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汪曾祺先生写过不少与美食有关的文学作品,地道,有滋味,久读不腻。汪先生写吃的文章大概有两类:一是专门写吃,譬如,散文《四方食事》、《故乡的食物》、《手把羊肉》等等;一是在小说或散文里涉及到了吃,譬如,散文《老舍先生》,汪先生写在老舍先生家吃到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过的,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  相似文献   

2.
正在相声大师马三立的一生之中,除了创作、整理、改编并演出过200多段儿相声,还写过一些文章。究竟写过多少文章?恐怕很难搜集全。有个相声网站,收集了马三立的若干篇文章,有《我这一辈子》《谈谈相声》《一点希望》《戏说骆玉笙》《〈曲苑杂谈〉序》《〈画扇面〉及其它》《〈官场斗〉序》《五福寿为先》《怀念赵佩茹同志》《含泪忆荣翔》和《艺海飘零录》等。  相似文献   

3.
浩然离开我们多年了。这位写出过《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等80多部书的著名作家,与我有三十几年的交情。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和亲爱的兄长,我对他的忆念真是太深了!浩然尽管是很有名的作家,字写得很好看,但因为他文化底子薄,没很好地练过写毛笔字,所以很少给人写大字。许多人包括报刊向他求字,他一般都是婉言谢绝,有一次是例外。那是1982年3月,他过50岁生日。  相似文献   

4.
芳邻邓友梅     
正邓友梅未搬家时,与我住同一栋楼的同一层,窜门唠嗑,捎书带信,抬脚就到,推门就进,是名副其实的近邻。大概是1999年1月吧,老邓到我家,问我富贵竹多少天换一次水,液体肥料怎样用?那几天,我正应约写一篇文章,但一直写不好,换了几个开头,改了好几遍,还是不顺溜,只好放下,搁搁再说。我对老邓说,写东西算起来也有些年头了,书也出了几本,但还是没有找到自己,很是苦恼。最近,我翻出一堆书,有你的《闲居琐记》、《无事忙侃山》、《烟壶》、《京城内外》,还有汪曾祺、孙犁、陈建功、贾平凹的东西,细嚼慢咽,  相似文献   

5.
正每年的头过年,我都要抽空儿去一趟花卉市场,买几头水仙回家泡上,掐好日子,等到年三十儿那水仙就正好开了,灼灼其华,满屋的馨香,谁见了谁爱。汪曾祺写过一篇散文,名叫《岁朝清供》,说的就是过年时家里供养水仙,泡萝卜花以为"清供"的事。"清供",名字真雅。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水仙,每年腊月初八泡腊八蒜的时候,母亲  相似文献   

6.
感觉汪曾祺     
温暖的汪曾祺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汪老的文章。非因他是名人,是心里很想很想。从未见过汪老。只听人说,他身高不够七尺,是个很不起眼的老头儿。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不起眼的人,往往有很强的内在力量。有这种感觉的人,不止我一个,还有一个刘恒。他在《冬之门》里写了一个复仇故事——最后把土匪头子杀了的,不是大块头的英雄,而是最没能力杀人的一个厨间的委琐的饭夫。《冬之门》让我一夜没睡好,  相似文献   

7.
越南当代作家麻文抗1936年生,是越南1975年以后文坛上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作家,现任越南劳动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麻文抗开始时写短篇小说。他的第一部作品《残街》《1959年》描写城市贫民的生活。以后又写了许多短篇小说,但是一直到他从事山区题材创作,特别是《离府》的问世并荣获1968年越南《文艺周报》短篇小说竞赛二等奖,麻文抗这一名字才引起人们注意。从那以后,他创作了许多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明月之歌》《短篇小说,越南文学出版社,1972年》,《项氏之子》《短篇小说,越南青年出版社,河内,1972年》,《收李之后》《短…  相似文献   

8.
正我是叶渭渠、唐月梅夫妇的忠实读者,读过他们许多书。读得最多的是他们翻译或主编的日本小说,如山崎丰子的《浮华世家》、《井上靖小说选》、《川端康成小说选》、《三岛由纪夫文学系列》等等。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文坛有深远影响又颇多争议的作家,在我国,学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老叶和老唐既翻译,也研究,老叶写了《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老唐写了《怪异鬼才三岛由纪夫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谈南亚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斯蒂芬·菲利普·科恩系美国伊利诺大学政治学教授,著名的南亚安全和印度问题的专家,曾38次出访南亚各国,写过《南亚安全》、《印度陆军》、《巴基斯坦陆军》、《印度:新兴的大国》等专著和大量研究文章,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对美国的南亚政策有一定的影响。今年7月底,科恩教授应邀访问中国。在成都期间,笔者与科恩先生多次探讨过南亚有关问题,现将他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动物试验是对巴氏杆菌病进行细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在实验动物中小白鼠和家兔对哺乳动物的各种巴氏杆菌均富有感受性。《兽医微生物学》(吉林农业大学主编,189页,农业出版社,1961年)。《养兔学》(张家口农专主编,188页,农业出版社,1981年)、《家兔传染病》(张家口农专编,17页,1977年)、《兽医检验》(解放军兽医大学编,655页,农业出版社,1979年)各书中规定:进行动物实验如果选用家兔时,在接种前数日,应每天以0.2~0.5%煌绿溶液2~3滴,滴注于鼻腔内,经18~24小时后检查,有化脓性鼻炎者为阳性,此种家兔不宜作实验感染用。但是我们依照上述规定进行试验时,却发现可以引起家兔大批死亡。为了查明原因,笔者以各种浓度的煌绿溶液进行多次反复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80年1期《兽医科技杂志》刊登的一篇题为“中西兽医结合诊疗牛瘤胃驰缓和瘤胃积食的研究”和1982年《中兽医医药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党参藜芦散,党参马前子散试治牛羊胃驰缓的疗效总结”两文中,均有党参配藜芦治疗牛前胃驰缓的报道。方剂组成主要中药为党参30~60g,藜芦15~30g,另外根据病情可酌加柴胡、白术、云苓、苦参、莱服子、香附、干姜、陈皮之类,此方剂我们在临床应用中,曾出现过一些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雪山飞狐》不足20万字,连载于香港《新晚报》。金庸改变了前两部作品的形式、风格。这也是金庸年轻气盛、艺高人胆大,一个长篇小说写了一百年的故事,但是把这一百年的故事浓缩到一天之中来写。这也是金庸做过编剧所积累的本事。在戏剧界有一个规律叫做“三一律”,这是古典创作的一个规律,要求优秀的戏剧必须把故事集中在一天之内——一天之内一个场景、  相似文献   

