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20世纪初,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使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将西方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话语纳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符号开始由"天下共同体"转向"国家共同体".围绕着如何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辛亥革命爆发前出现了"排满"和"合满"为认同符号的两种不同的民族国家建构主张,并引发了改良派和革命派激烈的论战,最终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并不断加剧.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建构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以中华民族为建构民族国家新的认同符号,标志着民族国家认同在近代中国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
从朴素的"类族辨物"观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中国民族观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蜕变。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连续统"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挟带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本文基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探寻古代文化族类观向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演变历程,并试图从传统的儒家族类观、近代以来西方民族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三个方面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3.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驱倡导的五族共和学说,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发展而来,顺应了历史进步和时代要求,是三民主义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理论政策到实践措施,对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五族共和和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中国近代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有历史的内在联系,共同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国民政府边疆民族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中国的民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汉族主义到五族共和,到大中华民族,再到中华民族一元理论,经历了小民族观到中民族观,再到大民族观的演变过程;由民族歧视和不平等变为民族平等。这些思想和理念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国民政府的边疆民族政策,形成了以民族平等,扶植边疆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事业为主要内容的边疆民族政策。本文以档案史料为依据,对民国时期的民族思想和理念,国民政府边疆民族政策内容及历史价值等做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作为中华现代国家的缔造者之一,他的民族思想在近代民族思想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华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历经了从“五族共和”到“民族熔炉”与“民族自决”的变化,但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建设中华现代国家的时代命题,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具有显著的国家与民族同构性。孙中山民族思想包容性的增强,推动了国家与民族同构的中华民族观念传播,对近现代中华现代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娟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5):96-101
近代百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由“自在”向“自觉”状态转变的关键时期。孙中山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他在清末已有的中华民族一体化观念的基础上,在终生革命过程中酝酿并形成个人的中华民族观念。它是中国近代中华民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反过来又极大推动了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7.
"五族共和"思想的内涵与实质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族共和"思想包括共和政体下"国家之统一"、"民族之统一"和民族(种族)平等三重含义.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对"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表述来自此前"共和统一会"对"统一"的解释.由于辛亥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认为国内的种族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问题均已解决,因此,"五族共和"思想表现在民族问题上的实质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同化,通过民族同化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东扩,西方民族国家以其强势的话语权冲击着传统中国的民族观,迫使其向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方向转型.这一转型的过程虽然复杂而艰难,但同时也是促使中华民族观念诞生,中华民族、国家认同意识觉醒的过程,这一转型处于传统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特殊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体单元也不断发生"民族化"的转变。两个层面的"民族"建构,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实体性与结构性的双重属性。晚清时期,中华民族概念被正式提出,同时各历史文化群体也始渐由"族类"向"民族"升格;民国初年,"五族共和"在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同时,也承认了五大族体的民族地位;国民政府时期,中华民族一元化和多元化的双向建构模式得到同步推进。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固化的各个民族实体,开始对中华民族自身的实体性产生解构效应。因此调整实体性与结构性的失衡状态,应成为中华民族建设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0.
杨磊 《求索》2010,(7):239-242
中国与日本作为海上邻国,共处东亚文化圈。日本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本民族自身的特色,又在制度、文化方面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广泛影响。但中华民族与大和族在背景、底蕴方面各有不同。关于"养子与继承"的观念差异,正是两个民族血缘观、家庭观存在区别的一个例证。本文以此为主干展开,对中日古代历史上的"养子制度"和"家"观念进行比较,为更好地分析、区别两国的价值观及其形成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6,(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流行。该观念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过程,传统的"天下"观念在中国近代遭到西方国家侵略之后逐步解体。为应对外来危机,"中华民族"观念开始生成,推进了中华民族的族体整合。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历史事实从制度和观念层面推进了"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初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出现和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行将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是分不开的,它是孙中山探索救国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主权国家意义巨大。在来源上,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革命传统,其思想基础是我国古代的儒家道统学说,同时也吸收了近代的自由平等精神,借鉴了西方流行的"一族一国"的建国主张。在内容上,它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根本任务,以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首要目标,反对消除民族压迫,主张民族平等,期望在中国建立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初期民族主义思想具有大汉族主义的局限性,也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所以后来转向更为符合现实情况的五族共和论和后期的中华民族思想,促进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是在国家统一前提下,以人民共和为目标、以权益平衡发展为核心、以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宗旨,以民族干部政策为运作机制和实现工具的政治结构、政治过程及政治方式.通过族际政治和谐治理可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族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但是,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问题和边疆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并不时对国家发展形成困扰。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就是由众多民族群体建立和组成的,并因此而形成和存在复杂的族际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古老的中国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在此背景下,国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化国家建构和制定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结构与特质、精神与文化、历史与未来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华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至清前期,特别是清朝前期是中国古代鼎盛的大一统时期,政权的更替以及传统“夷夏之辨”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民族思想极为丰富。从宏观角度看,明朝的民族思想延续了传统的二元特征,既有“华夷之辨”,也有“华夷一体”,但“华夷一体”的思想在较长的时期发挥着凝聚人群的作用。明清鼎革,清朝为了建设大一统国家,超越了传统“内中华外夷狄"的传统民族思想,强调以统治疆域为基础的“中国一家”,为近代中华民族一元观的出现奠定了历史性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形成了科学、进步的中华民族民族观。通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历史、民族力量、民族前途、当代国情、前进道路、立场气节、民族精神、国际地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认识,构成了邓小平中华民族民族观的丰富内容。邓小平中华民族的民族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政治思想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用政治学理论重新梳理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是当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反帝反封建或"救亡"与"启蒙"只是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独立、政治民主的手段,不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构建现代民族—民主国家。在政治发展背景下构建民族—民主国家的思想历程应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轴,更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以及政治发展史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黄璜 《传承》2009,(12):106-107
"华夷"一直是中国对待除了中华民族之外的民族的思想,但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的尖船利炮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古老的东方文明遭到了强烈的冲击,将中国人的观念由一个"天朝上国"转变为"整个世界",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华夷思想受到严重的抨击,最终崩溃瓦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