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人性观的实然性与应然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性,有两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实然性与应然性。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大不相同。孔子人性观有实然性与应然性二分思想,但并没有将两者严格区分;孟子的性善说侧重人的应然性;荀子的性恶说侧重人的实然性。从实然性与应然性辨证关系来看孟荀的人性论,可知二者乃是从不同的层面谈人性的,但都相信人性的“迁善”,其目的也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是荀子政治哲学思考的重要议题.荀子政治哲学的内在关怀就是要重建良善的社会秩序.荀子对人性充满悲观,却对社会理想极其乐观.荀子之所以实现从悲观的人性论向乐观的社会理想的理论跨越,主要是基于对人从“先天之恶”向“后天之善”转化的自信,这个转化的达至主要是通过去性存伪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群分相合的社会关系和隆礼重法的社会治理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孟子系统地提出人性善的理论,主张“为政以德”。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恶,由此提出““齐之以礼”的思想。追溯人性认识的理论渊源,可以得出人性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孟子、庄子、荀子的人性论哲学都对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人性论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与庄子的性自然论都是形上层面的 ,在经验界他们都持性恶论的观点 ;荀子的性恶论是经验形态的 ,但他也有形上的超越的性善论。孟、庄、荀的人性论结构 ,都具有双重性的立体特征 ,此种特征对现代管理学具有人本管理的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北宋的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批判佛老哲学的基础上,以“虚”、“气”、“虚气相即”为根基,在“太虚即气”的宇宙论推演中,提出了人性结构“二重”说,首次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来阐述人性。他秉承了孟子性善论的同时,也为以善恶论人性的伦理思想提出了更合理的解释。这种本体论的人性论规定,不仅为道德修养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对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及“向内”的道德情感、道德人格的培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的传统,十分重视修身问题,专以《修身》、《不苟》、《荣辱》等篇,集中论述修养问题,这在先秦诸子中极为罕见。荀子的修养论与孟子的“先立手其大者”不同,于细密处见功夫。对于孔子的执礼、依仁、达中的修养论来说,孟子“得其大体”即“致广大”,荀子“具体而微”即“尽精微”。孔孟荀的修养论,合而言之,是一个由纲而目、纲目齐全的理论体系,忽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均无法窥见先秦儒家修养论的全豹。然而,对于孔孟的修养论,著述很多,对于荀子的修养论则往往语焉不详,有的甚至认为荀子只重外王事功,忽视内圣修养。现仅就荀子修养论的目标,范围、重点、原则及途径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荀子“明分”思想与儒家“和而不同”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分”是荀子哲学的内在逻辑,并从天道观、正名主义方法论、人性论和社会历史观等方面探讨了荀学“明分”的特征,进而指出,“明分”最终还是指向和谐的,即“明分”的精神最终指向“和”。儒家哲学的根本精神是“和而不同”,荀子的“明分”和孟子的“求合”代表了“和而不同”的两条路向,中国文化的主流是过度亲和“和谐”,而忽视了对“分”的强调,今后儒学的发展应该注意“明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汪黎  郑开廷  李正刚 《求实》2006,(Z3):118-119
一、“人性论”、“人本主义”、“人本化理念”所谓“人性论”是指人具有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的观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性论主要是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对个性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具有反封建的作用,不足之处在于它撇开了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性。  相似文献   

9.
裴传永 《理论学刊》2005,(11):24-26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对先秦两汉人性观的深化和突破。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王弼不赞同孟子的性善论,也不赞同荀子的性恶论,而是对告子的性无善恶论予以批判继承和改造,提出了更为精致和细密的性无善恶而有浓薄的新颖见解。关于人的情感,王弼对何晏圣人无情的观点明确加以反对,提出了人皆有喜怒哀乐之情的学术主张,并认为凡人与圣贤的差异只在是否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在性与情的关系上,王弼提出性为本、情为末,性是体、情是用,认为应该“以性统情、以情从理”。  相似文献   

10.
修身与做人     
张文珍 《学习导报》2011,(22):42-42
修身,其内涵是通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以提高素质、完善自我、实现理想人格,进而影响他人,奉献社会。修身最重要的功能是能抑制人性中的恶,光大人性中的善。古人对人性的认识,说法不一。孔子曰"性相近",孟子倡"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相似文献   

