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物权行为无因性之争论 物权行为是指以物权的设立、移转、变更和废止为目的的法律行为,它包含着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和公示要件主义三方面内容。现今,关于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已为不少国家承认并纳入立法,关于公示要件主义也为各国不同程度地接纳了,唯独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仍然遭受众多责难。由于物权变动的频繁,迫切需要一部先进合理的物权法,为此,围绕着无因性理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关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从我国新颁布的《物权法》中可以看出我国否认物权的无因性理论。本文通过对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的探讨认为应该适用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  相似文献   

3.
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被《德国民法典》所采纳,该理论不仅具有无可指摘的法律技术,也具有深刻的法理智慧。但从各国民事立法来看,完全采用物权行为理论的国家很少,尤其是对被认为是物权行为理论核心的无因性原则。本文分析了正反两方观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物权无因性理论在我国能否适用。  相似文献   

4.
物权行为理论是民法学中非常重要但又分歧很大的理论。本文将从分析物权行为的概念、情形和物权行为理论的内容出发,探讨物权行为存在的必要性,分析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缺陷,从而论述物权行为独立性应与有因性相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物权行为理论是民法学中非常重要但又分歧很大的理论。本文将从分析物权行为的概念、情形和物权行为理论的内容出发,探讨物权行为存在的必要性,分析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缺陷,从而论述物权行为独立性应与有因性相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物权行为理论辨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物权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学者正是从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物权行为、债权行为等具体法律行为形式中才抽象出法律行为这一上位概念并将其置于民法总则的地位。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只是全部物权行为理论中很小的一部分 ,它们是针对发生在买卖、互易和赠与等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的行为而提出的理论。因此不能把否定“买卖中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的观点发展成为否定整个物权行为的观点。某种行为为无因行为 ,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  相似文献   

7.
相宇 《法制与社会》2010,(14):274-274
物权行为理论源于德国民法,强调物权行为相对于债权行为而言具有独立性和无因性,并由此认为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的法律效力应相互分离。但是,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漏洞和缺陷。事实上,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都有相对性。我们应在充分研究和分析物业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对其采取批判的采纳,使其符合我们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8.
物权行为是交易双方基于变动物权的合意,以交付或登记为表现形式的民事行为,它具有物权变动同时消灭相关债权的效力;整个交易过程中双方都有权作出相应的意思表示,物权合意是完成交易的最终的意思表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源于其不同于债权行为的法律效力,选择履约与否的自由和正当性决定了物权行为独立性的本质,否定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就是否定交易双方在特定情形下毁约的权利;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其独立性的合理延伸,交易双方的利益并不会因之而失衡,认为无因性会损害出卖人的利益的看法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9.
物权行为理论是民法学中非常重要但叉分歧很大的理论.本文将从分析物权行为的概念、情形和物权行为理论的内容出发,探讨物权行为存在的必要性,分析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缺陷,从而论述物权行为独立性应与有因性相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于海涌 《法学杂志》2007,28(5):47-50
学界关于物权行为理论的争论至今不休,根本原因就在于物权行为理论本身仍然是不完善的,其独立性和物权行为的无因性都有值得检讨之余地.如果物权行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那么它就应当能够轻松地回答这些追问.  相似文献   

11.
所谓物权行为无因性,使德国民法学在提出物权行为概念后,又进一步肯定其独立性的必然结果,债权行为是物权行为的原因,而物权行为的成立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即所谓的无因。这就意味着只要在标的物交付之后,债权行为就算是无效或被撤销,物权行为的效力也不受其影响,买受人继续拥有标的物的所有权,而丧失标的物所有权的出卖人只能请求反还不当得利。  相似文献   

12.
浅析物权行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行为理论自德国民法学创设以来,一直颇受争议,围绕其所展开的各种研究与争论便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物权行为理论三原则包括(一)独立性原则;(二)、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又称抽象性原则;(三)物权行为形式主义原则。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探讨物权行为的无因性问题,首先应从物权行为的定义谈起。物权行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法学家萨维尼在其著作《当代罗马法制度》中作为系统的理论提出的,其后为德国民事立法所接受。但长期以来,法学界对于什么是物权行为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物权行为是...  相似文献   

14.
关于建立我国民法物权行为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提出,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批判地继承外国民法关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健全我国物权行为制度。具体地应采纳物权行为独立性理论,使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严格区别开来;摒弃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使物权行为的效力直接取决于债权行为是否成立和有效。在此基础上,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包括物权行为、物权契约和物权保护方法等内容的完整的物权行为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物权行为无因性相对化理论之否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学立 《法学》2007,(1):65-70
讨论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相对化,须以法律行为理论为基础,以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为立论前提。“共同瑕疵说”、“条件关联说”和“法律行为一体性说”均不成立。在物权行为有因还是无因这一问题上,相对的无因说难以证成。  相似文献   

16.
郝红 《政法论丛》2004,(1):34-37
学者起草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明确不采纳德国民法关于物权行为独立性与无因性的理论 ,但是 ,深入分析物权行为理论的源起和内涵 ,这一理论所具有的合理性和独特的法律调整功能 ,是其他法律制度无法取代的 ,应当为我国物权立法所吸收和采纳。  相似文献   

17.
物权行为制度是物权法的基本制度,对物权行为的深入研究是建立在物权行为基本概念高度清晰的基础上的。本文澄清了人们对于物权行为的概念;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承认物权行为的意义;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等基本问题的模糊认识,从而有利于物权行为理论的研究,有利于物权法的实施推广,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8.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之目的论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涤宇 《中国法学》2005,6(2):84-91
支持或反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者,实质上都是基于某种法律上的意识形态,以一种目的论或功能论的态度加以解释的。在历史上,基于保护交易安全之功能论或目的论来解释物权行为之无因性原则,出现在后期潘德克吞法学中。功能实证分析只是对无因性原则的机能进行一种实证的、中立的描述,与价值判断无涉;目的论是从无因性原则中发现的交易安全之保护机能来进一步论证该原则的正当性,以增强其价值层面的说服力。本文认为,承认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原则,符合当代社会侧重保护动的安全之法政策目标,因而在目的论上具有先进性;并且,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德国法为维系无因性原则和不当得利、善意取得制度在体系上的意义关联而坚持该原则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9.
论物权行为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我国物权立法日益迫近,而倍受各国学者称赞的被誉为物权法重要支柱之一的物权行为理论,却受到国内一些学者的责难。他们认为,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理论纯属“捏造”,“严重歪曲了现实法律生活过程”①,“承认错误的、甚至违法的交付也为有效”,“损害民法的公平和诚信...  相似文献   

20.
有关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和善意取得制度的关系问题,已经有了许多见仁见智的观点。本文拟从历史渊源、制度架构以及制度功能等角度,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与善意取得制度进行相关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