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火纷飞,兵荒马乱,乡村小女孩偷偷读书学文化,并迷上了看小说。一部巴金的小说《家》令她如痴如醉,被国民党兵撕碎时,她咬牙切齿:“你撕了,我写!”从此她便迷上了文学创作。退休后,她边做厨娘边写作,已发表文学作品127万字——  相似文献   

2.
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人世。噩耗传出,有人哀叹:“一颗巨星陨落了,一面旗帜倒掉了!”正因为是“巨星”和“旗帜”,巴金的离去,是很热烈的! 巴金一生辛勤笔耕,为国人乃至世人创作并留下了诸如《家》、《春》、《秋》“亚洲最为宏大的三部曲”(日本大江犍三郎语), 以及《随想录》等宝贵精神产品, 堪称德艺双馨。因而,几十年来,  相似文献   

3.
粉碎“四人帮”后,72岁的巴金劫后余生,重登文坛,又成为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他在晚年,虽然体弱多病,却做了两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是写作和出版了五卷《随想录》;二是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两件事构成了巴金生命中一道绚丽的晚霞。《随想录》的写作始于1978年12月,开篇之作是《谈〈望乡〉》他提出了如何打破思想禁锢的问题,如何培养青年的问题。从这时到1986年8月的七八年时间里,巴金不顾年老多病及种种干扰,写成了《随想录》五卷,共150篇。这是一部讲真话的书,是一位作家“一生的收支总账”,也是一部真诚的忏悔录。巴金说:“我们这一代人…  相似文献   

4.
2005年10月,巴金去世,我又一次阅读了他最后的著作《随想录》。因为我记得,他暮年还奋力写作,完成了那150篇随想随记的短文,向读者说了许多心里话,主要是他非常重视的一些教训。我纪念他,就应该重温这些宝贵的遗教。记得第一次读《随想录》,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文革”过去还不到十年,我自己对受运动的苦还记忆犹新,很敬佩巴金那些控诉“四人帮”和分析“左祸”由来的文章。我在这些文章的许多地方划了彩色笔的线,表示重视和感动。现在,看过那些文章我不禁更加感佩。巴金的这些遗言,是他最后的贡献,令人难忘。巴金的《随想录》反复描述“文…  相似文献   

5.
关注     
巴金被邀参加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今年1月刚在美国成立的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主席团致信巴金,恳请巴老接受邀请,参加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信中称巴老皇“当代中国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象”,“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的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您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著探讨租神圣理解已经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北京开通留学人员“绿色通道”今后凡是留学人员来北京创业将不再受户籍所在地限制,可直接向北京市人事局申请领取《北京币留学人员工作寄住证》,工作期可长可短。还…  相似文献   

6.
巴金的梦     
陈丹晨老师曾经告诉我,他的这部著作的原书名就是《巴金的梦》,以后在出版社编辑建议下,才更名为《巴金全传》。翻看一下目录,全书共分七编,二十二章,而每一编的标题都有一个梦,如“革命的梦”,“文学的梦”,“生活的梦”等等,每一章标题也有一个梦,像“爱之梦”,“英雄之梦”,“殉道者之梦”等等。这些梦,实际是巴金的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作者认为,巴金的梦境与现实世界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无论怎么说,巴金的这些梦的的确确表现了他对人类世界强烈痴狂的美好渴求、憧憬和希望。有时,是在现实中未能实现,被移置在梦幻中来表现;有时,是因为他对生活过于理想化,执着于单纯和善良的企求”。所以,巴金的梦境不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却可以说是现实的延伸。许多作家都依恋着梦,探寻着梦,甚至仿制着梦,他们实质上更是企图借助  相似文献   

7.
10多年前 ,神州大地兴起了“文化散文”热。我第一次读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惊奇之余随之倾倒。我受到启发 :既然可以写文化散文 ,为什么不能写文化小说、文化诗歌甚至文化影视剧呢 ?于是我着手搜集资料 ,动笔写作 ,完成三卷全三册的《唐代社会生活》手稿 ,今年初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这可以说是我实践“文化小说”理念的第一个成果。文化小说 ,顾名思义就是写文化的小说 ,或是用小说写文化。它当然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在题材或内容上是文化 ,二是在体裁或形式上是小说。这应该容易理解。鉴于现在“文化散文”理念已被公众接受 ,我们…  相似文献   

8.
刘春红 《前沿》2008,(10):162-164
纳博科夫在他的小说《洛莉塔》和《普宁》中书写了文化流浪者在异域文化语境之中的遭遇,书写了这些文化流浪者的精神生态和精神创伤。在“时空交错”机制的作用下,《洛莉塔》和《普宁》中的主人公都表现出了对于过去事物和母体文化的回忆、留恋和感情体验。“时空交错”机制不但是表明了纳博科夫对于现实的另类理解,而且为其笔下的文化流浪者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9.
徐树铮:现实中的“荆生”?——兼谈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守旧派代表人物林纾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影射攻击陈独秀、钱玄同、胡适等新文化人士。小说的主人公“荆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时一个迷恋旧文化、手握重权的军阀政客徐树铮?小说是在暗指?是在求援?  相似文献   