11.
早在战国秦汉时期 ,以来就有学者得出结论 :孔子重仁 ,孟子贵义。其实 ,“仁”在孟子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谨就此略作阐述。孟子认为 ,“仁”是从人的“恻隐之心”发展而来的。他说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下引该书 ,只注篇名 )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所谓恻隐之心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同情心。孟子说 ,同情心是任何人都有的。他举例说 ,比如看到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突然掉到井里去了 ,只要不是泯灭人性者 ,谁都会产生一种对落井儿童的同情心 ,而且这种同情心并不是“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  相似文献   

12.
高旭东 《理论学刊》2004,7(12):107-110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人性论”。过去一般将这种人性论等同于“资产阶级人性论” ,而事实上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从白璧德那里来的推崇理性控制的古典人性论。在与左翼文人论战期间 ,梁实秋人性论的内涵逐渐由理性置换为情感 ,由开始否定阶级性、时代性到肯定阶级性、时代性 ,只是同时更强调人性。这显得更接近真理 ,也更接近五四文学的传统。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强调的是喜怒哀乐的纯粹形式 ,这就使他的人性论与动物性很难区别 ,而他要注销“人”的词汇 ,又使他自我颠覆了他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13.
邱磊  高岩 《理论学刊》2004,(12):103-104
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 ,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 ,重视历史反思 ,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价值评判 ,在许多专门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理论贡献。“隆礼重法”思想是荀子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 ,它对中国秦汉以后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思想文化及观念形态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一荀子“性恶”的人性假设是他的全部学说的基石。荀子认为 ,“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本能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 ,精合感之 ,…  相似文献   

14.
李敬泽 《党课》2011,(12):122-123
有一次孟子碰见告子,二子讨论了一个大问题:人性之本质。告子说:“人性之无分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也就是说,人性如洪水急流,东边决了口就向东流,西边决了口就向西流。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行政人伦理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尚没有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行政人人性论观念,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实践中往往不同程度地裂变成“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我国的经济转轨和政府职能转交需要我们重新理解“行政人”的“人性”。“行政人”应该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性论,以利于行政人伦理建设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张艳清 《理论学刊》2005,(9):98-100
人性问题是贯穿儒学史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致存在这样一个分期,即宋代理学以前的人性论主要是探讨人性善恶问题,到了宋代,儒学史上的人性问题的探讨进入一个全面总结与反思阶段,表现为对人性善恶之根源的探究。理学家言理,言气,言无极,言太极,其所关注的宇宙本体同时也是心性本体。理学设定超越的绝对的“理”为最高本体,同时又认为这一超越本体是内在的,理之内在于人即为性。“性即理”是程朱理学心性论的核心命题。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这一命题在思想根源上与儒家人性论和道家德性论之间的关系。一、“性即理”的提出从…  相似文献   

17.
人性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千百年来,人类对其自身本质进行了长期有益的探讨,为我们正确认识人性问题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建国以来,尤其是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人性一度被视为异端邪说而横遭厄运,致使人们谈“人”色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重新开始探索和思考人生的真谛。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8.
“天人相分”与人的尊严——荀子“天论”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的“天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他的整个思想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亦可认为.不探究荀子之“天论”则无以究明荀子之思想。本文盖无意全面描述“天论”的整个理论主张,而只是将视角聚焦于:在荀子“天人相分”观念之条列下,当“天”不再是人所依恃和委身的最高主宰时,当认识到人的世界与天的秩序之间并没有所谓的自然和谐之后,正是人藉由其“智”与“能”担负着董理天地、财官万物,使人间和谐,万物各得其宜的任务和责任,而正是对这种神圣任务的承担,乃显出人的尊严的获致。  相似文献   

19.
张载与王夫之作为中国论“气”最多的两位哲学家,二者的人性论深受气论思想的影响,在人性的理论依据、人性的本质和成性路向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对“气”的地位做了不同的规定,又使其人性论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点。本文从其天道观中对“气”的不同规定出发,分析二人在人性的来源、善恶以及成性问题中的同异,通过这种比较研究,更加深入地认识他们的哲学思想及其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20.
《党的建设》2010,(5):51-51
孟子,名轲(约前372年—前289年),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为儒家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使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得以进一步发展。关于人性问题,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孔子曾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但对于人性善恶问题却没有加以具体说明。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争夺激烈,同时阶级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这就迫使思想家开始探索人的本质问题。当时涌现了几种不同的人性论,有人主张性好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