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一批村庄留守精英和村庄回流精英等乡土内生性精英纷纷走上了规模化农业的创业之路,成为新时期的新土地精英。农地规模经营(或产权关系)与村级治理具有重要关联,但是以往研究多是在"资本下乡"的背景下进行相关讨论。"资本下乡"所代表的外生精英(或资本)主体与新土地精英所代表的内生精英(或资本)主体对村级治理产生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别,而后者还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本研究从"资本-资源"的理论视角,阐释了新土地精英的崛起所导致的村级治理转型,即新土地精英所牵动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变化导致了村庄治理所依托的权威性治理资源、配置性治理资源和规范性治理资源发生了重要变迁。新土地精英的崛起具有增强村庄内源发展动力和加剧村民阶层分化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2.
郭波 《长白学刊》2013,(2):50-55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案例研究表明,部分村级党组织权威呈现弱化趋势。在社会转型期背景下,村级党组织权威面临权力危机、体制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价值危机。要重塑村级党组织权威,必须创新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产生及管理方式,重塑村级党组织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完善乡村治理机制,重塑村级党组织权威的制度基础;增强村级党组织经济资源支配力,重塑村级党组织权威的经济基础;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重塑村级党组织权威的组织基础;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重塑村级党组织权威的意识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发展已迈入乡村振兴的新一轮发展转型期,如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重塑乡村公共性、激活村庄内生发展动力已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话题。通过对村级治理能力的分解,研究指出当前羸弱的村级公共治理能力无力应对功利化、趋利性的底层行为逻辑,是加剧村庄公共性供给张力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以村庄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村级治理共同体背后蕴含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村级公共治理逻辑,通过提高村级公共治理能力推动乡村社会由“非均衡型”的分利秩序向“认同、参与、动员”的包容共享型村庄内生发展转换。因此,建议以利益共享为导向构建村级治理共同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村庄动员能力;以熟人社会为中介吸纳乡村精英、现代乡贤参与村庄公共治理,强化权威性社会认同,激发村庄参与能力;推动村级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实现乡村共建,激活村庄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村治理的视野,作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重要内容的农村集体林权改革政策对山区农村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刻的。林权改革改变山区农村的社会结构,影响基层组织与农民的关系、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村落社会的内外关系。林权改革冲击山区农村的社会秩序,民约秩序日趋瓦解,灰色秩序渗入村庄,大量的林权纠纷影响村庄社会稳定。林权改革影响村级组织的运转、农民政治心理和村级民主成长,对农村政治生态产生一定的形塑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发生了从传统的"差序格局-伦理本位"到当下的"圈层格局-核心家庭本位"、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等转变。乡村结构表现为利益网络格局,而非简单的文化网络格局。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从"权力的文化网络"到"权力的利益网络"的转型。乡村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转型促使乡村治理的转型,表现为治理主体多元化和组织基础利益网络化。  相似文献   

6.
村庄精英:村庄权力结构的中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精英在村庄权力结构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体制内精英即通常所说的村干部,体制外精英指村庄的宗族精英、帮派势力、宗教精英和经济乡绅。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之间,村庄精英整体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特制乡镇政府)和普通村民之间产生博弈。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时代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逐步显现,农村社会治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系统分析浙江省浦江县花桥乡实行协商民主开展农村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发现,以协商民主为平台开展农村社会治理,可以充分保障普通村民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权利,能够夯实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融洽干群关系以及增进干群对于基层治理的共识,成功化解各种误解和矛盾,凝心聚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精细化治理。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探索建立由基层政府、村级组织、社会组织、普通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商民主机制,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村社治理结构的转型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领域中"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民主-自治"的社会治理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乡村社区政治体系边界的乡村精英呈现出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如何使乡村精英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保证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中的"守门员"角色,以实现转型社会中所渗透于乡村社区的多种能量间的良性互动,将是乡村治理的一个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步入新时代,压力型体制这一分析概念在乡镇治理场域出现解释乏力的现象,这是由于其作用的时空要求、治理结构、功能定位和技术路径发生了转变。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以党政治理结构为运作核心,以政治任务为主要目标、以党规党纪为约束、以技术治理为助力驱动的一种泛科层化的“新”压力型体制逐渐成形。通过对J省S市F县G镇“农村人居环境检查督导”案例的观察与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新压力型体制”的生成机理和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10.
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主要关注村庄权力结构的多主体性和多元利益的特点。村庄权力结构包含的多主体凭借不同资源互动,并根据拥有的权力份额而拿回各自的利益份额,村庄权力结构会随着互动发生变化。对历史上"皇权—士绅—小农""国家—农民"和"国家—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普通村民"三种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表明,村庄权力主体间的均衡利益是一种村庄权力结构稳定存在的核心内容,当这种均衡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村庄权力结构就要发生质的变迁。对湖北G市国家主导建构的新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可知,只有当各权力主体确实满足其从权力结构中获得的利益并常态化地进行博弈互动时,新的村庄权力结构才可能模式化存在,并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否则就只能是一种没有实质内容的概念化和形式化存在。此外,一种稳定的村庄权力结构应该包含村庄中所有参与博弈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1.
报载:永新县在全县村级组织推行五步工作法,促进了村级组织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转变,逐步形成了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级民主自治体制,这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主要关注村庄权力结构的多主体性和多元利益的特点。村庄权力结构包含的多主体凭借不同资源互动,并根据拥有的权力份额而拿回各自的利益份额,村庄权力结构会随着互动发生变化。对历史上"皇权—士绅—小农""国家—农民"和"国家—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普通村民"三种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表明,村庄权力主体间的均衡利益是一种村庄权力结构稳定存在的核心内容,当这种均衡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村庄权力结构就要发生质的变迁。对湖北G市国家主导建构的新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可知,只有当各权力主体确实满足其从权力结构中获得的利益并常态化地进行博弈互动时,新的村庄权力结构才可能模式化存在,并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否则就只能是一种没有实质内容的概念化和形式化存在。此外,一种稳定的村庄权力结构应该包含村庄中所有参与博弈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3.
影响乡镇体制变革的诸多因素中,村级治理能力因素占有很高的权重,它甚至深刻影响乡镇体制变革的成败。研究认为村级治理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农村整体经济水平越发达的区域,农村村级治理能力越强,反之,农村村级治理能力越弱。因此乡镇体制改革要充分考虑我国地域的异质性和经济发展的非平衡性的特点,分区改革,在发达区域的乡镇,可考虑改乡镇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对于不发达乡镇,则实施精乡(镇)强乡(镇)战略。  相似文献   

