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红军长征在四川途经各种社会形态千差万别、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指引下,红军通过统一战线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和武装,不仅团结少数民族支援长征取得胜利,而且为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红军长征在四川途经社会形态千差万别、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各不相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指引下,红军通过统一战线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和武装,视不同情况实施民族政策,不仅团结少数民族支援长征取得胜利,而且为杜会主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总结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开展广泛的民族实践,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这一时期地域广泛的民族实践与调研,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严格督促执行等,使党和红军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同情与支持,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影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长征时期,红军曾经两过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地区。能否处理好少数民族问题,直接关系到长征的成败。党和红军在云南地区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实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大联合;贯彻和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注重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武装政权,增强少数民族自我解放的内生力;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经济,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些政策都在云南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征时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战政策与此前相比有了根本性转变。面对严峻的形势,党和红军打破教条主义束缚,立足实际,客观分析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正确把握民族上层的地位、影响和作用,制定了保护少数民族上层利益,积极与少数民族上层建立友好关系,尊重和保护宗教、争取和团结宗教上层人士等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6,(6)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历经多个民族区域,每到一个地区,红军都严格执行部队纪律,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风俗、语言和文字,最终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红军能够取得长征胜利与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处理得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革命的成败和民族的兴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了苗、瑶、壮、侗、布依、土家、白、纳西、彝、藏、羌、回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确保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本文就红军长征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保证长征胜利,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制定正…  相似文献   

8.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桂北地区时,首次制定了具体的民族政策,并向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认真宣传,在行动上严格执行,从而赢得了桂北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次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践,为后来乃至解放后制定党的民族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是红军长征时期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环境。加强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红军战略转移成功的重要保证。民族平等、独立和团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建立少数民族革命组织、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则是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工作的绩效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长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为顺利通过情况复杂的民族地区,党和红军坚持正确的民族观,以民族平等为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政策,成功地争取到少数民族的支持,为红军长征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女村官是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是党的农村文化政策和民族文化政策的重要宣传者和实施者,是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推动者,是乡风文明、和谐农村的示范者和引领者。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女村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需要通过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才库,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分层次、多渠道培训女村官等多种途径,推动女村官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民政府边疆民族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中国的民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汉族主义到五族共和,到大中华民族,再到中华民族一元理论,经历了小民族观到中民族观,再到大民族观的演变过程;由民族歧视和不平等变为民族平等。这些思想和理念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国民政府的边疆民族政策,形成了以民族平等,扶植边疆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事业为主要内容的边疆民族政策。本文以档案史料为依据,对民国时期的民族思想和理念,国民政府边疆民族政策内容及历史价值等做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3.
付广华 《桂海论丛》2007,23(1):94-96,F0003
面对战争给桂北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新桂系当局提出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善后政策。虽然这些善后政策当时就对瑶民的生产恢复具有很大的帮助,长远意义上也有利于瑶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其值得大胆肯定的一面,但是善后政策背后隐藏的进行民族同化、消弭斗争的真实目的,则是我们要提出批判的。  相似文献   

14.
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的政策选择与社会支撑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云钢 《思想战线》2001,27(2):59-61
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政府在推进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该从云南少数民族体育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创造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制度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把群众集合在自己的旗帜下,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主观上展现了我党卓越的政治远见、宽广的革命胸怀、灵活的方针政策,客观上也有着与今天不同的特定形势。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深刻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要求党居安思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统一意志、凝聚人心,更好地把群众集合在党的旗帜下。  相似文献   

16.
WANG Lifeng  Shen Jinyun 《人权》2021,(2):268-283
during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under the pattern of unity in diversi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recognized and respected ethnic cultural differences, taken ethnic equality as the moral foundation for ethnic minority rights, ethnic fraternity as the ethical found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rights, and regarded ethnic minority righ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uman rights cause. Protecting ethnic minority rights through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and ethnic support policies has not only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protect ethnic minority rights but also built up rich and profound ideolog ical resources for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ethnic minority rights.  相似文献   

17.
性文化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性文化 ,它对民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是研究民族社会发展乃至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史料。研究与特定的民族心理、民族价值观念结合在一起的民族性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现象 ,将有助于民族文化建设 ,有助于制定民族自治政策和更好地实行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管理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火车头和领头雁,也是民族地区团结稳定、长治久安的稳定器和主心骨,在民族地区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并构建了相应的政策体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出台了诸多有关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体制、经费、教师、质量等四个方面,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创新性、战略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孕育仪式”是农耕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许多农耕民族都曾存在过的农业祭祀。作为古老的原始宗教祭仪,它寄寓着农业民族的许多观念和信仰,在农耕社会中经历着传承和蜕变的历史演进过程,近代许多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中还有遗存。透过“孕育仪式”的文化表象,我们依稀看到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把握自然规律过程中所走过的一段曲折而漫长的经历。  相似文献   

20.
大力培养民族干部是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关键,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重视和加强民族干部工作,并适时地制定培养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为做好各个时期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组织保障;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民族干部政策,为新时期加强民族干部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