13.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老挝的流传和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蕴联 《东南亚》2006,(3):58-64
《罗摩衍那》在老挝有多种传本,如万象传本、傣语传本,称为《佛陀言教》、收藏于琅勃拉邦王宫用安南语写的《托拉毗》、《小楞枷国》。《罗摩衍那》广泛传传于老挝寺庙,如万象省的缸塔寺、波喔寺、班拿算寺、班洪寺、侬伯安寺等都收藏有《罗摩衍那》的手抄本。1973年印度学者Sa  相似文献   

14.
王小波,一个生前沉寂,死后辉煌的名字。一个写了《青铜时代》、《白银时代》、《黄金时代》时代三部曲的男子。那个写过,“爱到深处这么美好。真不想任何人来管我们。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的男子。在辉煌的时代三部之前,还有一部《黑铁时代》,是他生前不曾发表的作品,曾经出版无们。写于他困惑清寂、在黎明前的黑夜里苦行僧一样不知前路的时节。  相似文献   

15.
《南洋问题研究》1989年第4期刊登汪慕恒同志的《七十年代泰国面向出口工业化成效评估》一文,是针对我的几篇文章而写的,现在我写这篇作为回答。其中也谈到汪慕恒同志在云南省东南亚研究所的《东南亚》1989年第2期的《泰国走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距离》和福建省亚太研究所《亚太经济》1989年第1期《关于泰国工业化几个问题的商榷》等  相似文献   

16.
去年初冬,我在沈阳盛京古玩城旧书摊买到一本1969年第7期《解放军画报》。令我惊喜的是,画报封面右下角有钢笔写的“邬大为存”四个小字,这很可能是独唱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词作者邬大为老师曾保存过的资料。又是一年芳草绿,在桃花开过不久的一天,我到沈阳军区政治部接待室办事,与一位也是前来办事的老同志闲谈几句,没想到,这位老人竟是素未谋面的著名词作家、侨眷邬大为老师。邬大为1933年6月生于杭州,1949年9月上海解放后参加了部队文工团,曾赴朝为战士们演出,1959年调入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从事歌词创作,离休前任前进歌舞团艺术指…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没有写过有关钓鱼的诗,当然他也没有闲暇怡然垂纶。已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邓小平题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共收诗词50首,提到“鱼”有五处:“鱼翔浅底”(《沁园春·长沙》)、“人或为鱼鳖”(《念奴娇·昆仑》)、“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秦皇岛外打鱼船”(《浪淘沙·北戴河》)、“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  相似文献   

18.
    
魏鹏 《新青年》2007,(1):23
大诗人艾青写过《透明的夜》,诗里呈现的是一群叛逆的酒徒.诗行很短,像匕首一样把夜色映得透明.在所有写夜的诗作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透明的夜》.  相似文献   

19.
正记得还是前几年,《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其专栏"有关品质"里,写过一文,题目就是《腌笃鲜》。读此文时,我心中不禁会意一笑。朱伟兄是地道的南方人,至今吴音尚存,对腌笃鲜有怀恋之情是理所当然的。如今在京城一些南风风味的餐馆里,腌笃鲜这个菜,在菜单还名列为比较高档的菜肴呢,这也是颇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雪山飞狐》不足20万字,连载于香港《新晚报》。金庸改变了前两部作品的形式、风格。这也是金庸年轻气盛、艺高人胆大,一个长篇小说写了一百年的故事,但是把这一百年的故事浓缩到一天之中来写。这也是金庸做过编剧所积累的本事。在戏剧界有一个规律叫做“三一律”,这是古典创作的一个规律,要求优秀的戏剧必须把故事集中在一天之内———一天之内一个场景、一个故事,这样便于展开尖锐的戏剧冲突。金庸的《雪山飞狐》就是这样的,明线的故事只有一天,背后的故事是一百年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仍然分成“明”和“暗”两组,这完全是现代新文艺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