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内省文化正适合未来发展的要求,也适合未来世界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及其现实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典兵 《前沿》2006,(11):139-142
强调仁爱精神,推己及人;天人合一,人际和谐;内省修养,主体自觉;社会责任,报效祖国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并努力实现其现实转换,对于建立中国现代先进的道德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在京杭运河南端终点标志的拱宸桥之畔,矗立着一座风格别致而又大气的博物馆,它的名字叫做"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历史资料的权威机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整个运河文化的构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这些学者们越是辛劳,中国的伪文化就越是猖獗。"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游历三峡时写下的词句,以推测的语气,希望传说中的神女身体应该安康。如今,《水调歌头·游泳》中的这位"神女",面临"有恙"的危险。重庆巫山打造"中国恋城"引发热议。  相似文献   

5.
<正>68.叶小文: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中国的未来决不是西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决不是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其重要原因在于文化基因的不同。——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  相似文献   

6.
黄健 《思想战线》2003,29(2):91-94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所蕴聚的文化美感有机地渗透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之中,不仅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美学的文化审美感染力,而且也形成了中国美学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精致构造与抒情表现相结合、伦理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超越现实与主体自由相结合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社会都希冀为官从政者成为道德行为的楷模,引领社会加强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历史地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社会、政治、经济的提升和发展都需要文化作为动力源泉和智力支持,而任何时代的文化又是在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前进的。因此,在积极继承经过千百年过滤、锤炼的传统文化时,我们更应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综合整体观框架内的道德规范,领导干部尤其应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加强道德内省。  相似文献   

8.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而言,传统文化中"重仁"的道德观、"重义"的价值观和"重和"的社会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李宁 《群众》2014,(5):12-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不仅是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源头活水。现代化不等于西化,善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不丧失自我,走出不同于西方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刻、正确的理解,也需要对"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作更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儒家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平基因"的历史原胚,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始终是中国经济和平发展的底色。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和世界不断系统化的过程。合作共赢将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未来关系的基调。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升华而得到的逻辑结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和平基因"的历史原胚。任何一个社会都  相似文献   

11.
国际汉学中的"误读"是外国汉学家接触中国文化时不可避免的。"误读"作为一个批评术语,它的出现明显受到了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及相关文论的影响。"误读"理论为我们正确对待汉学家的"误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意义:汉学家研究中国、"误读"中国的根本目的是要借对汉学的研究审视自身;同时,其他民族对中国的研究也不妨成为我们自识的"镜像"。  相似文献   

12.
一 天人合一 :坚持终极关怀的人本思想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 ,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背景中 ,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对风调雨顺的期盼 ,使得先民们对四时交替、气候变换格外敏感 ,逐渐形成了与环境和宇宙间的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文化心态 ,即“天人合一”的心态。“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1] 中华民族的先民通过观天文而获得人文的启发。敬畏自然 ,尊重客观规律 ,追求整体和谐是中华传统“和”文化的核心。如果说非对象性、整体性、主客融合性 (即“物我两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那么对象化、分析性、主客二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下政党制度的选择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一个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政党制度。如果从政治文化视阈来看,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契合是其获得文化合理性的基础;对近代中国社会多元政治文化的尊重与承认是其建构的现实土壤;对社会大众民主价值追求的积极而有效的回应则是其永葆先进性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走出去"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制定的在文化领域内的改革开放战略。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尤其是毛泽东对文化本质定义的科学论断及其文化思想中具有开放特质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对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观点看法     
<正>面对公众质疑,政府部门传统做法是"沉默是金",但在网络时代,沉默就是"祸根",必将让工作陷入被动。—针对"韶关市工商局涉嫌滥用职权"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对"中、西、马"三方面文化资源的扬弃综合上。文化自信得以登高望远,从大时空跨度俯瞰中国的古往今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传统山高水长;在与域外文化的互动中不拒他山之石以攻玉而丰富壮大;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着力发展。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面临的诸多难题,中国致力于做好自己,兼济天下,包容发展,共创未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中国民族主体性凸显的理论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模式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最新"意蕴丰富而深远。  相似文献   

18.
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是"两圈一带"重大战略构想的主要内容。"两圈一带"的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在继承我省各个时期发展战略核心内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湖北省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逐步探索形成的,内涵十分深刻,它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推动科学发展上新水平的重大决策,对湖北当前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就目前山寨现象的内涵和外延而论,我们不妨将其一分为二:其一谓之"山寨产品";其二谓之"山寨文化"。妇孺皆知,山寨—这个带有强烈江湖气息和叛逆气质的词汇,正以席卷之势迅速窜红。山寨潮流,浩浩荡荡,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占山为王,风头一时无二。山寨  相似文献   

20.
试析欧美华裔新生代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美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相当淡薄,甚至不愿做华人;他们渴望融入当地社会,主动"西化"。这种发展态势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其自身发展的必要性。"寻根之旅"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意识,从而完善他们的身份认同和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