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的需要不限于经济,人类文明的分类也不应仅限于以经济为中心的旧分类。人类的文明进步在于人的需要的逐步满足。人的终极需要永远是幸福。由此看来,从古至今,人类文明有三种基本形态,这就是普遍辛苦的原始文明,少数人幸福主义的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以及普遍幸福主义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很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人类文明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维科、孔德、马克思等人都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变革进行了整体把握和界定。从文明变革视野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即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现代文明的一种新形式,但它还不是共产主义文明本身,只是共产主义文明的“初级版本”。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有力地驳斥了人类文明终结论、打破了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神话,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形态理论,将推动和引领人类未来的文明变革。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具有深刻的人学意涵,从人学视角出发,阐释其中的人学逻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内在要求。文明的本质在于人的进步。现代资本文明的开创,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对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现代资本文明具有典型的二重性,资本文明的弊端和缺陷,决定其是一种历史的和暂时的形式,人的进步将在更高级的文明形态中达成。人类历史步入“真正的普遍的文明”时代,将开启人的自由解放的理想生存状态。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依循,在实践中开辟了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底色,凸显出人的主体价值,实质性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文明的人本意蕴和价值逻辑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宇宙 《前沿》2009,(8):125-127
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又称绿色文明或环境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伦理价值观的转变。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在于造就生态人——生态文明的主体,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协调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化解当前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认为,现代科学是具有绝对客观性的可衡量一切文明之先进抑或落后的"冥尺",现代性思想中的进步主义就蕴含在"冥尺"观念中.实际上现代科学没有什么绝对的客观性,也没有什么统一的科学,从而没有什么可衡量一切文明之优劣的"冥尺".为生活得幸福,我们必须具有各种地方性知识.从生态学的视角看,纳西人的草医比现代西医更优越.欧洲中心主义是错误的,不同文化传统都有其相对于人类特定需要的优点.拒斥了"冥尺"之后,不意味着我们只能陷入相对主义.虽不能对不同文明进行整体性比较,但可以就文明的特定维度进行具体的比较.从生态主义的视角看,就可持续性而论,现代工业文明是"得分最低"的文明.但不能说越自然的文明越好,文明既须是可持续的,又须是发达的.未来的生态文明必须继承现代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例如,必须继承现代科技的积极成果而创造调适性的科技.  相似文献   

6.
面对文明社会的普遍堕落状况,卢梭主张"回返自然"。在自然状态,人是自由幸福的,而文明社会导致人的道德堕落和人的异化。卢梭对科学与艺术的批判对于科技理性肆虐、消费日盛的现代社会无异于一副清醒剂和解毒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的本质应归结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当代社会文明是由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四大要素构成的系统;社会文明是由四大要素交互作用而向前推进,只有诸要素全面而协调地发展,社会文明才能得以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确实是人类进步、取得财富、增进幸福的必要条件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给人类带来幸福.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规范,社会发展的规范和约束的本质应该是道德的,道德文明的滋长和人性修养的提升是保证科技文明成就人类幸福的前提.道德的倡导需要良好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以德治天下,在历史上真正探讨德政之于社会幸福意义的是孟子,孟子将幸福界定在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当代中国社会倡导政治文明的建设,必然是实现天下幸福的最为可能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绿色文明是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类型,环境伦理是绿色文明最为突出的观念表征。建设绿色文明所需要的四大基本环境道德原则是命令性原则、选择性原则、禁止性原则、补偿性原则。建设绿色文明,需要培育与绿色文明所要求的崭新的环境道德。  相似文献   

10.
汤荣光  李嘉霖 《探索与争鸣》2023,(10):154-164+180
如何回溯性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无疑是一项重大命题,基于此而延申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构造辨合的论题。首先需要分析文明形态的概念生成,从原初涵义聚焦文明形态的理论始基、创制语境、发展脉象;继而评析文明与形态如何意涵各表,从表意系统发掘文明与形态汇聚成文明形态的思维理路;之后解答文明何以聚合为形态,从内在规定性阐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意义与发展必然;最后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之证成,从核心论题展现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的实践样态。由此可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初步提供学理释证基础。  相似文献   

11.
周大鸣 《人民论坛》2010,(12):11-12
文明转型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对自我认知这三组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改变。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从相互依存急剧地走向相互对立。尽管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新的"福音",但若要从根本上缓解目前出现的危机,就必须全面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自我认知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明转型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对自我认知这三组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改变。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从相互依存急剧地走向相互对立。尽管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新的"福音",但若要从根本上缓解目前出现的危机,就必须全面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自我认知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苏国辉 《理论月刊》2008,1(6):26-29
技术理性作为现代性的标志,割裂了人与自然的传统关系.人类中心主义又使人的发展陷入了理性的困境,导致了人性的迷失.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的文明范式,它是继工业文明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促进了人性的回归.由于人类文明的程度和人性发展的程度互为尺度,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对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斑马线前,文明行车、礼让行人渐成风尚,小区楼下,主动分拣、垃圾分类化为自觉,公共空间,控烟禁烟、拒绝喧哗已见成效……随着创建文明城区工作的持续推进,首都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形成了一系列优化治理、提升文明的好经验。文明源自培养,风尚需要引导。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始终重视城市文明的培育和倡导,大气热情、文明有礼也是北京人给大家的普遍印象。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本质上也是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从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新篇章,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的创新与发展、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批判与超越、对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转型与升华,为世界文明向何处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科学的文明观,对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问题具有极强的适切性。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更新了人的发展状态,遵循了文明发展的规律,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全新的选择,逐步由区域文明向世界文明延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形态,确证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系列设想,是共产主义文明形态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7.
陈忠 《探索与争鸣》2023,(7):156-166+180
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把握文明本质、反思文明兴衰。文明兴衰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相互纠缠的复杂行为过程,文明之兴源于人的正向行为,文明之衰源于人的不合理行为,行为是生成、理解文明的关键。打磨、涂层、编织三种原型行为的不断更新、转换构成了文明的变迁。转换的结构合理,也就是文明的合理化;在变迁中保持合理性,也就是文明的兴盛。行为的目的未得到有效厘清,行为的演进、创新被制约、压抑,不同行为间的融通、互鉴出现失调、隔断,是造成文明出现问题的行为学根源。现代性语境下,导致文明衰落的结构性原因是行为与制度的涂层化,即行为以及社会体制机制服务于营建表面光鲜的暂时繁荣。防范文明衰落,需要对“行为-环境-制度-主体”这个文明运行生态进行自觉的行为伦理调适。反省行为的目的,增加行为的公共性、质朴性、弹性,对于推进文明进步、防范文明衰败,具有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然·精神·社会:生态文明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红 《前沿》2010,(1):98-10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的形态,它反映的是建立在人与人利益关系协调发展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协调共生关系。自然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外在基质,精神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内在价值追求,社会生态则是生态文明的制度本源。  相似文献   

19.
吴学丽 《前沿》2012,(3):143-14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当代严峻的生态现实要求人类建设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提高大众的生态意识,培养人的生态素质。培养人的生态素质离不开文化教育,当代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伟大产物,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紧密相连。从社会学分析的视角,比较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城市经济、技术、生活方式特别是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者和人类文明的开放、交流、传播和融合的中心地,城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