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轻刑化的刑罚结构是当今世界刑罚改革的趋势,我国刑罚结构的重刑主义与主流浪潮背道而驰。与时俱进的刑事政策和科学的犯罪观是刑罚轻缓化的重要前提。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刑法修正案(八)》,必将成为促进我国刑罚结构进一步改革的巨大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2.
刑罚轻缓化的正当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震 《求索》2007,(8):94-97
当代世界的刑罚发展趋势是刑罚的轻缓化。为什么刑罚的发展趋势是轻缓化而不是重刑化?它的正当基础是什么?刑罚轻缓化的正当性基础包括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理论基础是指刑罚的人道性、谦抑性和刑罚的有限性;社会基础是指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基础、社会文化基础和刑事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3.
刑罚轻刑化是人类社会法律制度进一步关注人权和走向文明的体现。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背景下,笔者通过对刑罚轻刑化的法律价值与我国刑罚轻刑化的现状分析,着重从立法与司法层面将历史上重刑主义与轻刑政策加以比对和研究,以增强轻刑化观点的可信度与可行性,为我国刑罚轻刑化实践路径在制度构建层面夯实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4.
我国 1 997刑法典仍存在重刑化倾向 ,表现在 :控制死刑适用未有重大突破 ,死刑罪种没有大幅度削减 ,绝对确定的死刑规定有增无减 ,死刑量刑幅度过大。我国刑法中死刑过多 ,与国际轻刑化趋势不相符合 ,不利于我国刑罚目的的实现 ,死刑不仅有较大的副作用还可能在刑事诉讼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我国死刑居高不下的主观原因有封建重刑思想、传统价值观和刑罚观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经济不发达、社会治安状况严峻和刑事立法体制的制约是其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1997刑法典仍存在重刑化倾向,表现在:控制死刑适用环境污染 有重大突破,死刑罪种没有大幅度削减,绝对确定的死刑规定有增无减,死刑量刑幅度过大。我国刑法中死刑过多,与国际轻刑化趋势不相符合,不利于我国刑罚目的的实现,死刑不仅有较大的副作用还可能在刑事诉讼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我国死刑居高不下的主观原因有封建重刑思想=传统价值观和刑罚观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经济不发达、社会治安状况严峻和刑事立法体制的制约是其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6.
我国禁毒刑事政策重刑化在立法层面与司法层面得以体现。毒品犯罪法律体系严厉、重刑适用率与死刑适用率高、量刑标准存在省际差异等问题,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在精神相背离。我国应当在立法上通过罪名分层,以及"但书"条款适用达致宽严相济处理毒品犯罪案件;在司法上统一毒品犯罪死刑适用数量标准,并适用罚金刑实现刑罚轻缓化。  相似文献   

7.
陈炜  孙亚珍 《求索》2011,(6):164-166
科学的刑罚结构是实现刑罚目的之前提,针对我国目前刑罚结构的弊端,《刑法修正案(八)》以刑罚轻缓、配置科学为目标,从减少死刑、完善自由刑、改进量刑机制、加强人权保障等多方面对刑罚结构进行调整,但也存在配刑不当等不足。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调整刑种配置、拓宽非刑罚化途径、合理划定犯罪圈和积极参与世界刑罚改革等举措,继续调整我国刑罚结构。  相似文献   

8.
范立仁  余向阳  李斌 《前沿》2010,(8):117-119,139
在世界刑罚涌现刑罚轻缓化的今天,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利益均衡的理性社会和人本社会,实行刑罚的轻罪非监禁化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保障人权还是节约司法资源以及社会成本,都作用巨大。为此,重构我国的刑罚体系,引入刑事和解制度和社区矫正机制,增加非监禁刑、提高非监禁刑的适用率。在当前司法实务中,实现非监禁化的途径(即扩大缓刑、管制、假释的适用;扩大免予刑事处罚适用范围、鼓励刑事和解);扩大监外执行的适用范围;对可以单处罚金或单处剥夺政治权力的,原则上单处;改革未决羁押制度,降低逮捕率等已成为轻罪非监禁化的重构内容。  相似文献   

