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敦泽 《学理论》2014,(4):42-4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是一种力量,能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对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两位经典作家研究文化动力的基础是唯物史观,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科学技术、教育、精神理念、先进的意识形态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动力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动力思想启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建设,要善于运用文化的力量促进经济繁荣、政治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文明观建立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这一哲学基础之上,他们围绕社会的未来发展和人的解放这一主题,运用批判的武器叙说了社会文明的演进和未来走向。他们对社会文明的描述不是"冥思式的抚慰",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自由人联合体"的世界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消除资本主义体系下的文明悖论为旨归,遵循文明演进规律而发现的更高阶段的社会文明形态。他们关于社会文明的叙说为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科学揭示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其中不仅包括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自然观,而且蕴含着自然与社会互动生成的历史观,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最终指向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最关怀人的生活,最重视人的发展,最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贯穿主线是实践,逻辑终点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结构,不仅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观,而且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人类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向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为当今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危机指明了正确方向。要想使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必须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建立把现代的发展与将来发展结合起来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的女性观确切地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女性观,它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并非一定是系统的理论。其中,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唯物史观基础,女性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认识论目的,两性和谐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辩证法诉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哲学归宿,这四方面内容互相依托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哲学理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对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黑格尔理性国家观、鲍威尔政治解放思想和无政府主义国家观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批判,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和人的解放的高度探讨了国家相关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形成了科学的国家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在推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重新考量互联网与生态治理在价值层面上的融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对待科学技术问题上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人文科技观,同时揭示了科技发展的生态维度,即科技发展最终应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标,这对于重新审视当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在生态治理过程中的价值所在具有新的意义。让互联网融合到生态治理的每一方面,将有助于完成传统生态治理向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人的解放的路径转变。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恩格斯建构理论体系过程中,"人"的问题是其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的最终目的就是解放全人类,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基督教主张人活在世上要追求神圣化,强调"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的天国救赎观,这两类思想体系中蕴含着类似的叙事结构,都是强调从异化到获得解放的思维理路,本文拟从两种思想中对于人的本质观、人的罪与异化、人的解放与救赎思想的分析论述,厘清两者间的分歧与可对话之处,通过对基督教思想的批驳与碰撞,充分释放出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思想的信仰内核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婷 《理论导刊》2020,(7):102-106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现实的个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为逻辑前提,将对"人"的把握从德国思辨哲学的抽象性中拯救出来;以从事实际生产活动的人为现实起点,开始在物质生产领域中把握人的现实性;以人的发展实现和确立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为实践路向,在生产实践中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标旨归,把观念解放推进到现实解放,使人从异化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1.
梁志伟  龙东  李坚 《学理论》2013,(12):49-50
机器,是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也是科技水平的象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述了他们的机器观,分析和批判了机器在资本主义中的应用及其后果,阐述了机器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人阶级的正负两重性效应。通过分析《共产党宣言》中的机器观,对于现代社会正确理解和应用科技手段、解决科技异化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进行探索和斗争。从他们开创社会主义革命之日起,就敏锐地发现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生力量”,“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们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看成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条件,认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提高,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并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  相似文献   

13.
体验是一种力量,推动人类文明产生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立足人的个体存在,从个体体验的视角,分析和论述人的个体体验是推动人类文明产生和进步的推动力。通过对人类发展史中人的感官初体验、树叶遮羞体验、战争杀戮体验、科技双刃剑体验的理论与例证分析,以期引起全社会在重视科学技术是社会文明进步第一推动力的同时,将目光投向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另一核心推动力——个体体验,从为了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角度为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现代化强国往往伴随着话语的崛起和强大。语言的本质是思想、话语的直接现实和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语言生成论、语言属性论、语言革命论和语言使命论的深刻洞见为中国话语建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方法论基础和价值指引。语言生成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必须"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语言属性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是阶级性与公共性的辩证统一;语言革命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以"改变世界"为历史任务;语言使命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以"人类解放"为价值本位。  相似文献   

15.
《瞭望》1990,(42)
世界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的较量。坚持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更大地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已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科学技术研究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具有特殊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长期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体制,  相似文献   

16.
时艳敏 《学理论》2010,(10):66-67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妇女问题上的运用。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人类历史上家庭、婚姻的形式,勾勒并分析了妇女地位的变迁,指出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妇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妇女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全球妇女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观以辩证唯物史观为基础。它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决定论思想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保守自由主义者所批评的马克思主义扼杀个人、不承认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论点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世界上大致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这五次科技革命具有一些规律性机理:发生领域从单个学科走向学科群,科学技术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动力来源于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其影响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不断发生转移;其趋势越来越走向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一体化.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是重要动力,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产业的一体化将成为重要趋势.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大力发展民生科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加强民生科技内部发展需要与外部需求的耦合,提高民生科技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是科学体系、现实运动和价值诉求的辩证统一。作为一种严密的科学体系,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作出的科学预测和设想。作为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事实得出的科学结论,植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之中,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消灭私有制”。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以实现包括人自身、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在内的人的彻底解放为最高价值理想,并为兑现自己对这一理想的承诺,开辟了一条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现实道路。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对于扫除各种错误观念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诘难,坚定全党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10)
公共科技政策通过规范和引导科学研究、公共技术等的开发活动,营造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良性互动发展关系,符合了代际伦理所关注的人类长远生存利益。基于对公共科技政策代际伦理维度的思考,有利于理性认识和评价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帮助人类走出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