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生物索-亲和素酶联免疫斑点法(BA-Dot-ELISA)是将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AS)引入常规酶联免疫斑点法(Dot-ELISA)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免疫学诊断方法。笔者应用这种方法,进行了猪囊虫病血清学诊断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兽医实验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而用于猪囊虫病的试验方法及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理化性质和免疫特性,并初步解决了抗原纯化问题。随后,通过474例已知血清的试验,对大样本的检出率及细颈囊尾蚴的交叉反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并且探讨了以全血代替血清简化操作步骤的可能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猪囊虫病是人畜共患为害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1978年国务院在“全国防止食品污染规划要点”中要求1985年基本消灭猪囊虫病。 根据商业部和河南省科委下达的应用吡喹酮防治猪囊虫病的科研任务,我们从1980年4月至1982年5月进行了吡喹酮治疗猪囊虫病的疗效试验和肉品营养成分分析等试验。  相似文献   

4.
1984~1986年,本课题协作组在广西、北京、福建、安徽、黑龙江、浙江等省市的6个单位进行了弓形虫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方法的研究,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葡萄球菌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PA—ELISA)固相免疫酶底物珠试验(DASS),玻片虫体过氧化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SHE),玻片虫体—葡萄球菌A蛋白酶联吸附试验(TSSH)5种酶联试验方法,现汇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种检测方法,对新疆地区部分牛和牦牛的血清样品进行新孢子虫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298头份牛血清全部为阴性,4份牦牛血清1份为阳性.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学方法防治猪囊虫病,是根除绦虫病的重要措施。我们于1982年开展了此项研究,历经4年的时间,基本摸清了猪全囊虫匀浆(简称Q_(33)抗原)对猪囊虫病的预防效果。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动征与分组 选用无囊虫感染的8~15公斤、40~50日龄的健康仔猪,随机分组编号。  相似文献   

7.
猪囊虫是生猪宰后检验中遇到较多的一种肌肉寄生虫。除误食了有活力的囊虫可使人患绦虫病和囊虫病外,是否还含有对人和动物有害的毒素,国内外文献虽有记载,但说法不一。苏联沃耳费茨教授在《兽医卫生检验》一书中记载:“猪囊尾蚴分泌毒素,在经口服和皮下注射时,对小白鼠有剧毒。”“将肉加热到50℃以上可将之破坏,但冰冻不能破坏。”据此,有关单位曾进行了猪囊虫毒力试验研究工作,各家结论仍不完全一致。为此,我厂于1978年2~8月进行了猪囊虫毒力动物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试验(IF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等4种免疫方法诊断水牛、黄牛和猪的住肉孢子虫病,检出率分别为77.6%(其中水牛为93.4%,黄牛为65.9%),96.1%(其中猪为59.2%,小牛及青年牛为71.4%,成年牛为97.5%),97.5%和97.8%。其中应用IFA、Dot-ELISA诊断家畜住肉孢子虫病,在国内尚未见有报道。试验表明,免疫学诊断技术是当前对家畜住肉孢子虫病进行生前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科技》1987年第8期刊登署名赵汝仁、韩光达的《“拔毛法”诊断猪囊虫病》一文(以下简称赵文),报道了用氢氧化钠溶液和三氯化铁溶液处理拔自猪胸部的毛样,根据毛鞘的显色诊断猪囊虫病的方法。 猪囊虫病在西宁地区也较普遍,为推广应用这一诊断方法,我们事先进行了3次试验,结果完全一致,而与赵文所述检出率可达80~100%,相差甚远。现将我们的试验情况报告于后,以与原文作者共同探讨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猪囊虫病     
猪囊虫病是由于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或猪囊虫)寄生在猪或人体的各部肌肉(横纹肌、心肌、隔肌和舌肌)组织内,有时还可寄生在脑子里,所引起的疾病。野猪、狗、猫等动物也能感染猪囊虫。所以猪囊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动物病。猪带绦虫病是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引起的疾病。人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的终末宿主,同时又是它的中间宿主。猪带绦虫病患者是猪囊虫病的传染源。由于猪带绦虫病和猪囊虫病在人畜中间循环感  相似文献   