10.
巴金小说《家》中鸣凤这一角色的塑造,体现了作为巴金艺术魅力之源的真诚,并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而贯穿于他的艺术创作中。这种创作方法就是一切从生活本身出发,追求生活的真实,反对一切观念先行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学生时代》、《革命春秋》、《洪波曲》。 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 李劼人的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0月15日《南方日报》刊登朱迅的文章,周久耕要写“官场小说”,说明他对自己把握官场文化的能力很有自信。此举也引来了外界对“官场小说”的讨论。时下,官场小说大多是畅销书的热门,在各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往往占据重要位置,无论是关注度还是点击数和评论数,官场小说都居高不下。官场小说的大热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官场的心态,一部分是出于对官场文化的好奇,看官场小说主要用来满足窥探欲;一部分是官场中人,为自己能在官场险滩中全身而退寻找“官场秘笈”;  相似文献   

13.
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与《纽约客》中普遍存在的乡愁,实际上包括小乡愁、大乡愁与文化乡愁三种类型。这三类乡愁在境界上是有层次之别的,即小乡愁大抵指向“家”,大乡愁多半指向“国”,而文化乡愁更加侧重涵盖广远的“文化传统”,三者之间不仅在景、物、情上存在着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概括这一逐步递进的序列,而且在境界上也存在着由微观到宏观、由具象到抽象这一逐步上升的层级,从而使他的小说创作意蕴丰富、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北京和上海留学期间,我们这些每星期都必须参加政治学习,声讨“四人帮”的罪行。后来一批老一辈革命家开始陆续得到平反。我们这些年青的留学生不懂中国的政治,便不知深浅地提问: “前年批判刘少奇的卖国主义,说他是阶级异己份子,可现今你们的政策路线不就是曾批判过的吗?”老师只有报以苦笑。我们现代文学系的课本1976年时通通是鲁迅和毛泽东的文章,小说只有《艳阳天》和《金光大道》。1977年开始可以读到巴金的作品。电影看的是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朝鲜的革命主旋律,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就看《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那时候最时髦的段子是“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作家白先勇的小说以感时伤怀的文化乡愁和中西合璧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台湾现代派的文坛上别树一帜。他的作品,尤其是《纽约客》和《台北人》,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台湾普遍的社会心理,表现了一代没有“根”的文化游子悲天悯人、礼魂思旧的悲剧情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对“无根的一代”心理矛盾的细致剖析,使他的作品显示出一种深沉、悲凉的美感。下面分别从主题、情调、结构、形象等几个方面分析一下白先勇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一白先勇的早期作品有寓言式、内向化、梦魇感等特点。《青春》、《那晚的月光》、  相似文献   

16.
要闻回放     
《台声》2005,(11)
神州大地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7日在上海逝世台声讯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巴金于1999年2月因感冒发高烧,6年多来,病情反反复复,党和国家尽全力救治,终因恶性间皮细胞瘤等病因,不幸逝世。央企首…  相似文献   

17.
许虔东 《今日浙江》2001,(24):38-39
一部曾两遭国民党查禁的书《雪》是巴金当年到浙北煤山煤矿体验生活后的一部中篇小说。因为这段经历,巴老与浙江一个叫“长兴”的地方有了一段割舍不了的情缘……  相似文献   

18.
从清烟综绕,香客如云的文殊院任自往东去,穿过杂沓喧闹的北东街菜币场,便到了成都北门上一条僻静的小街——正通顺街。沿街面门牌数到98号,即是著名的巴金故居了。在小说《家》中这里是高家的府院,而现在的主人则是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已在故居院中度过整整二十个春秋的我,对这个“家”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记忆犹新,每每不能释怀。夜阑人静,逡巡于故居院中,俯视着脚下这块曾演出过一幕幕交织着爱与恨一生与死、新与旧的人生悲喜剧的土地,一种“旧时王谢堂前拜,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家”的坍毁“把《激…  相似文献   

19.
香港文化原是广东文化的一部分。英国占领香港地区以后,在外国殖民统治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香港的文化事业曲折地发展着。随着本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香港的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今日的香港距“丈化绿洲”还有一段距离,但已不是“文化沙漠”。20世纪初期的香港文化香港曾经是资;“阶级革命运动的宣传阵地。1900年1月,孙中山派陈少白在香港创办的革命报纸件国日报》正式出版,其副刊《鼓吹录研创报刊文艺副刊的先河。其中在香港出版的《有所谓报》、《广东白话报》、《小说世界》、《中外小说林》等报刊亦…  相似文献   

20.
唐煜 《前沿》2013,(4):145-146
《小无马地奇事的最后报告》是美国本土小说家路易斯·厄得里克“小无马地”系列的第六部小说。小说以女神父在保留地生活、传教经历说明了小人物生命的传奇;以信仰的融合表现了文化的杂糅、以被殖民文化对殖民文化的逆书写反映了传统印第安文化不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