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梅 《求索》2013,(4):117-119
"生道"思想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之说的一系列理论建构的总称。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在阐释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主张"生"、"道"合一,赋予"道"以"精"、"气"、"神"等更加丰富的内容,并提出"太上老君"的概念,奉行"信道守诫"的宗教戒律思想,力证道教长生成仙之可能性与可行性,最终使老子自然之"道"转变为宗教神学化的长生久视之"道",为道教生命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3.
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卷和乙卷本。乙卷本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学术界研究认为,它们是史称黄老学派的可靠研究资料,故称《黄老帛书》。本文对其主要思想作些分析。 一、帛书关于道、天和理的思想 关于“道”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讲得不明确。帛书对老子“道”的观念进行了改造。在帛书中,“道”首先是指气,是气的原始的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4.
武当道教是以信仰真武——玄天上帝为主要特征的道教派系。《武当福地总真集》等道书有老子神化到武当山寻访尹喜及老子变为紫元君点化静乐国太子等传说;宋代《太上说真武妙经》称真武神是玄元圣祖护度天人应化之身,是老君变化之身;武当山现存有太上观、太玄观、太常观及上善池、青羊桥等与老子信仰有关的文物遗迹。  相似文献   

5.
张晟  万振凡 《求索》2013,(5):80-82
尊道贵德是道教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从动态性视角而言.道教尊道贵德思想的诠释主要经历了形神论、重玄论、性命论等理论形态的历史嬗变.其具体内涵由历时性教义共同建构。道教尊道贵德思想的理论演变凸显了道教关于生命之德的共名与殊称.为道教立教宗旨与生命力所拄,  相似文献   

6.
赵玉玲 《求索》2015,(2):67-70
作为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老子想尔注》通过对《老子》宗教化的诠释,将道的神格化身——太上老君确立为五斗米道的最高神,并以"真道"为核心界定了五斗米道的教义体系和行为规范。《老子想尔注》所构筑的道教神学体系,既有对五斗米道信仰对象特性的表述和教义的理论阐释,又有对宗教行为的实践说明,从而使五斗米道形成了较为完整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7.
论老子的道     
道是道家思想的主题。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关于道本身的专门论述。老子所说的道并非是具体个别的此道或者彼道,而是道自身。老子标明了道与存在的关系、道与思想的关系、道与语言的关系。正是在这三重关系中,道将自身作为自身揭示出来。《道德经》在论说道的同时,也批判了道的对立面:无道和非道。无道和非道是对于道的否定。遵道而行就是要否定无道而肯定道。  相似文献   

8.
北京有一座宏伟而古老的道教宫观白云观,这里不仅是中国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祖庭,也是中国道教协会的所在地。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信仰传统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上古时代,正式形成于公元一至二世纪的东汉末,由沛国人张陵(即张道陵,34──156)在四川鹤鸣山创立的“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的最早形式。后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张天师,故也称为“天师道”。道教尊春秋时代道家思想家老子为道之祖,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以道立教,以道垂化,以道正心,以道养生,以道济世,以道为尊,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同…  相似文献   

9.
陈国强 《传承》2009,(18):134-135
老子的"道"不同于古希腊的宇宙生成论,而是将"宇宙"理解为万物,而万物则是由无差等的、全息性的"道"来表征的,因此,"道"就具有了符号学意义。从符号学维度来理解《老子》文本是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导出其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和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0.
卢璐 《青年论坛》2014,(2):145-148
唐代以来,在统治者扶持下,崇老崇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把道家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唐玄宗也成为第一个亲自注疏《老子》的皇帝,在《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玄宗以“妙本”思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研究《老子》中的政治理论,也就是“帝王理身”与“无为理国”思想。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而“道”落到政治层面和人生层面.形成了《淮南子》的无为论。《淮南子》以老学无为论为基本准则,吸纳其他各家的某些理论,将“因”的思想、“人为”的精神和“术”的理论契入其无为论,从而完成了对老学无为论的“三大改造”。  相似文献   

12.
李志强 《传承》2013,(4):78-79
研究者对张载"太虚"的理解不尽相同,"气本论"和"太虚本体论"的争论之处不在于"太虚"是否存在,而在于"太虚"是否等同于"气"。然而,从张载的原著中不难看出,"太虚"与"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混同。在张载那里,"太虚"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存在场所,是至静无感、无形实有的永恒存在,是人类认知和道德实践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3.
于欣 《前沿》2008,(7):180-181
《太平经》作为早期道教经典,杂揉了天命论、天人感应、神仙方术等神秘主义内容,但其关于“德”的思想“以至道要德力教化愚人”,特别凸显了臣民之德在德治实施中的重要性和对臣民进行道德教化的必要性,表现出了同儒家德论传统之间的深厚渊源。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法制》2010,(Z1):130-131
辽宁省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王利民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专业学位教育学院副院长、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主任、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成果:独著或主编《论外国人的私法地位——从一个制度的分析》《民法本论》、《物权本论》、《民法学》、《国际私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著作十余部;发表《民事责任归责原则新论——过错推定规则的演进:现代归责原则的发展》、《论"和谐社会"的私法构建》等论文80余篇。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交通部项目、省法学会重点项目等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园林独具韵味,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气论美学的视角来研究古典园林,将气论美学中的"气"、"象"、"韵"三个概念引入到古典园林中,可以比较园林气论审美与相关学说的异同。中国古典园林风流千载,那独特的造园技艺对于今日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太平经》与《老子想尔注》看早期道教神仙思想的形成@曾维加$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博士生,四川成都610064~~~~~~  相似文献   

17.
李建光 《前沿》2010,(14):17-20
《太平经》神仙修炼论以老子的"道"为最高范畴,以其道论为统领,广泛吸收儒、法、墨、方技、阴阳等家的思想,形成了修神与修形、治身与治国、入世与出世为一体的综合性、务实性与理性的理论与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王强 《求索》2008,(11):118-120
《黄帝四经》提出“道生法”的命题,暗含着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向宇宙生成论的转向,它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吸收了古代的阴阳学说和气论。“道生法”的命题包含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在理论形态上集中体现为对“阴”与“阳”的反思。老子的宇宙论虽然是为了建立人生行为、态度的模范所构造,但他所说的“道”、“无”、“天”、“有”等观念,主要还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性格。而《黄帝四经》宇宙论的意义渐向下落,向外展开,“阴阳”成为宇宙万物化生的根本动力,由动力又逐步转化为宇宙生成的法则,以此来完成了“道生法”的宇宙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19.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经典著作。通过众多的自然界现象、社会上人际关系的行为和人们一般的思维准则,总结出宇宙总规律,即“道”的含义。过去有许多人对老子的学说有误会。从道德经中的“无为”误解为:老子的哲学是消极、落后、无勇气,反历史、反对军备、提倡妥协。其实老子的学说继承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哲学的中心思想是“道”。从《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承下来。“道”先天地而存在,“德”因人世而建立。这个宇宙总规律“道”,要求人们接这总规律去办事,不要按不合规律的主观愿望去变干,不破…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自青年时代就对道教经典文献《老子》非常熟悉,也非常喜爱。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经常引用、借鉴乃至运用《老子》及其思想。在某种程度或某些方面可以说,《老子》及其思想对毛泽东产生了实在影响,成为其革命生涯的智慧源泉之一。学习借鉴毛泽东对《老子》思想的传承运用,对当今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