9.
沈元春 《理论月刊》2005,(8):106-107,174
我国现行刑法第37条规定了非刑罚处罚措施,但这个条文并未在实践中发挥多大作用,在理论上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非刑罚化是现代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国家在立法和司法体系中都确定了非刑罚处罚措施,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分析了非刑罚化内涵的界定,指出其重要价值,并结合中国实际对非刑罚措施的选择与适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吴献萍 《求索》2010,(11):176-178
德国刑法有关刑罚体系的立法,彰显出其自身的特色,顺应了刑罚轻缓化、社会化的世界立法趋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借鉴德国立法经验,完善我国刑罚体系的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削减死刑罪名,改变刑罚重刑化结构;保留罚金附加刑的同时在主刑中增设罚金刑并增强其可操作性;在附加刑中增设剥夺从事特定职业或活动的资格刑;提高刑罚社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非刑事化、非监禁化和轻刑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对未成年犯处置的主流手段。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置立法和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置社区矫正机构,科学设置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置社区矫正项目,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置制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刑事立法犯罪化的提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伟锋 《前沿》2008,6(4):133-137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刑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应在多大范围内介入社会生活的合理化问题凸现出来,刑事立法应该“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成了刑法演进中的一个主题。一种观点从个人权利奉位、刑法应当谦抑出发,主张我国刑事立法应该非犯罪化;另一种观点从保护社会秩序、刑法应当法网严密出发,主张我国刑事立法应该犯罪化;还有观点认为要建立、健全刑法出入罪机制,刑事立法应该循着非犯罪化和犯罪化双向思路进行。本文认为,就我国目前而言,刑事立法应当“犯罪化”,一方面刑事立法犯罪化并不意味着重刑和对个人权益的必然侵犯,也不意味着将刑法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应转变观念,建立刑事一体化原则,完善司法制度,确保刑法制度的严而不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世界刑法的发展趋势,非刑罚化问题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本文在对国外非刑罚化的现状进行概览的前提下,探析了国外非刑罚化的理论界域,以期具有更明确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伟娜 《人民论坛》2014,(2):120-122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急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刑法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最后一道防线,现行刑罚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重刑主义根深蒂固,迫切需要建立轻罪制度,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和刑罚体系改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刑罚轻缓化的基本理论问题是其含义、价值及理论根据.刑罚轻缓化的含义是指在刑事立法上建立轻刑化的刑罚结构.刑事司法上尽可能适用轻刑和非刑罚处理措施的刑罚改革趋势.其价值是有利于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有利于实现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获得较大的刑法效益以及有利于犯罪人的改造和再社会化,达到惩罚和预防的双重目的.刑罚轻缓化的理论根据是指刑罚的人道性、谦抑性和有限性.  相似文献   

16.
余秀云 《传承》2012,(11):92-93,96
非刑罚化不仅是指排除法律规定的刑罚种类的适用,也包括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变更适用来排除刑罚措施。对青少年犯罪适用非刑罚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理论和法律基础之上的。在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上,以保护和教育为核心,逐渐向非刑罚化方向发展,更有利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矫治。  相似文献   

17.
胡春香 《前沿》2007,(5):129-131
我国刑罚结构偏重是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结构的形成,既有我国历史重刑传统因素的影响,也有错综复杂的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受到我国司法实务部门以及刑法学界越来越充分的重视。我国现行刑罚存在的结构性缺陷所产生的弊端越发显露。改革和完善我国刑罚制度已是形式所需。本文拟从现行刑罚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弊端、改革和完善刑罚制度的构想等方面对我国现行刑罚制度的完善做一初探。  相似文献   

18.
刑事政策以防卫犯罪为核心目标,它对刑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刑事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刑罚结构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刑事政策会有不同的刑罚结构与之相适应.在现阶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背景下,转变重刑主义刑罚理念,实现刑罚疏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罪数形态论不仅是犯罪成立理论和犯罪构成的具体运用,同时需要将具体的法定刑后果包括在内进行评价。此外,我国刑法所秉持的重刑主义也导致了作为刑罚处罚前提的罪状具有相当的概括性和集成性。但随着刑罚结构尤其是刑法分则具体罪刑关系的变化,我国的分则刑罚结构也从具有概括性和集合性的重刑主义向单一行为主义进行着转变,这一转变必将影响罪数形态的判断。当下,进行罪数形态判断时需要先对具体刑法规范的罪刑预设进行区分,根据不同的形态采取不同的进路。  相似文献   

20.
在刑罚轻缓化的浪潮中,对我国刑罚体系的反思是刑罚改革的必然要求。刑罚体系的反思,必须正确认识刑罚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刑罚理念。目前,我国刑罚体系存在着死刑过重、生刑过轻、非监禁刑适用较少、刑罚结构不合理、各刑种衔接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对现行刑罚体系的重构应当从限制死刑、提高生刑、扩大罚金刑的适用和完善资格刑等方面入手。理念的更新和制度的完善,将促进我国刑罚轻缓化进程,进而推动我国法治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