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侦查机关作为捍卫我国司法公正的第一道防线,在防范冤假错案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我国司法实践过程中,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办案考核指标、科学鉴定的不当解读、过于强烈的追诉犯罪的职业倾向及缺乏权力制约的程序设计等因素都是导致侦查机关发生错案的诱因。因此,各级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应当强化侦查阶段权力制约,进一步深化侦查机关内部改革,从而更好地实现错案防范体系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2.
近年发现的一系列冤案错案,无不与刑讯逼供、非法证据被采信直接相关联。要避免或者减少冤案错案的发生,可以借鉴我国澳门地区的刑事诉讼制度,完善在侦查阶段特别是犯罪嫌疑人归案后的侦查讯问制度,如讯问之时间限制制度、辩护人在场制度、不得自证其罪制度等,完善特殊讯问对象之规定制度、录音录像制度、讯问主体之告知制度。  相似文献   

3.
刑事错案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一些错案仅凭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就轻易定案,导致非法取供及“重庭前供述、轻庭审翻供”现象时有发生,证据相互印证规则僵化。为减少错案发生,可从口供的获取与审查方面予以规制,强化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构建侦查讯问律师在场权,内外合力监督取供行为。同时,健全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助力法官全面审查庭审翻供行为,细化证据印证规则,以便更好地实现庭审实质化,达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程序性违法是刑事错案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刑事审讯作为公安机关侦查办案中获取犯罪嫌疑人言词证据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受到公安机关和办案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口供至上”的刑事办案理念的影响下,为了获取侦查破案的所谓“关键”证据,办案人员在刑事审讯时不惜违反程序法的相关规定。通过对刑事错案成因的考察可知,在刑事审讯过程中,较为典型的程序违法行为有:讯问地点违法、超期羁押、自创程序、假借合法程序名义非法讯问等等。强化办案人员的程序法定理念、确保刑事审讯的程序合法是预防刑事错案的良策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传统的侦查活动中,一直反对将公开原则作为侦查程序的价值取向之一.侦查机关抵触的原因主要是:一旦将侦查活动公之于众,将会极大地影响到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且在各方力量的监督下,侦查工作的压力将大大增强.而增加司法过程的透明度,又是法治国家必然的趁势,因此,侦查活动的合理公开,是未来我国侦查改革的重要内容.侦查合理公开,主要是指向当事人公开和社会公开.在侦查公开的方式上,可以考虑侦查公告、新闻发布会、错案质询和公告等.  相似文献   

6.
"错案"一词在不同群体间的概念反射不同,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错案"的界定逻辑混乱、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要实现错案追究制度的设计初衷,对"错案"的定义或者标准这一前提性概念进行合理界定非常重要。剖析"错案"一词称谓的由来、专家学者对于"错案"标准的界定与认知、现实中存在的错案界定和审查标准是科学界定错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错案问责实际上是一种结果责任制,将错案的所有风险不加区分全部划归主审法官,这种问责机制不仅不利于减少错案,反而会激励法官以滥用调解、请示或"勾兑"监督者等方式逃避责任,引起更多的负面效应。建立在犯罪预防理论基础上的错案问责过分倚重惩罚,不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无法为法官预防错案提供正面激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查清并区分错案原因,将错案风险分配给能够有效控制该风险的主体;只有在法官有能力而未采取措施控制错案风险时才启动法官问责程序,并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法官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  相似文献   

8.
"侦查"概念是侦查学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是侦查学学科大厦构建的基础,因此,科学界定侦查概念是研究侦查学问题的逻辑起点.但学界对侦查概念的研究多集中和局限在侦查的字义、辞义、释义上.或比较"侦查"与"侦察"的异同,或分析"侦查"与"预审"、"侦缉"、"调查"的关系等.本文拟从司法体制和诉讼结构方面入手,探讨两大法系及我国侦查概念包含的要义并以此为视角界定的"侦查"概念.  相似文献   

9.
被湖南省邵阳市检察机关侦查、起诉耗时近两年,并被定为“铁案”的邵阳市西区原区委书记刘路贤受贿案,却在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庭审时,被告和所有证人对原先供认的贿赂事实全部翻供。最后成了检察机关办的一起“错案”。被告、证人法庭翻供被告人刘路贤,原系中共邵...  相似文献   

