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和谐世界"是一项长期的目标,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和谐世界"的思想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将指引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使中国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在转变中的国际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建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构建和谐世界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需要从时代角度和战略高度统筹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政治基础。进入新世纪,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共同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外交思想的新发展,也必将引领中阿和谐关系走向更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4.
应对东亚经济变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周边,积极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构成了新世纪以来中国东亚战略的基本框架。"中国—东盟"自贸区战略不仅是这一框架的具体承接,同时也顺应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产生了重大的战略效应,不仅稳定了中国周边局势,为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形成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5.
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重要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丰富和发展.这一重要理论对推进中国的外交事业与和平发展道路,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外交理论建设和政策思想探索也出现新的进展.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集新时期中国外交理念创新之大成,是中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外交的总目标、总纲领.这一重要思想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热点外交研究——特点、理念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热点外交的基本特点包括:坚持通过对话和谈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倡导多边主义,重视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重视通过大国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强调通过经济合作和发展援助,为和平解决争端营造环境;从国际道义出发,尊重相关各方合理的利益关切.中国热点外交的核心理念是追求和平、合作共赢、和谐包容.中国热点外交的意义主要体现为:热点外交是我国外交政策基本原则的继承与发展,向世界昭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的坚定信念;热点外交有助于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热点外交有助于促进中国在国际体系转型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亚太地区形势出现变化与发展,使美国新保守主义和日本右翼势力竭力打造的美日联手“遏制”中国的中美日三角关系出现了微妙且深刻的变化。中美日”友好合作”有益于东亚的稳定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9.
杨毅 《国际交流》2004,(4):15-16
当今世界三个经济共同体,北美、欧洲和东亚,其中东亚经济最为活跃和富有生气。中国与日本是东亚大经济体的骨干力量,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但对中日两国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经济繁荣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致力于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既是中国民心所向,也是顺应世界人民渴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为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努力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其中尤为重视同美国的关系。中国无意质疑美国的总体政策取向,更不会挑战美国的地位。只要美国从积极的方面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特别是尊重中国人民在台湾问题上的民族感情,中美关系就能够平稳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印建立了众多的军事和非军事信任措施,但近年来两国的矛盾与纷争显示,中印互信措施存在实施不力、涉及领域有限、深受敏感问题困扰、公众敌对情绪严重以及印度更为重视获得军事实力优势等等问题。为了增进中印互信,中印近期内要努力消除公众间的敌对情绪,中期内建立信任措施的重点要从预防边境冲突走向增进互信,远期内要最终签署边界协议和为中印关系营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催化世界大变革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祖贵  刘钰 《亚非纵横》2010,(2):34-42,51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下,多极世界格局的特征,在国际力量对比和大国战略调整,及主要战略力量关系变化上,都不同程度地开始呈现。与之相适应,国际体系和平渐进的变革,在主要各方的激烈博弈中,从机制到理念,再到力量组合,都有新的发展。这种格局转换和体系变革的加速,势必造成权力真空与混乱无序。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发酵,国际安全形势整体上变得更加复杂严峻。亚洲作为这场大变局的新中心,集中体现了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中的动荡、重组和不确定。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力量的互动,愈显全方位、大纵深、高频度的密切活动。  相似文献   

13.
《Orbis》2016,60(3):382-394
China's rise is a bargaining process between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especiall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is article suggests two strategies, “social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which a rising power can use to seek “accommodation for identity” with the hegemon. Using China's peaceful rise after the Cold War as a case study, the essay then examines how China employed these two strategies to reach bargaining deals on the arms control regimes and anti-separatist movements in Xinjiang with the outside world. It conclude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needs to take China's bargaining efforts seriously and consider possible peaceful accommodation with China.  相似文献   

14.
The nature of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requires that its diplomatic strategy reflect bot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its own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China should assess its relation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with fresh ideas, creative thinking and be prepared for flexible maneuvering in handling practical issues.  相似文献   

15.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6.
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2020,(3):3-16,127
在世界大变局中,战后国际格局重大变化的主要标志是“世界老二”易位。苏联、日本皆不例外;21世纪以来欧盟也由盛转衰。未来国际格局可能有三种前景:1.中美两极对抗体制;2.中美竞争合作的“两极多元体制”;3.世界各大力量多元并存,构建多元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要看世界潮流是走向和平多边主义还是暴力多边主义。中国实现伟大复兴后的战略选择是“济弱扶倾”,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做贡献。日本面临的战略选择是:继续在《日本国宪法》下走和平发展道路,还是修改宪法,成为“能战国家”的一员,加入暴力强权的多边主义?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与国际协调,还是搞排他经济集团,远交近攻,以中国为竞争对手?利用中美对立从中渔利,还是促进中美协调而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妥善处理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归属认知争议和台湾问题,还是重走历史老路?囿于冷战思维和传统权力政治的现实主义决策逻辑,同中国搞战略对抗,还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与中国加强合作?这些战略选择将关乎未来30年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美关系60年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是新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中美关系60年来的跌宕起伏,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利益交汇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大局出发把握分歧,努力推进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中美和平共处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必然选择。未来,中美之间的竞争仍不可避免,但不会是两败俱伤的“零和”博弈,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在两国相互依存的大背景下,合作共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安全威胁的变化,成功地实现了安全战略的转变,在复杂的情况下维护了国家安全。主要经验是:创立新安全观;客观理性分析,准确把握局势;化危机为转机,建机制防患未然。面临未来的安全挑战,中国应立足时代前列,突破难题,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重要国家,处理好中日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对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初显曙光的时候,通过比较研究汲取德法和解的经验,将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迪。人们期待中日关系能借鉴法德在欧洲和解的智慧、创造出东亚地区中日和平与合作的奇迹。在战后以来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日和平友好与法德和解在亚欧不同地缘政治环境中也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差异。法德关系经历并超越了相互憎恨的历史,走向了真正和解。法德和解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石,两者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则开创了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欧洲合作新局面。与德法和解带动欧洲国家整合的硕果相比,中日和平友好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中日关系超越"战争历史"问题、国家地位身份认同问题、共同战略利益基础和政治互信问题等方面也都落后于法德和解的发展,法德和解取得了创建欧盟的硕果,中日则刚刚取得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共识。中日矛盾的深层症结就在于没有战略合作的共识和目标,从而导致双方缺乏政治互信和在战略上相互猜疑。法德和解的经验告诉我们,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必须构建中日战略合作的共识,在中日关系中制定并推行"和平、合作与共赢"的外交政策新理念。中日走出历史问题争论和民间对立情绪困境的出路在于中日政治家们是否有智慧搭建两国战略合作和战略互惠的目标与框架。中日需要开展面向未来的共同事业,推动地区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实现并深化两国关系的和解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中印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合作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是邻国,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开展旅游产业合作的基础条件较好,但长期以来成效却不够理想。随着中印关系的改善,两个具有地缘优势的文明古国开展旅游产业的合作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