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实践业已成为人们认识价值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新视野.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生态权利与生态正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权利在今天应该被看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文章探讨了生态权利与财产权利的关系和冲突问题以及生态权利的购买或生态补偿问题,探讨了生态权利、生态价值与生态正史之间的关系.生态权利和生态价值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要求把生态问题列入正常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之内.  相似文献   

4.
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三个雏度。长期以来,我们“见人不见物”,对“生态价值”的忽视导致我们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现在应该清醒了,既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又研究人与生态的关系,见人又见物,使人生价值复归完满。只有确立三维人生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才能成为美好现实。  相似文献   

5.
将生态美德与生态之善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动力,需我们在伦理和实践中把握几重维度。学理界的热切回应是建设好美丽中国的理论维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动力维度,而实现永续发展则是建成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它们既是建设人类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更是确保人类社会得以永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自主地自己约束自己,自己限制自己的一种能力和觉悟。生态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技术上的革新,更需要人的价值观的转变。“人化”与“反人化”的时代境遇迫使人自省和自律,道德自律需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道德自律对于广泛、持久地改变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仁爱万物为核心价值,主张以时禁发,强调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形成了独特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生态伦理体现了人际道德与生态道德的和谐,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就是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生成于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超越,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理论逻辑,是缓解资源、环境与生态压力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的重要价值,就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与传统发展方式的范式超越,走出了生态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以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价值立场,绿色发展致力于破解优美生态供需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需要,有力回应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时代呼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根本指导,正确处理“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完善绿色制度体系,科学规划战略路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潘安君  李其军  韩丽 《前线》2022,(1):74-76
对公共性生态产品的价值属性进行界定,构建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逻辑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价值实现机制,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制度性安排,是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和全新的实践探索。在水生态治理实践中,北京市以水为脉、以流域整体性保护和修复为导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一套合理、易行、实用的价值核算方式,推动走出了一条适合首都特点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消费模式是当前中国消费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自然、社会、经济和人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它是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体现,有着不同于其他消费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内涵。构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需要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消费文化中寻求理论来源,需要重建我们的价值体系,需要完善各种消费制度,也需要各种组织机构在消费实践中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12.
三河源水源地生态重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只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协调好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水资源平衡的关系,尽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适度控制人口并做好生态移民工作,六盘山地区的生态会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寻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维度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得以确立的前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赖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使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一项极其迫切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融入政治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其实践层面而言,可在政治建设的基础、制度与价值三个层次分别设计具体融入机制,即基础融入——重构政治建设生态环境,制度融入——实现政治制度体系建设和制度执行的生态化,价值融入——实现政治建设价值理念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的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让人类社会在此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生态代价。鉴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的深刻教训,中国选择走生态现代化发展之路应当是最明智的选择。推进中国的生态现代化建设,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支撑,这就要求我们:首先,立足指导思想——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其次,继承传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最后,广泛借鉴——借用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6.
盖光 《理论学刊》2005,42(3):66-69
现实生存的人是在生态系统中从事着生命体验活动的人。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把握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同时也关系到生态系统的有效与合理的循环。当下,我们应在生态性视域中来思考人类在何种意义上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这种定位中完善生命的体验和追求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生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主张把社会主义运动同生态运动结合起来,开辟一条既能消除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的途径。它的一些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既是对人类文明进入转型期的规律性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性提升。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将引领人类迈向文明的新高度,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