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怎样认识精神奉献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提出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和运用“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韩庆祥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及其实质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有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又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针对性。“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实质,就蕴含在这一历史背景和现实针对性之中。在“...  相似文献   

3.
如何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它和生产力标准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一,三条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基本精神一致。三条标准提出以前,我们党曾提出过生产力标准。最早论及生产力标准的是毛泽东同志,后来是邓小平同志,而正式出现在中央文件上,首次明确提出坚持生产力标准的是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4.
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以来,人们对此做了很多解释。开始,人们认为“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后来,却说成是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或者是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还有人对“三个有利于”的具体表述和具体内容提出种种问题。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呢?(一)邓小平同志的原意是什么?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1—2月巡视南方的谈话中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5.
刘小干 《前沿》2002,3(1):12-16
公正是个历史范畴 ,其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公正与否的客观标准是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是生产力标准在现阶段的延伸和具体化。因此 ,它是我国现阶段衡量公正与否的根本标准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公正的科学内涵及其衡量标准 ,不仅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也是个事关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 ,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 ,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两个“标准” ,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一致 ,两者互相联系 ,互为条件 ,互为因果 ,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 ,要联系学习“三个有利于”标准 ,只有这样 ,才能更深刻领会和把握以及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7.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补充和发展,是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时期,它的最鲜明特点就是改革开放。为了使改革的是非得失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观点概括为生产力标准。指出:“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聘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下总的简称“三项标准”或“三个有利于”,分别则简称“生产力标准”、“国力标准”、“生活标准”)关于“三项标准”的性质,现在有三种理解:一是归结为“性‘资’姓‘社’问题的判断标准”,二是归结为“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三是归结为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9.
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提高妇女素质──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福建省妇联主席陈秀榕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点占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不仅数十处提到或就此问题作较系统的阐述,而且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作...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生产力理论主要体现在本质、科技和标准三个层面。把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之中,深刻、完整地揭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证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合理性。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动力的新特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把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层面的论述有着内在的逻辑性,构成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商品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受到尊重并发挥作用的同时,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却发生了某些偏移。文章力争从理论上廓清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生价值准则范畴,阐明商品价值规律对人生价值标准的确立和导向作用及局限,使人们广泛形成“为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共识,从而更自觉地高扬无私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选三卷第372页)这三项标准的提出,对扫清改革的思想障碍,起到了巨大作用,为判断改革的是非成败,提供了依据。一、“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1、“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实践标准实践标准是判断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是判别认识正误的依据,即真理标准。它具有客观性,唯一性,绝对性。“三个有利于”标准在理论渊源上,是对实践标准的具体化,源于实践标准,而又将其…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在他的整个理论系统中,邓小平就人生价值问题作了许多论述,构成了邓小平理论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部分,即邓小平的人生价值理论.这一理论是对毛泽东人生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深化改革的转轨时期,从事刑事辩护常常遇到一些政策界限不明确、法律规定不具体的案件。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所产生的问题。对这类案件,往往控辩双方各执一词,社会各界众说纷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长期以来缺乏一个根本的判断标准。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中,在提到判断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时指出:“判断的标推,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  相似文献   

15.
“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董德刚提出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其一,我们在中央党校的教学中,是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放到党的思想路线这个单元来讲的。这就使一些同志产生了一个问题:“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它是党...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二者都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把实践标准作为共同前提和出发点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继承“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17.
“人生价值”既是“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是理解全部人生价值问题的基础。当前一些青年在人生价值问题上存在种种模糊认识,有的甚至错误地理解“人生价值”,片面夸大“自我”的作用,奉行“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的人生哲学。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人生价值”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尽一致或是错误的。同时,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难度也较大。所以,在教学中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无论是对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还是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具有统一的立场、原则和方法。“三个代表”思想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都是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方法论原则,“三个代表”思想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力目标,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一、“人生价值”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为什么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贡献,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等问题,提高他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目的,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正确理解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生的价值并不存在于人的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任何人都不能离开他人、集体、社会而生存;一个人只有努力满足他人、集体、社会的需要,才能显示出个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观点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之前,先提出了实践标准,进而又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一般来说,“三个有利于”标准多是针对生产力标准的局限、产生的误解和当时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文革”以后,思想领域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一些人把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来框衡现实,搞“两个凡是”,以此来禁锢人们的头脑。针对这种状况,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