二春,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阖家团聚,台商老板、台籍干部携带家属来到大陆这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怀抱怎样的梦想来到大陆?圆梦的有多少?带着诸多疑问,我走进苏州新区“台商圈”。“台商到大陆投资是挡也挡不住的”2000年9月当选为苏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的王勋辉,身材魁梧,很富有感召力。身为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1992年就从台湾来到苏州新区投资兴业,…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台湾“投审会”通过的赴祖国大陆投资项目,其中落户江苏的项目得的比例较高、规模较大、高新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较多。赴江苏考察、投资情况的报道,常见之于台湾的一些报刊,有的标题醒目,内容新颖,引人注目。台资电子业抢占苏州地盘目前苏州币的台资企业,与电子项目相关的已超过20%。其中知名度较高的包括了辆样电、鸿海、明基、声宝及仁宝等上市企业。生产线尚未开始的尚有国巨、力捷等大型台资电子企业。据了解,最近还有几家大型的台资电子企业准备签订投资协议。台商电子企业集中的苏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林忠清表示,该开…  相似文献   

3.
近一年来,16家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台资企业先后落户海口,给琼台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在这批台资企业“新贵”中,电子信息产业类企业6家,汽车配件工业类企业5家,生物科技类企业3家,其他高新技术企业2家。生物科技:寻觅无公害农业的标杆去年以前,海南没有生物科技类企业的生产厂家,一些台湾岛内企业也曾来海南考察并设立公司,但大多是推销“舶来品”,最终没有扎下根来。去年至今年,九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康富保健品有限公司、经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3家台资生物科技企业先后落户海口,并建立起生产厂家。在…  相似文献   

4.
几百年前,大陆人“从唐山过台 湾”,落地生根,建设台湾;50年前起,海峡两岸隔绝达数十年,老死不相往来;约15年前,台湾当局开放岛内民众到祖国大陆探亲;而今天,台湾人纷纷到祖国大陆当“台干”、做“台劳”,经商,工作,生活,寻梦。一个新的社会群体 随着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发展,台资企业越来越多,从台湾岛内到大陆台资企业工作的台籍干部与工程技术人员也不断增加,于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台干”。目前在大陆的“台干”是越来越多的趋势。 过去,尽管大陆“台干”的工资待遇较岛内高得多,但毕竟是远离…  相似文献   

5.
在苏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员手册的序言中,协会会长、苏州三阳高尔夫球场董事长林茂吉先生深情地写道:人说苏州是水乡,有水即有桥,苏州成了多桥的都市。而今又一座“桥”架在了苏州的台资企业与政府之间、台资企业之间,那就是1995年9月28日成立起来的苏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 转眼之间,两年多过去了。苏州市台资企业协会这座兼具多种功能的“桥”,在沟通政府各部门与台资企业的联系,增进会员间的了解与合作,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很好  相似文献   

6.
“比大陆人更了解大陆投资环境”,自信地亮出此招牌的是安信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来自台湾、专为外商在大陆投资建厂牵线搭桥的红娘胡蔡安。1997年至今,安信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已引进百余家台湾和日本、韩国、美国的企业落户江苏苏州及其周边地区,总投资逾6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郭晓晓 《台声》2005,(1):42-43
" 沪宁高速公路堵车,全球电脑缺货。" 这是 一位台商的玩笑话,但从中也看到了苏州IT产业在 世界电子信息业中所处的重要位置,苏州已成为台 湾同胞在祖国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据统 计,自从1988年第一家台资企业在苏州落户,到 目前,台资企业已达4000多家,总投资200多亿 美元,注册台资100 多亿美元。 从全市引进台资的发展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四 个特点:(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台湾百大富 豪和上市公司中有116家在苏州投资兴办了225个 项目,平均协议台资额达2435万美元。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台资项目有417个,3000万美 元以上的有6…  相似文献   

8.
2005年7月18日晚上,香港凤凰卫视台“时事开讲”栏目主持人董嘉耀先生与嘉宾石齐平先生“开讲”两岸关系问题。石齐平先生认为,大陆是绝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大陆解决台湾问题将综合运用四种“力”:经济力、政治力、社会力、军事力。笔者以为,这四“力”固然很实在,很重要,但还有一种力中之力——“文化力”!它虽是软力、隐力,却无处不在,也无坚不摧。如果说,把发展两岸贸易主要视为经济行为,归属于和平统一战略中的“经济力”,那么,运作这一“经济力”的深层基础则是“文化力”。一、两库自由贸易区:走向务实从1979年到2004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累计超过5000亿美元。截至2005年5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5万多个,合同利用台资827.65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405.8亿美元。“按实际使用金额统计,台资在大陆吸收的境外投资中排第六位。现今,有近7万名台商在大陆创业,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正在慢慢融入大陆社会。截至2005年5月底,按照投资方注册地形式统计,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已达4381.85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715.08亿美元,大陆从台湾进口3666.77亿美元。由此可知,台湾顺差达2951.69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  相似文献   

9.
正值春花灿烂时节,应全国台联的邀请,在京经商的台湾企业家、求学的台湾学生和中国法律协会的律师以及有关部门领导共26人,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为期一天的西郊春游活动。在位于北京西郊的植物园,平时紧张忙于事业和学业的台湾企业家和台湾学生们,轻松地在花海中漫游;新朋老友相聚在一起,高兴地聊个没完,无拘无束地谈古论今,北京的历史、传说、典故,台资企业在大陆的发展与障碍,大陆法律与台资企业,以及闲暇时光的消磨等等,都成了有兴趣的话题。在植物园赏花后,大家还游览了卧佛寺、樱桃沟花园,并乘缆车登上了香山公园的香炉峰顶…  相似文献   

