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身行事、治国理政的生动写照。修身,他"修其心治其身",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齐家,他入孝出悌,传承家风,  相似文献   

2.
《礼记大学》有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如何"正心"怎样"修身",是值得每一名团干部深思的课题。从"正心"出发,胸怀鸿鹄之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似文献   

3.
橘子洲头     
《礼记·大学》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溯此而来,2010年1月起,下半月版“橘子洲头”设“治国”、“修身”、“齐家”、“看天下”四个栏目,其内涵与外延向读者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大学》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仅有1751字。《大学》是高度概括儒家"修己治人""修己以安百姓"思想的理论著作。大学,是大人君子之学;大学教育宗旨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步骤即大人君子修身的步骤与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教育的内容:一是教人明白事物的终始本末,"知所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四部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大学》中提出了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实现全部政治理想的基础思想.它说:“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反过来,此书又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命题. 这个在逻辑上未必经得住推敲的命题却为许多代的中国士人所信奉.修、齐、治、平,是中国封建社会士人的最高人生理想.只是在道德层面上,个人是高度受重视的.至于个人的正当利益,却少有论述.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子提出“义利之辩”,他轻视“利益”的观念,而强调“道义”是高于一切的,儒家还提出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命题,认为为了道义原则而牺牲生命是最崇高光荣的事.  相似文献   

6.
橘子洲头     
《学习导报》2011,(2):42-42
《礼记·大学》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溯此而来,2010年1月起,下半月版“橘子洲头”设“治国”、“修身”、“齐家”、“看天下”四个栏目,其内涵与外延向读者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公道正派”对组工干部来说,是立身之本、形象之基、为人之道、处事之要,是组工干部履职尽责的“生命线”. 公道正派做人是组工干部必备的最基本素质.《礼记·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古人将“修身”放在首要位置,可见一个人要立于天地之间有所作为,最基础、最基本的是“修身”,而“修身”的关键则在于公道正派地做人.要铸就公道正派的优秀品格,首先,从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在思想上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做一个政治上“明白”的人.  相似文献   

8.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优秀家风,以满满的正能量,促进个人成才,推动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全省林业系统正在按照中央、省委部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我们对"三严三实"的本质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认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必须努力争做践行"三严三实"的表率。勤于学习,争做修身养性的表率。强调修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记·大学》中说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相似文献   

10.
樊忠 《党建与人才》2002,(8):29-29,45
道德素质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古人讲:“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些都是对为官者自身道德素质提出的要求,认为为官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以身作则,以自己人格的道德感染力去影响、教育和管理他人。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指出:党执政以后,官员出问题,党内出问题,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贪污腐化现象不断滋长,首先是因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出了问题。思想道德这个基础不打牢打…  相似文献   

11.
怎样当好组织部长?很大的一个题目。笔者任此职数年,偶有心得,录管见于下:一、找准角色,处理好治己与治部的关系古人云:“善治人者,能自治也;能自治,而后可以治人。”从角色上讲,组织部长既是组织部门的一把手,又是组工干部队伍的普通一员;从工作上说,组织部长既要做表率带好头又要管好队伍带好人,既要治部更要治己。“治己”,关键在于“修身”。中国自古就有“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古训,“修身”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石。如何“修身”?  相似文献   

12.
正郑板桥有对联写道:"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修身立德乃做人之根本,不仅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亦是其为政致仕的纲要。王安石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张衡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罗隐说,"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修身立德对为官从政者而言,具有亘古不变的本源作用,"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相似文献   

13.
<正>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细胞,家道正则天下安,家风廉则政风清。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部长吴波,就是一位守清拒浊的领导干部。他以公而无私的"两份遗嘱",赫然彰显了共产党人克己奉公的廉洁家风。在一些党员干部无法绕过权力与房子、票子、车子、"帽子"的利益纠缠时,吴波两立"遗嘱":一是不给儿孙留下一间房,二是不给儿孙留下一分钱。这样的"遗嘱",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不近人情,甚至不合时宜,但它凸显的舍己无私的家国情怀,与那些腐败分子把"家"变成权钱交易的"铜臭场"相比,一个洋溢的  相似文献   

14.
读点经典     
《当代贵州》2012,(25):61
《管子》二则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牧民》)民变而不能变……不可服民取信。(《侈糜》)《孔子家语》二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败节。(《在厄》)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三恕》)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17,(4)
<正>"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修好"家风建设"这一堂必修课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对于领导干部个人和党的事业发展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古语有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所谓治国先治己,治己先治心。党政领导干部作为掌握公共权力的特殊职业群体,“治心”不仅是指心有明镜,两袖清风,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要保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任务繁重,工作进程迅猛,对其职能、权力以及行为方式上的监管也越来越严。这种状态下,  相似文献   

17.
正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孔子《孟子·告天下》中有一篇很知名的文章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通过6个经过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诚信思想精蕴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的著作。《大学》认为,治国应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以"诚意"为本,"为民父母"的伦理基础是"诚其意",诚信教育的人格前提是"毋自欺"。所论对当代探讨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以及创建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的传统,十分重视修身问题,专以《修身》、《不苟》、《荣辱》等篇,集中论述修养问题,这在先秦诸子中极为罕见。荀子的修养论与孟子的“先立手其大者”不同,于细密处见功夫。对于孔子的执礼、依仁、达中的修养论来说,孟子“得其大体”即“致广大”,荀子“具体而微”即“尽精微”。孔孟荀的修养论,合而言之,是一个由纲而目、纲目齐全的理论体系,忽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均无法窥见先秦儒家修养论的全豹。然而,对于孔孟的修养论,著述很多,对于荀子的修养论则往往语焉不详,有的甚至认为荀子只重外王事功,忽视内圣修养。现仅就荀子修养论的目标,范围、重点、原则及途径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建设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基础性作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价值判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道理均在于此。近年来社会问题频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个根本的培植。道德根本如何培植?按照儒家元典精神,也有一个抓根本的问题,这个根本就是孝道。《论语·学而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