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王荣 《求实》2016,(5):4-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逻辑为对象,对资本逻辑展开批判。这一思想对于"全球资本化"的当今时代而言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呈现存在、本质与历史的内在结构。资本逻辑的存在批判以"商品拜物教"为核心范畴揭示人受物统治的社会现实。资本逻辑的本质批判通过对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透过资本逻辑营造的自由与平等的假象使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一览无余。资本逻辑的历史批判从社会历史进程中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整体,表明资本逻辑有其产生的前提,也存在其消亡的界点。在对这三重视域的梳理与明证中,展现了《资本论》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困境的观照,也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历史的特殊阶段,只具有暂时性,而不具有永恒性。  相似文献   

2.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新一轮思考。"法人资本主义"论是资产阶级学者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代表性理论。其论者认为当今资本主义已是"法人资本主义",法人是社会资本的所有者,股权法人化标志着股份资本已属于法人团体,而不属于原先作为个人股东的资本家。因而在法人持股日益普遍化的法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阶级已经消失。本文运用劳动同资本对立的辩证性理论,对"法人资本主义"论进行分析,得出了其实质是资本进一步强化自己统治的手段,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社会化、集中化与垄断化的内在需求。通过对"法人资本主义"论的评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其对我国当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财富生产观是在批判性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思想基础上产生的,他认为,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历史前提是要使人身获得自由,成为可以自由交换的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社会形式是商品,它的生产尺度是劳动时间,它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的主体化与劳动的客体化,资本家占有财富,工人丧失财富,以及工人和资本家的权力对立。因此,只有扬弃资本主义财富生产才能使人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4.
迅猛发展的全球化浪潮是当今时代的鲜明特点之一。这一进程将导致人类社会生活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 ,引起了世界各国社会的转变、经济的转轨、文化的转型。全球化不仅对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也对当代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重大课题。一、全球化挽救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经济全球化是指当代世界伴随着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和资本的国际扩张 ,使各国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 ,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模式跨越国界 ,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融合 ,并使各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就其实质来说是资本内在本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向全球扩张的过程 ,其结果是创造了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条件。经济全球化使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与市场之间的矛盾、资本与劳工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与此同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在不断地增长。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是一种"特殊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这种生产在展现自身特殊性的同时,也呈现着自身与生俱来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性,在为追求价值无限增殖而推动生产无限发展的同时,也塑造和生成着自身无法逾越的边界。对马克思以资本为基础生产的界限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和界限依然存在,扬弃资本,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生产"仍然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正《共产党宣言》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其开篇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的幽灵",是社会化生产与资本扩张造就的现实运动的产物,是对资本全球化时代现实批判地反思的产物。可以说,《共产党宣言》科学阐释了在资本批判的视角上讨论"人的解放"的逻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其关于生产、生产方式、商品生产与流通、消费与消费方式的论述,是回应马克思主义低潮论、危机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方法论依据。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发展演变的历史,结合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转变的历史轨迹,文章着重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诊断了资本主义的病症,但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从未宣称自己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方法、视角和精神的价值远大于其具体观点;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继续存在,马克思主义就还有意义,曼德尔等人就是延伸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提出修正。马克思虽更多地讨论生产的问题,但似乎预见了"消费者社会"的到来。资本力量在世界市场的扩张、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全球转型,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重获新生的时机到来了。  相似文献   

9.
现代资本主义正处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经济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例如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有了较高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管理社会化;国家调节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大大推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等等。尽管如此,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私人占有制没有变,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没有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没有变,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的矛盾、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也没有改变。那种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性质已经改变了的种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违反历史唯  相似文献   

