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选举及其结果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事实。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美国应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三不”承诺 ,即不支持“台湾独立” ,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 ,不支持台湾加入必须是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保WTO规则的统一实施、平衡贸易公平与贸易自由,及时解决国际贸易争端,补救受损方合法的国际贸易自由权益,WTO协议要求成员方建立国内层面的法律审查制度。成员方国际贸易行政诉讼是国内层面审查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现行法律法规已初成体系,但以WTO的要求及他国的实践衡量,有“不足”和“过”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分别从管辖权归属、受案范围和审查标准三个角度提出了改革意见。  相似文献   

3.
曹征 《河北法学》2002,20(3):100-104
提出通过谨慎开放我国国际航空货运市场来促进我国国际航空货运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思路。在分析全球国际航空货运的法律调整状况和各国市场开放现状的基础上 ,建议有关部门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来解决国际航空货运市场开放过程中的重大法律问题 ,并强调相关硬件建设的重要性。此外 ,还主张在国内组建综合性航空运输服务集团 ,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实施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晓青 《法学研究》2000,(2):102-113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实施机制的基础是条约义务。从国际层面上讲 ,实施机制的目的是监督《公约》在缔约国的执行 ;从国内层面上讲 ,缔约国应采取立法、司法等措施履行《公约》。这就要求缔约国在“条约必须信守”的原则之下 ,解决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 ,即在宪法中给条约以适当地位 ,以便于条约 (包括《公约》)在国内的适用 ,而不论是直接或是间接适用。这样才能达到国际社会制定《公约》而国家批准或加入《公约》的目的 ,也才可能改变《公约》实施机制软弱乏力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台湾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且是一个法律问题,特别是一个宪法问题。“宪改台独”已成为“台湾法理独立”的主要形式。从大陆方面而言,台湾问题实际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如何有效适用于台湾地区的问题。1982年宪法规定的国家和公民统一台湾的义务,以及和平统一台湾的机制和运用非和平方式统一台湾的途径,是目前“反台独”斗争的基本法律依据。因此,我们不仅在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斗争中必须以宪法为基本依据,而且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宪法和法律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论银行担保的法律实践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德香 《河北法学》2011,29(5):132-138
银行担保作为独立担保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规范银行担保的法律无论从国际层面还是国内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两个方面的立法实践进行探讨并对其完善提出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下的若干宪政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昌富 《政法学刊》2001,18(2):30-32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给我国宪政理论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如“一国两制”的宪政涵义,“一国两制”与宪法的关系、“一国两制”与港澳基本法的关系、宪法与港澳基本法的关系等,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不仅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而且能够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8.
论台湾的法律地位兼驳台独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鹏  李毅 《河北法学》2001,19(3):2-5
根据国际法理论和实践 ,结合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实 ,可以得出结论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自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央政府对于台湾领土享有国家主权 ;台湾当局早已不是中国的合法代表 ,而是一个类似于交战团体的中国地方叛乱政府 ,无权从中国分离而宣布独立 ,中央政府对于台湾当局的交战权是国际法所认可的 ,中央政府有权保留最终以武力手段解决台湾问题 ;任何国家对于台湾的承认只能限于对一国内战中“交战团体”的承认 ,或者根本否认其国际地位 ,并负有不支持台湾当局对抗中国政府的义务 ,严禁干涉中国内政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课题组“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国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确定的一项基本方针。在这项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我们顺利地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成功地制定了两部体现“一国两...  相似文献   

10.
海峡两岸区际司法协助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国策。随着1984年、1987年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两个联合声明的分别签署,随着1990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正式通过,随着海峡两岸交往的日益扩大和深化,可以预见1997年7月1日以后,中国将逐步成为一个单一制的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四种不同法律制度组成的多法域国家,即出现“一国两制四法”的格局。因此,如何解决诸如国内区际法律冲突等问题已成为国内法学界的一个崭新课题。而同时,如何认识和解决中国区际司法协助问  相似文献   

