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志红 《政法学刊》2011,28(4):67-70
“黑哨”作为近年来在体育运动中出现的新型的职务犯罪,在诸多的犯罪原因中,行为主体的个体心理原因是引发“黑哨”职务犯罪行为的原动力。“黑哨”职务犯罪主体作为具有正常思维人,他的行为是建立扭曲的需求欲望下引发的犯罪动机支配下的一种有意识的故意行为。文章运用普通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中心理与行为分析的理论,从行为主体的意识、需要和动机的层面深层次的揭示“黑哨”职务犯罪行为主体的个体心理诱因,以预防和减少此类职务犯罪,真正实现体育竞赛中的公正、公平、公开。  相似文献   

2.
论职务犯罪心理及其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清 《政法学刊》2005,22(1):38-40
职务犯罪作为智能型犯罪的特殊类型,犯罪人在绝对权力欲、人格结构某些因素的偏离、自我评价系统的偏差、社会浮躁心理的助长等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职务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心理品质(变型的价值观念、明显而强烈的贪利性动机、极端的意志两极性特征、隐蔽性与深刻体验性的情绪情感、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等方面);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以其犯罪动机为核心经历旁观刺激、价值观念动摇、犯罪决意、强化等四阶段相应地在进行职务犯罪预防时可以采取健康人格塑造策略、自我调节机制、心理监测、咨询与矫治手段等方面的预防、警示、惩戒与惩治相结合、心理--社会文化的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周平 《中国检察官》2010,(17):63-65
“监听”作为侦查的必要手段或侦查行为.已被世界各国广泛确认:“监听”在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中未作设定.无疑导致了对职务犯罪查处力度的缺憾和弱化。借鉴国外专项立法技术。积极探索侦查监听的立法框架.对完善刑事立法、打击职务犯罪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黄斌 《法制与社会》2010,(35):354-354
扩大受贿罪的打击面,实际上是在细节上时刻提醒,并且在偏离轨道的及时刹车,避免以错补错,一错再错,是另一个层次的“宽严相济”。同时使得受贿罪可以和其他的职务犯罪形成罪数竞合,杜绝了规避法律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职务犯罪,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实施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的总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主客观过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的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特征的形成亦不例外。当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需要”形成欲望和动机,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即转化为职务犯罪行为。只要我们加强研究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就能更好地在侦查过程中突破其心理防线,矫正其犯罪心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把社会危害性降低到最小限度。根据笔者有限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实践,仅以此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职务犯罪的心理不同于纯粹的心理研究,不仅要研究行为产生的结果,也要研究职务犯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信仰和道德。研究职务犯罪和分析职务犯罪的心理特点,尤其是贪污贿赂犯罪的心理特点,对当前的反腐败,特别是反商业贿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职务犯罪侦查存在着“从获取犯罪嫌疑信息到立案侦查”的特殊的诉讼过程。职务犯罪侦查与普通刑事犯罪侦查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侦查行为。当前职务犯罪侦查存在的问题是侦查启动程序的缺位,直接导致了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异化和虚置。我国职务犯罪侦查启动程序构建的模式选择有二:以“犯罪嫌疑信息”为依据的随机型启动模式和初查立案启动模式。  相似文献   

8.
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必须标本兼治.职务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当公职人员的需要形成欲望和动机,在外界信患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就有可能转化为职务犯罪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对职务犯罪动机形成、特点、功能等职务犯罪动机运行规律等方面的积极探讨,提出对职务犯罪标本兼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国家公职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所触犯刑律也不尽相同,但其心理和行为有共性和规律可循。本文就社会环境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以及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进行探讨,进而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6,21(5):101-101
陈淑丽等人在《当代法学》2006年第1期上撰文。介绍了明代惩处、预防官吏职务犯罪的制度。 在官吏职务犯罪的分类和处罚方面,明代有关官吏职务犯罪的法律规定非常严密,处罚也极为严格。法律将官吏职务犯罪分为两大类:一是贪污受贿性质的经济犯罪行为,称为“赃罪”;二是越权擅权,不正当履行职务、应为不为等失职、渎职行为。  相似文献   