10.
对资本现代性批判和劳动现代性重建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和以物化为表征的生活,揭示了资本逻辑的自反性,使劳动现代性取代资本现代性成为历史必然。劳动现代性重建的过程实际上是劳动摆脱资本的奴役,从异化劳动回归到自由劳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无产阶级扮演着革命主体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才能取代资本主义成为现代性的主导力量。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遵循了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批判和劳动现代性重建的阐释路径,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资本现代性的拯救方案,实现了对资本现代性的主体、动力、社会和品性的重塑,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充满智慧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一种标志着人类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总体性进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经济现代化”是这一进程的核心问题,其他各领域的现代化都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中国式现代化也正是在这一核心问题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通过对两种现代化模式的不同表现形式展开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现代化由资本主导,其现实逻辑是资本的逻辑,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资本通过增殖和拓殖形塑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整体结构,在客观上生产出了现代化的成果并固化了现代化的全球剥削体系;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利用了资本这一生产要素,以人民至上、和平崛起的现实逻辑打破了资本的固有逻辑,既发挥了资本的积极作用又遏制了资本的消极作用,实现了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并致力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武器性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包括"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木马——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呈现出了全球化的发展脉络。通过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指明了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逻辑勾勒出了人类历史必将由地域性的民族历史走向全球性的世界历史的宏观趋势,资本逻辑开启并主导了全方位的全球化。因此,全球化一开始便被资本的阴影所笼罩,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以全球化为载体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显现致使全球化陷入发展的困境。实践证明资本主义所作出的各种调整只是其自身的续命之举,并不能带领全球化走出困境,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祛魅了资本逻辑的非理性主导,通过构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构筑更为合理、公正的全球秩序,重塑"现实的人"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对从属于资本逻辑的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纠偏,是全球化走出困境的未来出路。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3,(10)
人类发展史在一定意义是空间生产不断拓展和扩张的历史。在资本主义时代,资本逻辑深深嵌入和宰制空间生产,空间生产成为资本逻辑广阔的演示平台,并使资本逻辑获得了全新的功能品质。从正能量方面看,资本逻辑通过生产要素在空间的集中、压缩时间、突破地域限制和优化建构现代城市等途径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空间生产中的资本逻辑也衍生了地理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化趋同、社会关系依附化、社会正义缺失和人的异化等一系列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15.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近30年来日趋兴盛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是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扩张主义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挑战的理论回应.其理论核心生态发展观以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态重建模式,为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现代化理论才能最快最有效地达成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实现民族复兴。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实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为核心,以西化为基本路径;第二阶段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核心,以俄化为基本路径;第三阶段以中国特色现代化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路径。以现代化为核心、以西方现代化理论为逻辑中介、以中国具体国情为出发点的"现代化—中国化"逻辑结构的生成、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展开编织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历史图像。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运动的兴起和现实危机的影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兴中,意大利出现了一个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自主论马克思主义",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贡献之一是提出并论证工人自主论,力主劳动相对于资本而言的自主性而非依赖性,认为不是资本而是工人阶级及其斗争,才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制度演变的动态的首发的社会动力和主导力量,这种强调和考察带来了对将所有权力归诸于资本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哥白尼式革命";之二是从工人阶级阶级构成和阶级斗争周期角度解读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他们辨别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人阶级主体:早期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手艺人",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期特别是福特主义时代的"大众工人",和后福特主义时代的"社会工人"或"社会化工人"。这些理论探讨标志着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探索》2015,(4)
马克思承继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需要、劳动与私人权利是市民社会领域的主要内容。在马克思那里,市民社会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所赖以存在的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独立的经济主体之间以及资本与劳动之间所发生的以商品交换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关系。经济主体之间的商品交换遵循着自由与平等原则;但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中,自由与平等只存在于资本购买劳动力的交换中,而在资本雇佣劳动进行生产过程中,自由与平等就成为资本剥削劳动的特权。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新发展,并不表明资本主义返老还童、青春永驻。恰恰意味着为转向社会主义正在准备更坚实更雄厚的物质与社会基础。目前,资本主义尽管有了一付新面孔,但其本质并未有根本性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仍然是私有制,虽然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出现了新的模式;资本统治  相似文献   

20.
刘琳 《唯实》2008,44(4):39-42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分析中对社会伦理关系的"是怎样"的批判性陈述,同时,也是马克思对人们的社会伦理关系"应怎样"的表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关系进行价值批判的思想,揭示了社会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价值存在形态,即资产阶级伦理价值观念和范畴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