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根据法治的价值内涵的不同,可以将法治分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大类.形式法治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法治就是法律之治;而实质法治则是价值法学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法治必须是善法之治,必须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在价值内涵上,实质法治和宪政主义的基本理念相契合,宪政主义构成了法治主义的价值本质.  相似文献   

2.
郭大勇 《求索》2011,(5):194-196
对文学经典的讨论是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学经典在中文语境中主要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而在西文语境中其含义稍显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艾布拉姆斯和佛克马对文学经典的界定。文学经典的建构是由经典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建构过程也离不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影响。文学经典之争主要是指本质主义经典观与建构主义经典观之间的论争。本质主义的经典观认为,经典是由于具有内在的本质性特征使其成为经典;建构主义的经典观则关注性别、种族、地域等因素,考察经典形成中的权力因素。  相似文献   

3.
卢永和 《求索》2007,(6):167-169
本文认为,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阐释而抽绎出来的经典文艺学具有很大的理论片面性,无法阐释各类型的文艺活动现象;相反,它遮蔽了文艺生态的多样性。针对经典文艺学的理论局限,我们须以一种新的非经典的视野去拓展文艺学研究的学术空间。文艺学的非经典化不是对经典文艺理论的颠覆解构,而是在研究观念和方法上进行重新调整,以弥补它的理论缺陷,包括:重新审视边缘文艺观念;对文学史观的再认识;关注活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4.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近期的发展受到社会学、语言学较多影响,在处理结构和能动性关系问题与制度变迁的内生解释问题时更倾向以建构性而非结构性或因果性的动态视角思考相关理论命题和动力机制。建构制度主义以此为契机成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新兴流派,但其内部包含各异的研究取向。通过借鉴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分析、话语分析、修辞分析的有益成果,汲取社会学、语言学特别是组织理论的洞见,建构制度主义能够将观念、话语、修辞进一步内化为其理论演进的关键取向。  相似文献   

5.
《人大建设》2010,(7):54-54
《文汇报》6月5日刊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郑成良的文章认为,要树立法治观念,就必须排除、抛弃法律工具主义的观念。 法律工具主义的第一个观念,就是强调法律是国家和政府管理社会的工具。在法治社会,人民通过设立政府,让官员执行法律。因而,在法律与政府之间,政府才是工具,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主宰。  相似文献   

6.
简论公安执法观念的变革与公安执法规范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安法制建设过程中,执法观念落后是根本性的.目前,这种落后的执法观念,即执法思想主要表现为法律工具主义思想、国家主义、公权至上思想、以管人者自居的思想、政策优先于法律的思想、实体优先于程序的思想、"利己""实用"主义思想.这种落后的执法观念与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公安机关在法制建设过程中,必须确立法律至上观、权利本位观、公正与平等观和以人为本思想.要根据宪法、立法法等精神,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安法规体系,从源头上保证执法有据;根据执法为民的指导思想,抓好执法过程中薄弱环节和空白点的制度建设;加强对执法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保证执行质量;加强执法制度的清理工作,保证执法依据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宪法爱国主义观念最初由德国政治科学家多尔夫·施特恩贝格尔提出.哈贝马斯是宪法爱国主义最强力、最具扩散效应的鼓吹者,他将宪法爱国主义构建为一种关于"后传统认同"的观念.他认为国家认同应当不过多地聚焦于某种历史认同,而是更多地关注于权利和民主协商的程序.宪法爱国主义创新者米勒认为,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应当立基于体现着自由民主宪政的规则和价值,塑造培育一种调和普世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特定的宪政文化,促进公民政治归属感的养成.只有这样,才能带来正当的公民忠诚和公民团结,从而促进国家长久的稳定、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尹洪兰 《前沿》2012,(19):157-159
武术进入学校教育是其近代变革的重要部分.在军国民主义以及尚武思潮的推动下,武术因其是“自卫之术”而被重视,又因被认为是中国的体操而进入学校,后来随着军国民主义的衰落以及对体育本质的了解,武术的体育属性和教育价值逐渐被重视和发掘,从而走出了“自卫之术”的狭隘观念,最终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形成武术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聂兴超 《求索》2011,(1):119-121
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多元主义条件下人们的政治联合问题,也即人们"如何生活在一起"。自近代以来,多元主义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之趋势。关于"多元主义",学界有"价值多元主义"和"多元主义事实"两种基本解释。价值多元主义是一个现代性概念,它是一种认为多样化的价值彼此间是不可公度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伦理学说;"多元主义事实"用来指称社会的多元主义现象。正是有了多元主义事实,才需要发展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来解决社会的稳定性问题,以确保多元化价值的实现,确保各民族、各阶层利益的均衡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工具主义法律观与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不相容的。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果大小取决于对工具主义法律观的扬弃程度。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理性主义法律观也难以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西方技术主义、繁琐主义、极端专业主义的法治体系和法治构造,严重扼杀了生机勃勃的法治精神。中国依法治国的观念基础在于实现从工具主义法律观向治理主义法律观的转变。治理主义法治观首先体现为对法治精神的尊崇,其次更注重法治在不同治理空间中的落实。法治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中的贯彻与落实存在着不同的实现路径。治理主义法律观关注的是法律能否转化为解决国家治理议题、社会治理议题和社区治理议题的观念资源和制度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法治的刚性程度在从国家治理向社会治理、社区治理传递的过程中,是逐渐递减的。换言之,法治在不同治理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制度形态。  相似文献   