14.
非正式的运作方式一直是国家权力在基层落地的重要途径。今天的基层政府正在向服务型转型,权力的非正式运作已呈现新走向。与以往研究较多的“治”或“管理”等强制型项目不同,北京某镇政府开展以服务为核心的农村老年心理干预项目值得关注。其中被正式权力的代理人(镇政府干部)吸纳进非正式运作网(老年心理干预守门人)的参与者,包括乡村中的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和普通村民志愿者。参与者的最初动机包括情感与行政压力、政治地位的收益、乡土互助精神的留存。项目最终的结局是,干部向“管理/服务”多元身份的转型、以“善”为内核的服务精神得以正名、村民和老人的认同与拥护,项目最终从实施初始的各自谋算走向了实质意义的互通共融。  相似文献   

15.
农村治理的法治化实质是一种制度变迁,是以一整套融入了现代法治理念的法律治理机制取代传统农村内生制度的过程。在现代农村治理的多元主体中,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代理人、国家法律在农村的执行者、农村居民利益的代言人,基层政府主导农村治理责无旁贷。目前的农村法治化治理面临着立法缺陷与主导法治的尴尬相伴相随、政治权威与法治权威的欠缺同时并存、乡镇行政与村民自治的冲突始终存在、国家法律与民间习俗的融合任重道远等困境。破解困局,要转变政府职能,将基层政府从千头万绪的压力型体制中解脱出来;整合农村资源,形成推动农村法治发展的整体合力;扎实推进农村普法,培养农村居民的现代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超越,是“人的城镇化”对“物的城镇化”的超越,而“人的城镇化”的实现归根结底依赖于城镇治理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的城镇公共治理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因此,按照善治及其原则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构建中国特色的城镇公共治理体系,也就成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7.
方雷  卢征 《思想战线》2016,6(1):136
在我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层组织不合理的权能配置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治发展。依据现代地方治理的要求,必须完善以“县级政府-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组织”为主体的基层组织结构,并给予明确的职能定位。确立县级政府为指导与监督中心,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管理与建设中心,社区组织为自治与服务中心,在权力来源、权力结构、权力功能、权力限度4个维度上,对基层组织之间现有的权力配置进行创新性建设,同时辅以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推动我国城镇化深入发展,实现地方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村级组织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治主体和组织行为都受到外部制度环境影响。文章通过对成都山镇治理变迁过程的考察发现,村级治理行政化转型与地方社会结构要素相结合,共同形塑出村治主体的年轻化和“女性化”结构。村级治理行政化等外部制度环境变迁、社会结构原子化以及家庭结构中女性“半劳动力”人力资本价值实现驱动,共同促成了城乡融合地区村治主体的年轻化和“女性化”趋势。青年女性参与基层治理成为城乡融合地区农村的客观选择和现实,这得益于治理资源密集输入、村级治理力量充足以及乡村关系高度一体化。青年女性村干部虽然能够胜任当前基层治理事务要求,但行政治理体制结构使其陷入治理成本过高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村庄精英权力结构研究是村庄治理秩序研究的基础。以能够表达村庄基础的经济社会分化水平、村庄归属感及村级正式权力的影响力作为标准,可将改革开放后至今的中国农村划分为四种理想类型。通过比较处于同一/不同时段、相同/不同性质村庄的精英权力结构,分析精英角色、精英权力结构与村庄治理秩序之间的关系,可见精英转化机制的运作机理正是遵循村庄基础的变化,实时地对精英角色和地位及村庄精英权力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以对村庄秩序产生即时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农村治理模式如何实现现代转型已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阿旗积极探索建立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模式,并把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从集体资产承包、土地流转、产业项目等经营性事务,扩展到村级公益性事务、村民自治、党的组织建设等政治事务领域,为创新农村治理模式、推进基层民主政治改革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经验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