10.
杨胜云  刘志扬 《台声》2002,(11):16-17
以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等城市为中心的大上海地区已经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为了配合大批台商群聚长江三角洲的态势,随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步伐的加快,台湾金融界纷纷抢滩大上海布局设点,并为开业经营积极准备。近年来,随着两岸经贸活动日趋频繁,以及受到台商对金融服务需要的压力,台湾当局在两岸金融政策方面有所松动。从去年6月起,台湾方面开始允许其金融机构赴大陆设立办事处。之后,在符合规定的9家台资银行中,有8家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申请。今年5月,台湾彰化银行和世华银行的代表处已先后落户江…  相似文献   

11.
台湾企业集团大陆投资现况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台湾企业集团是由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围绕核心业务紧密结合形成的企业群。19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企业集团赴大陆投资步伐加快,不仅促使台商大陆投资呈现大型化、集团化、群聚化特征,奠定了大陆台资企业的地域分布格局,而且促进了大陆台资企业产业层级的提升及经营本土化,从而使台资企业更加融入大陆本体经济,对大陆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新世纪以来,台湾企业集团的大陆投资逐渐进入收获期,其大陆运营更加具有长远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12.
融资困难是大陆台资企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69家珠三角台资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除了企业内部融资外,大陆台资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向台湾、大陆以及第三地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融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台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强烈,不同的经营方式,对于台资企业融资渠道选择的影响也不一样。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多数台资企业倾向于向大陆境外资本市场(尤其是香港资本市场)融资,导致融资渠道的“单一化”。解决大陆台资企业的融资问题,关键在于扩大资金来源,减少和消除融资障碍,使融资渠道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台资企业投资经营的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13.
杭州台商江先生问:我在大陆的企业外销比例达70%,外销商品均由台湾母公司接单,再由大陆台资企业依订单将商品销往国外。然因企业多次被大陆税务机关指为帐务不健全,是否会影响该企业在大陆的营运?应如何改善以避免同样情况重演? 答:这里首先涉及到的是在大陆的台资企业与其台湾母公司的关联关系问题。由于该台资企业的外销订单全由其台湾的母公司安排,导致其外销产品的价格(甚至有可能包括消耗原材料的价格)受台湾母公司的掌控。而购销价格涉及到该企业成本、利润水平,也会影响增值税、出口退税及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大陆税务  相似文献   

14.
闽台农业合作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首家台资农业企业前来落户。自2006年4月,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获批成为首批两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刨业园之一,目前福建省已有4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占全国总数的1/4强。这4个创业园已落户150多家台资农业企业,总投资近3亿美元。 李志鸿是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典型之一。  相似文献   

15.
顾泳潮 《台声》2001,(8):30-3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家看好上海,据一项不完全统计,至今常住上海的台胞已达数万人,其中台商占了相当大的比例。1984年上海成立第一家台资企业,1994年发展到2100家,目前,在沪台资企业已达3800多家。许多台商为了能在大陆安心发展事业,把在台湾的亲属迁来沪上长期居住,仅虹桥地区的古北小区就居住着700多户台商家庭,逐渐形成了一个台湾人的小社区。房产“黑马” 已届不惑之年的静安律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先生,出生在台湾彰化县农家,毕业于辅仁大学社会系和新竹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从事房地产业已10余载。蔡先生于90…  相似文献   

16.
2001年中国大陆新批台资项目4214个,较上年增长36%。截至2001年底,祖国大陆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0838个,合同台资500多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293.4亿美元。2001年祖国大陆对台湾出口为50亿美元,而进口为273亿美元,其直接和间接诱发的台湾产值为546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口顺差达到223亿美元;自去年11月开始,大陆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地。10年来,台湾从大陆获得的贸易顺差累计达14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口额的65%来自于大陆台商回岛采购。台湾已成为大陆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市场;而大陆则是台湾第三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17.
何哲良  刘伟波 《台声》2002,(10):18-19
近一年来,16家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台资企业先后落户海口,给琼台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在这批台资企业“新贵”中,电子信息产业类企业6家,汽车配件工业类企业5家,生物科技类企业3家,其他高新技术企业2家。  相似文献   

18.
《北京观察》2003,(9):10
台湾捷安特自行车厂落户江苏昆山,带动数十家中、下游配套协作台商接踵而至: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台资企业为主体的“自行车园区”、“电子产业带”、“家具城”和“鞋业基地”等星罗棋布,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突显的“群聚现象”正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量。台资企业在带动当地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赢得了自身竞争力和效益的不断“升腾”。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台湾股市难逃厄运,经常出现大盘持续数日大幅震荡下跌的局面,然而“大陆概念股”却一枝独秀,表现了顽强的抗跌性,股价逆市强势飘红。所谓“大陆概念股”也就是台湾的上市、上柜公司中因有部分项目投资祖国大陆的勾股板块。近年来,由于祖国大陆丰富的原材料、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台湾资金透过种种渠道大举投向祖国大陆,其中不乏台湾的上市公司。这股“大陆投资热”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八成以上的台资企业明确表示盈利,而众多的此类企业不断增资扩大生产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由于…  相似文献   

20.
《两岸关系》2023,(6):46-47
<正>5月18日至22日,第二十五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简称“海交会”)在福州举办,这是疫情后大陆举办的首场大型对台经贸交流活动。本届海交会以“深化两岸融合、建设第一家园”为主题,以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深化榕台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主线,举办了“一展三会”(台资企业投资大陆成果展、2023海峡两岸商会合作论坛、大陆台资企业上市政策座谈交流会、第六次福马磋商会),受到两岸各界广泛关注。共有46个岛内工商团体、353名台胞台商参与活动,台湾嘉宾人数创历年之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