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主要关注村庄权力结构的多主体性和多元利益的特点。村庄权力结构包含的多主体凭借不同资源互动,并根据拥有的权力份额而拿回各自的利益份额,村庄权力结构会随着互动发生变化。对历史上"皇权—士绅—小农""国家—农民"和"国家—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普通村民"三种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表明,村庄权力主体间的均衡利益是一种村庄权力结构稳定存在的核心内容,当这种均衡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村庄权力结构就要发生质的变迁。对湖北G市国家主导建构的新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可知,只有当各权力主体确实满足其从权力结构中获得的利益并常态化地进行博弈互动时,新的村庄权力结构才可能模式化存在,并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否则就只能是一种没有实质内容的概念化和形式化存在。此外,一种稳定的村庄权力结构应该包含村庄中所有参与博弈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2.
村庄精英:村庄权力结构的中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精英在村庄权力结构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体制内精英即通常所说的村干部,体制外精英指村庄的宗族精英、帮派势力、宗教精英和经济乡绅。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之间,村庄精英整体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特制乡镇政府)和普通村民之间产生博弈。  相似文献   

3.
村庄精英权力结构研究是村庄治理秩序研究的基础。以能够表达村庄基础的经济社会分化水平、村庄归属感及村级正式权力的影响力作为标准,可将改革开放后至今的中国农村划分为四种理想类型。通过比较处于同一/不同时段、相同/不同性质村庄的精英权力结构,分析精英角色、精英权力结构与村庄治理秩序之间的关系,可见精英转化机制的运作机理正是遵循村庄基础的变化,实时地对精英角色和地位及村庄精英权力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以对村庄秩序产生即时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进入后税费时代,村庄主体精英如何承接国家资源赋予并实现村庄的自主发展是重中之重。村庄主体精英是相对于一般性村庄精英而言,是指在村庄内最具资源优势和动员特色,能够为村民和政府赋权的精英。从结构化的视角出发,其行动的结构是由纵向上的国家自上而下的正式结构与村庄内部的非正式结构,以及横向上的家庭的私性关系结构与来自市场的利益关系结构交互构成。这种交互的结构体系既制约了村庄主体精英的行为选择,同时村庄主体精英的自我扩展性也生产了新的结构体系,从而形成了以村庄主体精英为核心基点的复线治理状态。深度挖掘村庄主体精英的"结构—行动"的互构特性有助于深化和推进农村社会的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09,(11):74-74
王成礼在《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它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人与国家,还包括许多社会组织横亘于个人和国家之间。在利益的驱动下,市民社会、公民个人与国家机关之间展开博弈,实质上是权利与权力的博弈。权利与权力的博弈过程,实际上是二者不断寻求最佳配置的过程,即博弈均衡过程。  相似文献   

6.
村庄政治进入选举时代后,选举权力模式取代市场和文化议题在村庄权力研究中被广泛接受。但选举权力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注重选举过程而缺乏考察选举与治理的关系,忽视其他权力资源分配机制而压缩了村庄权力的研究范围。生产权力模式运用竞争、参与和服从三维框架可以展现村庄精英在选举和治理阶段的行动逻辑,从而能够实现对选举权力模式的扩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区物业关系中的权力博弈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燕  朱光喜 《前沿》2010,(16):71-74
单位制社会解体和货币分房政策推行的结果,是城市社会形成了由多元权力主体参与的社区物业关系,这些多元的权力主体之间由于利益逻辑的差异相互之间展开了错综复杂的博弈。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权力再分配的不对称性决定了社区物业关系中的权力博弈是力量对比失衡的非均衡性博弈,其现实影响就是侵犯业主合法权益的物业纠纷的大量产生和业主维权的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8.
从处于权力中心不同力量之间的博弈关系来理解权力的本质,是分析权力系统的一个重要思路。女村官是村治中进入村庄权力系统中心的特殊群体,以女村官与政府的关系、女村官与男村官的关系、女村官与村民的关系为变量,以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考察三个变量之间的组合关系,可将女村官在村庄权力系统中的地位分成三种类型,即弱势型、强势型和均衡型。分析这三种类型将有助于深刻理解村庄政治,积极推动农村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随着信息化浪潮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日臻加深,信息网络的国际政治效能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日益凸显,争夺网络空间优势成为国际政治权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国际政治权力博弈已经涉足"第五空间",网络空间"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权力格局初见端倪。各国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网络安全为目标,围绕网络空间国际政治权力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主要表现为控制、威慑、干涉和合作四种模式。研究网络空间国际政治权力博弈问题,探讨中国在网络空间权力博弈中的地位与处境,对提升我国网络空间国际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业主维权的发展,城市社区正陷入利益博弈中。业主维权中各利益主体间存在四大博弈行为:权力之争、不完全契约、公地悲剧及羊群效应等。博弈背后存在"侵权与维权"的现实逻辑。唯有增强业主自身力量,实现社区利益的均衡和力量制衡,才能推进业主维权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士恒 《传承》2010,(6):128-129
因应国家的法制化进程,多元利益主体的形成,使立法体制成为利益分配机制,立法过程成为权力博弈平台,立法博弈正在成为一种治理方式。在动力表现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是立法博弈的内在驱动;在目标表现上,民主与文明是立法博弈的价值诉求;在方向表现上,多元利益平衡是立法博弈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2.
周大鸣  杨小柳 《思想战线》2004,30(1):107-1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的改革促进了乡村社会的转型,传统文化的复兴、乡镇企业的崛起、乡政村治的建立等等导致了乡村权力结构中包含的具有各自利益需求和交换关系的主体--国家、基层政府、社区组织、乡镇企业、村民等等--不同身份特征的获得,并决定了他们有可能占有的资源及其相互的利益关联.对11省14个村庄的调查和比较,再现了转型期乡村权力结构的调整和重构.  相似文献   