11.
宁松 《河北法学》2007,25(5):191-196
在刑罚执行法律关系中服刑人是受刑主体,但是在我国,服刑人的主体地位在诸多方面存有缺失.例如,服刑人无权选择服刑机构,无权获得律师的法律援助等等,这种状况是不利于服刑人权利保障的.为此,应当采取措施加以弥补.  相似文献   

12.
职务犯罪心理要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晓风 《政法学刊》2007,24(4):55-58
研究职务犯罪心理要素,有助于全面、系统的揭示职务犯罪和提供犯罪预防和控制的对策。职务犯罪心理要素有动力性要素、认知性要素和调节性要素。职务犯罪的心理预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塑造健全、协调的人格,建立心理调节机构,进行心理监测与心理干预,健全自我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本源上认识罪犯权利 ,是客观看待罪犯权利的前提。在历史上 ,罪犯权利是随着以法治、平等、自由为核心的近代法观念而成长起来的 ,人道主义刑罚理论的兴起 ,促进了罪犯权利的发展。在理论上 ,罪犯之所以拥有权利 ,是由罪犯首先是作为人的罪犯、罪犯具有公民资格、社会对罪犯矫正的需要等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In general, economists have modeled criminal behavior as a problem in time allocation under uncertainty. Their Friedman-Savage utility models have been based on the binomi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and then tested using aggregate data on crime rates and neglect the nonpecuniary aspects of crime. This paper overcomes the shortcomings of previous work. Specifically, criminal activity is modeled with an underlying geometric probability process and explicitly accounts for the moral and social compromise involved in becoming a criminal. The empirical model enables 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 criminal's moral and social sensitivity using data based on a consolidated file of police records and a cohort survey of criminals and noncriminals. On the basis of this unique data set, it is found that the included individual criminals are risk averse and that gang membership reduces social sensitivity.  相似文献   

15.
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内在根据。职务犯随着职位升迁,比较对象变化,特别是面对他人的阿谀奉承和糖衣炮弹,他们的欲望持续膨胀,自我发生扭曲,认知出现错误,心理产生失衡。一旦官员的自我调控弱化,而外在制度对权力控制又不力,官员就容易在各种侥幸心理支配下,实施以权谋私的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16.
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要求下,犯罪人成为传统刑事政策关注的重点,对犯罪被害人的救济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救济被忽略。随着现代刑事政策的发展,人们意识到犯罪被害人地位的提高、权利范围的扩展等也应相应的纳入到刑事政策的视野中,加强对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救济就是其核心内容。以现代刑事政策为出发点,应着力提倡三种主要的犯罪被害人救济方式:犯罪人赔偿、国家补偿以及恢复性司法模式下对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救济,说明对犯罪被害人实行有效的经济救济是一种理想和有效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7.
张武举 《河北法学》2004,22(4):73-75
我国刑法上的时效,是指刑事法律所规定的、对已过法律规定期限的犯罪行为人不得追诉的一项法律制度。从该制度设置的目的和意义出发,"法定最高刑"应理解为"应当适用的条或款的法定最高刑",并主张将"法定最高刑"明确修改为"应当适用的条或款的法定最高刑"。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的"逃避侦察或者审判",应以当事人"明知"自己已经受到司法机关追究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谢文钧 《河北法学》2003,21(5):16-18
职务过失犯罪刑事责任的程度,是确定职务过失犯罪主体刑事处罚轻重不可缺少的方面。职务 过失犯罪主体的职权所内涵的注意义务要求的不同、相关心理内容所反映的主观恶性的不同、行 为违反规范的数量的多少及犯罪结果的严重程度是影响职务过失犯罪刑事责任程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何为民 《政法学刊》2005,22(1):33-34
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音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