10.
侦查措施概念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字面的通常含义出发对侦查措施进行界定,能为侦查措施学理概念的建构奠定语义基础。这有利于消除分歧,建立共同的沟通讨论平台。侦查措施是国家法定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为了收集证据和查获犯罪嫌疑人,针对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而采取的相应处理办法。侦查措施是侦查方法的一个子系统。侦查措施与侦查手段二者理性意义趋同,但二者可以从感情色彩上来区分。侦查措施与侦查策略在方法论的侦查观下指向同一思维对象,解决的问题一致,"侦查策略"概念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侦查措施"与"侦查行为"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有很大重合,但承担不同的理论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从佘祥林到赵作海,"奇迹"惊人相似,成为现代司法不断复制的"耻辱"。错案频发,痛定思痛,除却表面的原因,制度设计、司法权力配置及运作中的弊端,都是导致错案的元凶。而坚守存弊的制度、变通规范的程序、践踏公民的权利及法律的尊严,根源则在于与现代司法格格不入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侦查岗位核心能力是指侦查人员从事刑警职业和胜任侦查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而侦查人才培养是侦查人员岗位核心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侦查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基于岗位核心能力视野,探寻校局共建的办学模式、确立复合型侦查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侦查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侦查教学内容体系,创新侦查人才培养方法、构筑侦查本科教育"双导师"制,以及构建侦查人才师资团队是创新侦查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3.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中的关键,其不仅是对当前"侦查中心主义"的有力纠偏,也能"牵一发动全身"引领公检法三机关从侦查、公诉到审判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结合我国侦查工作的现状及审判中心主义对侦查工作的新要求,应尽快转变侦查观念、树立服务诉讼意识,提高侦查能力,理顺侦诉审关系、自觉接受监督,完善对违法侦查的责任倒追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将"场论"移植到侦查领域是侦查理论探索时期一个颇具意义的方向,由"场"到"犯罪场"再到"侦查场论"的繁衍顺序来看,侦查中的"场"在具备了场的普遍特性以外,更多地加入了自身特有的规律特点.研究这些普遍点与特殊点,无疑会对现代侦查行为起到有益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疑难案件侦查作为刑事案件侦查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积累侦查经验、创新侦查手段、革新侦查体制、完善侦查机制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一例"金库被盗案"为视角,在案件侦查之疑难形成与突破的分析中,来探析疑难案件的侦查机理,重点分析"全面侦查"和"证据导侦"的作用、价值及具体实施,最终促进疑难案件之侦破并社会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刑事案件侦查有其特殊且重要的程序要求,侦查的社会公开势在必行。在我国,侦查的社会公开模式在不断扩展,侦查机关与媒体的关系由合作的"蜜月期"到冲突的"冷战期",现在逐渐过渡到了博弈后的"双赢"阶段。侦查工作应当以侦查密行为基础,构建侦查适当向社会公开的制度。对此,应该从原则、内容、机制等方面对侦查的社会公开进行类型化的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17.
被动侦查原则衍生自侦查行为在职权应答上的被动性或回应性。被动侦查原则包含四项要义,即因果关系上的时序性、程序启动上的被动性、措施运用上的比例性以及犯意诱惑上的禁止性。坚持被动侦查不仅是侦查活动一般认知规律的体现和刑事司法"最后手段性"的基本要求,而且是防止权力滥用、保障人权及侦查资源合理配置使然。在侦查实践中应当坚持:以被动侦查为主,主动侦查为辅,以实现权利保障和打击犯罪的价值平衡;以情报主导侦查,以便于在基层情报网络的基础上争取侦查破案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在司法实践中,错案及因此产生的赔偿等问题正逐渐成为困扰检察人员的一个突出问题.科学合理地界定错案,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错案现象,消除对错案追究和错案赔偿的不必要顾虑,提高办案的积极性、主动性,保障公正、正义、依法办案和防止司法腐败具有重要作用.从错案的界定入手,对检察环节错案形成的原因作一探讨,以期对正确认识错案现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论职务犯罪初查的归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将职务犯罪"主观立案条件"错解为"客观立案条件",为满足"客观立案条件"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将职务犯罪初查定位为立案前的审查和调查,这实际上属于越权立法,而初查中有局限性的调查手段,导致变相地放纵了职务犯罪.职务犯罪初查的本质是侦查,是初步侦查,有必要于立案之后先开展初步侦查,待获取一定证据之后再开展正式侦查.  相似文献   

20.
诱惑侦查是一种特殊的侦查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许多国家的立法认可.我国在立法上没有对其作出规定,但在实际侦查中已有应用.尽管学界对诱惑侦查的合法性存在较大争议,但是基于冲破侦查"瓶颈"的需要,再加之诱惑侦查的实施具有法律容许性,如能够对诱惑侦查在法律上予以规制,那么,诱惑侦查必将对收集犯罪证据、控制犯罪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