11.
免疫微球平板凝集试验诊断猪囊虫病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苯乙烯为单体,合成带有羧基官能团的聚苯乙烯微球作抗原载体,通过碳化二亚胺反应,把猪囊尾蚴囊液抗原的氨基与微球衍生物末端的羧基偶联,制备成猪囊虫抗原免疫微球,以平板凝集反应对33份囊虫病猪血清和130份非囊虫猪血清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对囊虫病猪血清检出符合率为100%,对非囊虫猪血清检出阴性符合率为98.4%,假阳性反应1.6%。试验证明了免疫微球凝集试验技术对猪囊虫病生前快速诊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呈全球分布 ,而以发展中国家较多 ,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东欧地区。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不但寄生在猪体引起猪囊虫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可侵入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各种囊虫病 ,其中寄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囊虫可致神经系统损害 ,引起癫痫、高颅压、精神障碍等症状 ,甚至造成患者残废或死亡。猪带绦虫病、囊虫病在我国分布也较广泛 ,对人身体健康及畜牧业的发展危害极大[1] 。以往采取服用抗蠕虫药物治疗和改变人们行为习惯的方法防制囊虫病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明显降低了绦虫…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首次将平板血凝试验(PIHA)用于诊断人体旋毛虫病。用本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检测5505份人体血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5%及11.48%,二者阳性检出符合率为97.8%。应用平板血凝试验检测5份人体活检阳性血清,阳性率达100%。其与囊虫、孢子虫、蛔虫、钩虫及鞭虫阳性血清共75份试验末见交叉反应。试验证明,该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可单独或与ELISA联合用于人体旋毛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4.
猪囊虫病是全世界流行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一些省市也发生本病,近年来某些地区的感染率还有升高的趋势。猪囊虫病的生前诊断是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一环,虽然多种免疫诊断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尚存在某些实际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应用斑点免疫结合试验(DIA)诊断猪囊虫病的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抗原:全囊虫粗抗原(CECC)、Sepha-dex G-200过滤抗原(APCC),亲和层析纯化抗原(SACC),工作浓度25μg/ml,均为本所制备。  相似文献   

15.
我们用囊虫抗原进行乳胶凝集反应研究对牛囊虫病的诊断效果,这个方法是按马尔钦夫斯克医学寄生虫学和热带医学研究所同莫斯科兽医学院一起研究出来的。试验是在乌尔干切斯克肉类联合加工厂完成的。所屠宰的牛是从霍列兹木斯克省各地区和肥育站得到的。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利用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感染的全细胞包被酶标板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工感染鸡血清中的MDV特异抗体,并比较了ELISA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AGPT)的敏感性。 (一) 材料和方法 1. 毒种:MD毒株Z_4由本实验室分离并保存;京-1株血毒由北京市农科院畜牧兽  相似文献   

17.
在长期的活猪检验工作中,发现猪体被毛根部毛鞘颜色的变化与感染囊虫病有一定关系。为了探索出一种检出囊虫病猪的简便准确的诊断方法,而进行了“拔毛法”诊断猪囊虫病的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显色液:第一种为0.25%氢氧化钠溶液;第二种为三氯化铁溶液(2%液状FeCl_3或5%固状FeCl_3液)。 2.受检猪毛:从猪的肷部用钳口缠以胶布的钳子拔取数根毛,选择毛鞘完整的4~5  相似文献   

18.
我们根据国内外对猪囊虫病诊断的有关资料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研究出“猪囊虫病炭末抗原平板凝集诊断法”(简称炭凝法),经在河北省一些地县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诊断试验 1.试验室阶段:不断改进了抗原制作方法,进行了抗体裂解血和抗原滴度的测定,终于使已知抗原良好地吸附在炭末载体上,形成了一种特异性蛋白复合物,即制成了较为理想的本病炭凝抗原,经炭凝试验对照,屠宰试验观察,其中炭凝试验67头强阳性,肉检符合率为98.5%,炭凝试验46头弱阳性,肉检符合率为78.3%,炭凝试验85头阴性,肉检符合率为98.7%。此种抗原在1~5分钟就能判定结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者于1984年首先发现兔病毒性出血症,随后很多国家相继发现了本病。研究表明,该病毒可凝集人的O型红细胞,因此自发现该病以来,一直采用血凝试验进行诊断,后来相继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免疫电镜及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家畜附红细胞体病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技术、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用于诊断家畜附红细胞体病的血清学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情况,同时简述了家畜附红细胞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这些技术包括DNA探针技术、常规PCR和实时定量PCR。指出了上述各种诊断方法存在的不足,期待这些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