11.
范毅 《现代法学》2005,27(3):151-159
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法领域里,自决权是一个难以明确界定的有争议的概念。它的内容、主体和适用范围始终在不断适应国际政治的变化和发展,它的重心也必将随着其内容、主体和适用范围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移。这一重心转移的过程,既是自决权从外部自决向内部自决回归的过程;也是自决权由以国际法原则为重心转移到以国内法原则为重心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决权自身内涵不断扩大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决权先后主要是独立权、国家主权、人权、发展权、人民主权和自治权。自决权的内涵及其重心转移说明,台湾当局企图分裂国家,搞“独立公投”的所谓“自决”,既违背国际法原则,也违背国内法原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2.
左安磊 《时代法学》2014,12(5):90-107
独立公投作为民族自决原则的重要实践方式,在国家理论与国内法、国家主权与国际法、实践效果与时代需要等三个方面都有其充分的合法性及理论基础。考察国际法维度上的独立公投全球实践,分析62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的87次独立公投,它们在公投时间、公投法律依据、公投结果、国际社会承认、公投国家或地区四个方面,呈现诸多特点。通过对独立公投机制的国际法理论检视,可以得出结论:独立公投的国际法基础应是原主权所有者的同意或违法阻却;民族自决原则下独立公投的行使主体应不限于"民族";独立公投的适用对象不应包括主权归属存在争议之领土;国际社会应当促进独立公投从国际法进入国内法成为一项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3.
陈卫佐 《法学研究》2013,(2):173-189
法院地国家国内法中的冲突规则和已对该国生效的国际条约中的冲突规则同属该国国际私法的渊源。多数国家的国际私法制定法均有优先适用国际条约中的冲突规则的规定,但其国际私法分则对国际条约中的冲突规则的处理方式则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立法模式。在裁判涉外民事案件的实践中,实体法解决办法有别于冲突法解决办法,仅在案件不符合国际统一实体私法条约的适用条件的情形下,才能依法院地国家国内法的冲突规则确定准据法。涉外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选择已对法院地国家和其他缔约国生效的国际条约并不等于选择了合同准据法。而如果涉外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选择了尚未对法院地国家生效、但已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他国家生效的国际条约,则只能视为对无法律约束力的“非国家规则” 的选择。由于“程序问题适用法院地法”,涉外民事案件的程序事项既不适用冲突规则,也不适用实体私法规则。法院地国家国内法的冲突规则不会同国际条约中的国际民事程序法规则发生抵触。  相似文献   

14.
WTO体制内国内法的可诉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般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中,国内法本身可以单独构成国际争端解决程序的诉因。WTO体制内国内法可诉的法律依据是GATT1994第23条、DSU第3.8条以及《WTO协定》第16.4条。在WTO争端解决实践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裁决呈现出一个重要的趋势:在美国“301条款”案前,遵循GATT1947时期专家组所确立的“裁量性立法与强制性立法之区分”的习惯性做法;在美国“301条款”案后,不再严格遵循这一习惯性做法。WTO体制内国内法之可诉性问题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是国际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其实质是国内法在国际交往关系中占居何种地位以及国家如何在国内执行国际法。本文在回顾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本质区别和相互联系,较客观地揭示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物返还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雪 《中国法学》2005,(6):97-112
文物流失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又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一直为我国政府和民间所关注。按照国际公约和国内法的规定,战争时期移出的文物以及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返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公法解决方式和私法解决方式,但是由于公约适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限制以及文物返还受制于国内法的规定,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障碍。  相似文献   

17.
The development and overlap of legal frameworks on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on the one hand, by states and regional frameworks like the EU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b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raise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ir coexistence and interaction, including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s.This article considers how these different legal frameworks come into interaction and tension with each other, as well as how these tensions are addressed in the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n domestic laws.It reveals the pragmatism of a resulting approach which seeks to ensur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fundamental right to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while respecting the need for IOs to be able to perform their mandate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in full independence.  相似文献   

18.
王慧 《河北法学》2007,25(12):117-120
在国际商事合同的准据法的确定问题上,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各国及国际公约公认的首要原则.但在理论上及有些国家的立法中,对当事人意思自治还有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其中包括要求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必须与合同有实际联系.当事人通过改变或创设连结点的方式以使其合同表面符合有"实际联系"的要求,被认为构成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对此问题的澄清有利于正确认识国际私法各种制度存在的价值.通过分析得出,意思自治原则承认当事人有选择法律的自由,就等于接受了当事人有权规避某一国法律的事实.当事人规避"实际联系"并未侵害法律所保护的正当利益.国际私法不能用"实际联系"来限制当事人选择合同准据法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董念清 《中国法学》2020,(1):184-201
条约的适用是国际法上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国内法院在司法审判中必须面对的实践问题。1929年《华沙公约》建立了强制性适用原则,只要是公约定义的国际运输,必须适用公约。这一原则被其后包括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在内的国际航空私法条约予以继承和保留,成为国际航空私法条约的鲜明特色。以《华沙公约》为代表的国际航空私法条约,其适用并未完全遵循国际法传统的条约适用理论,当事人国籍国是否批准条约并不是适用的前提条件,而是取决于航空运输合同所确定的始发地点和目的地点所在的国家是不是公约的缔约国或当事国,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国际航空私法条约自身不同于其他国际法条约的适用理论和规则体系。"地点标准"是《华沙公约》适用的核心标准,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条约适用的一般理论,是对条约适用一般理论的发展,是条约适用上的重要创新。司法实践中,应抛弃固有思维,从条约文本规定出发,才可避免法律适用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李洪祥 《行政与法》2007,(9):101-103
家庭暴力在古代社会体现的是男性家长的特权和权威,通过家礼由家长在家庭内部自行解决。由于当代社会男女两性平等和人权理念的影响颇深,人们已经意识到家庭暴力并非家庭内部纠纷,而是侵犯人权的社会问题,仅靠道德是无法解决的。同时,家庭暴力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从国际公约禁止针对妇女的暴力开始,到目前为止已有40余个国家颁布了反家庭暴力法。我国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虽然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可并未给予定义;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一)》虽对"家庭暴力"给予定义,但与国际公约等法律文件相比其先天存在许多不足。这不仅削弱了反家庭暴力的力度,而且也不利于保护受害者的权利。可操作性概念入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