13.
因应国家的法制化进程,多元利益主体的形成,使立法体制成为利益分配机制,立法过程成为权力博弈平台,立法博弈正在成为一种治理方式.在动力表现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是立法博弈的内在驱动;在目标表现上,民主与文明是立法博弈的价值诉求;在方向表现上,多元利益平衡是立法博弈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4.
企业作为分工、协作的契约性经济组织,不同利益主体对专有、专用与通用性资源的掌控决定各自的博弈力量与权力分布,企业内部权力的配置遵循关键性资源拥有者主导原则,在外部制度基础变动、内部资源重要性排序升降的过程中,企业内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博弈形成的权力结构发生动态调整,并引起企业治理模式的变迁。企业治理模式在渐进式的动态演进过程中呈现出路径依赖与自适应性的特性,遵循关键性资源、权力结构、治理环境与治理机制相匹配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发生了从传统的"差序格局-伦理本位"到当下的"圈层格局-核心家庭本位"、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等转变。乡村结构表现为利益网络格局,而非简单的文化网络格局。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从"权力的文化网络"到"权力的利益网络"的转型。乡村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转型促使乡村治理的转型,表现为治理主体多元化和组织基础利益网络化。  相似文献   

16.
卢雷 《前沿》2005,(2):152-155
政治权力是利益主体间相互斗争的产物。政治权力自产生以来就存在着社会化和集中化的矛盾, 从而推动了政治权力向前发展。在当代政治生活中, 权力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权力化的双向进程使得国家和社会相互渗透, 公共领域越来越小。在我国, 塑造公共领域、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 需要经历政治权力重塑和市民社会重构的双向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玉长文 《传承》2006,(7):17-18,27
本文以广西蔗区新农村调查为基础,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变迁,指出当前乡村精英权力复位现象不是因为"治理成本过高"迫使政权力量退出乡村治理,也不是因为上层"为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的主动撤退.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产业利益通过寻找产业利益代言人,循组织化的路径来表达利益诉求.乡村精英们正是在产业力量的推动下实现权力复位并超越传统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8.
由于城市公共工程评价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与权力地位差异,导致其评价过程本质成为各评价主体间权力博弈的过程,而城市公共工程评价制度的健全性成为影响该权力博弈均衡的关键因素。本文尝试通过对城市公共工程评价制度内涵以及不同制度环境下评价主体间权力博弈均衡的分析,指出影响城市公共工程评价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于其评价制度是否健全,并在明确城市公共工程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重构城市公共工程的数学评价模型,即通过修正传统城市公共工程评价模型提高城市公共工程评价结论的科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农村治理结构研究中,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维视阈,不同的视阈产生不同的问题意识,形成不同的研究旨趣。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宏观视阈下,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国家与社会关系演变展开,并由此产生了"双轨政治""权力的文化网络""第三域""全能主义"等分析工具。中观视阈围绕"乡政村治"展开,直面乡村治理体制困境及改革进路。微观视阈集中于在村庄场域中的多元主体互动,强调建构容纳多元主体的村治结构。梳理已有文献,可以进一步明确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持续分化,新的利益主体不断增多,利益多元化的格局逐渐形成。横架在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多元利益主体经过长期的互动与博弈重新聚合,形成一种渐趋稳定的关系网络,由此衍生出一种能够扭曲农村政策并阻碍国家与农民关系调整的区隔性力量。农村政策扭曲,不仅是政策执行主体变通执行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乡村社会自身的问题,而且是关系网络中政策相关方博弈、共谋、结盟与分利所带来的结构性难题。因此,要想切实实现农村政策的设计意图,就必须致力于打破阻碍国家与农民关系调整的社会结构,重塑各个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