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亚娜 《前沿》2011,(23):188-191
我国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渠道不畅而使官民矛盾升级所致。源头阻断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治本之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紧密结合、协调互动。非政府组织是源头阻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在弥补政府失灵、架构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发挥社会"减压阀"和"稳定器"的作用等方面有特殊作用,是协助政府源头阻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力助手。  相似文献   

2.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表征、内涵进行了阐述和界定,详述了政府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出现的失范效应,进而论述了非政府组织介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价值效用:引导网络舆情走向,缓解矛盾冲突;发挥专业优势,辅助政府治理;监督政府行为,维护公众权益。在分析非政府组织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所受到的现实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非政府组织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能力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基于某种利益需求和权利主张,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向有关方面传递诉求的网络民意表达形态和社会传播现象。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网民更愿意通过网络集结起来,共同表达利益诉求。因此,政府要有效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就必须重视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在强大的政府公信力支撑下做好对网络舆论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刘艺  熊智 《湖湘论坛》2014,(3):115-119
群众对地方政府缺乏信任,成为近年来各地频繁发生群体性事件的诱因之一,加强地方政府信任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从而为新形势下重构地方政府的信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与防治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波 《理论月刊》2015,(2):168-17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社会分层、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这个时期最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和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引发破坏性极强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防治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推进和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快社会尤其是政府的诚信建设,培养社会组织,是防治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建立新时期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机制,可以使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能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减少或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稳定农村社会关系,融洽人际关系,增强村民之间的信任,将影响农村治安的不稳定因素降到最小的程度.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的有效治理,应建立社会矛盾预警机制、民怨表达机制,加强政府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发桂 《岭南学刊》2011,(1):122-126
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对于满足公众有效获取信息、实现利益整合、促进理性表达和增强民众博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是从整体来看,非政府组织参考群体性事件治理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非政府组织,使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环境污染现状、污染类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环境污染不断恶化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导致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发生主要由于一些建设类项目不符合环境评价标准,引发民众对政府政策的质疑和对环境污染的担忧,政府的不当行为使矛盾激化、升级。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措施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完善环境保护立法,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构建环保系统风险评估体系等,从源头上消除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另一方面,政府在事关重大项目决策时要关注民生,听取民意,信息要公开透明,以减少导致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任与公民信任良性互动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公民之间信任互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政府与公民之间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受到政府与公民信任现状的推动。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应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润滑,减少社会摩擦和内耗,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现代和谐社会和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完善公民社会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可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出现了数量增加和对抗性加剧等新的特征和趋势,表明了我国社会运行出现了相当程度的非均衡态势。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机理性原因在于群众和政府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群众和政府之间无法或不愿在体制内就各自的要求、诉愿、主张等进行"交换"。公民社会的结构地位使之能够促进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政治交换过程,从而减少体制外的群体性事件频发现象。因此应当积极培育和鼓励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发挥其"交换"功能。  相似文献   

11.
张昆玲  史中朝  闫翅鲲 《前沿》2011,(13):139-141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基层政府服务意识缺位、行政行为失范、"土地财政"下政府与民争利等有一定的关系。要预防和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必须加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树立服务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对话意识,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真正实现政府角色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作为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由于涉及到民主政治与社会公平,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改革进程、和谐状况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成为一个考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执政能力的重要问题。我国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着公共服务中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公共服务的主体倒置,甚至官民对立、公共权力的作为与不作为失责等问题,为了构建真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提高政府回应力,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加强问责制度建设,建立有责任的政府;重视应急能力建设,做有能力的政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的灾难性危机事件频发,在应对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单方力量显得不足,难以应对巨大的公共需求,因而非政府组织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非政府组织实际参与危机管理过程所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在制度层面、非政府组织自身、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认同、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克服这些问题,完善危机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灾难性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涉警群体性事件是指公安机关直接成为冲击目标或者直接由公安机关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其发生的深层原因在于民众对警察的不满和不信任.这是由于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不力,群众缺乏安全感,警察执法不公,引起群众心理失衡,地方政府滥用警力,造成警民对立而造成的.对涉警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需要转变思路,从被动处置转为积极预防;公正文明执法,保障社会安全稳定;面对现实,制定群体性事件预案;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群体性事件苗头;做好信息公开,引导舆情走向;处置时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慎用强制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由“弱势群体”等社会底层民众引发的各种过激行为,“民间非政府组织”来无影、去无踪的各类群体活动,以及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集访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必须正确认识社会客观存在的各阶层及其相互间既冲突又依存的逻辑关系,承认民间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国际公认和实际存在这一逻辑前提,确立多赢共赢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等现代稳定思维观,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矛盾事件,在动态发展中求稳定保平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类型上看,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大致可分为集体性维权群体性事件、无利益相关群体性事件、因族际关系和宗教而成的群体性事件三种。从成因角度看,引发和造成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可从社会心理、利益矛盾、社会政策、政府行政等角度分析,其核心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张力平衡。关于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对策,本文从构建服务型政府,培育公民意识,建立健全预防和应急机制,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合作治理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应对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提高基层政权执政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再文  王玉萍 《前进》2005,(3):53-54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针对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显著增加。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群体性事件已由过去主要发生在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群体性事件(械斗),过渡为主要针对基层政府和组织的群体性事件。后者已成为影响区域社会政治稳定,制约区域社会改革和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预防和处置农村基层的  相似文献   

18.
史国君 《群众》2014,(5):57-58
<正>据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去年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我国总体社会信任水平统计得分为59.7分,低于60分的信任危机警戒线。古罗马政论家塔西佗说:"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西方政治学把这种公众不信任政府时,政府无论怎样做都会受到质疑和批评的现象称为"塔西佗陷阱"。近年来"躲猫猫"、"瘦肉精"、"悬浮照"等公共危机事件和"瓮安事件"、"乌坎事件"、茂名PX事件等群体性事件的接连发生,表明政府公信力正面临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社会心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之所以形成,有其客观的事件基础,也有组成群体之个体的心理特性使然.加强和推进社会的心理建设,是预防、抑制以及治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社会方略.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作为公民的自组织体系,在政治层面的公共交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公共交易平等、充分、合理地进行,这就是公民社会的公共交易功能.公民社会公共交易功能的有效发挥能够化解群体性事件,这是因为公民社会交易功能能够降低群体性事件数量、降低群体性事件对抗性、促进公权力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促进公民形成和谐的行为习惯以及通过调试价值分配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等原因.政府应引导公民社会有序发挥其公共交易功能,促进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