11.
赛义德在其对后殖民主义批判有开拓性影响的东方主义中指出:西方观念中有两个东方:一个东方(east)是一个地理概念,另一个东方(oriental)是一个有自身历史以及思维、意象和词汇传统的文化观念,是西方人的虚构,使得西方得以用新奇和带有偏见的眼光去看待东方①。进入世界体系以后的东方之所以具有意义完全是“取决于西方而不是东方本身,这种观念直接受惠于西方的各种表现技巧,是它们使其清晰可见,并且居于关于它的话语那里。”②在他看来,虽然有过(现在依然有)语言学意义上的东方,有弗洛伊德主义的东方,斯本格勒主义的东方,达尔文主义的东方,…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6,(5)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表现为思想观念上的个人主义、道德观念上的相对主义、文化观念上的多元主义,这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传统价值观与流行价值观、个体环境和群体环境等多方面矛盾与冲突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动员社会、学校、学生这三大社会主体共同应对,探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认为,经典是在历代读者的选择和阐释过程中逐步确立的。就唐诗经典的形成而言,相对于普通读者,评论家作为精英读者的主要构成,在唐诗接受过程中充当着"意见领袖",他们的评点往往对经典的形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引领众多追随者,巩固经典地位;二是能够以专业眼光纠正前代偏见,发掘经典;三是引发文学争论,争论各方虽观念有别,但客观上却能形成舆论热点,加速唐诗经典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关系基础理论中,国际合作论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以亚历山大.温特为主要代表的建构主义学派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国际合作论:第一,从整体主义和理念主义方法论上揭示了共有知识和观念对国际行为体的意义。第二,否认了先验性的国际无政府状态,认为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第三,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阐释了国际合作论:合作文化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语境下,由于现代性的诉求一直在"进步观念"的笼罩下,审美现代性问题常常被描述成"美学独立自主性"在一种"工具主义理性"下的活动,这种活动带有很强的伦理学症候.  相似文献   

16.
包有鹏  ;李静玮 《求索》2014,(9):90-94
韶山毛氏家族在对待诉讼的态度上大致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由厌恶到接受、由传祠惩戒到诉诸法院的转变.毛氏家族作为中国民间社会的代表之一,其诉讼观念的转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民间社会诉讼观念的历史变迁.由对韶山毛氏族谱的分析,可知影响中国传统诉讼观念的三大因素为:诉讼成本高、司法制度腐败、儒家“无讼”文化的浸淫.随着我国法治建设事业的发展,公民的诉讼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然而,传统的厌讼主义诉讼观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仍然很大.对此,一方面应重视构建现代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另一方面应注重公民现代诉讼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论公安文化的负性因子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有的公安文化研究对公安文化中的负性因子缺乏关注 ,而公安文化中的负性因子是一种客观存在 ,公安文化负性因子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是市场经济时代文化观念的影响 ,在指出“关系”文化、“长官”观念、泛道德主义、经济优先理念、个人本位观念等负性文化因子后 ,本文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边疆治理:族际主义还是区域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平 《思想战线》2008,34(3):25-30
中国的边疆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因此.边疆治理就面临着是以处理族际关系为主还是以处理边疆的区域性问题为主的选择.以处理族际关系为主的治理是族际主义取向的治理,以处理边疆区域性问题为主的治理则是区域主义取向的治理.秦统一中国到18世纪中叶的边疆治理,基本上是族际主义的治理.18世纪中叶以后,区域主义的边疆治理避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边疆治理,则主要采取了族际主义的方式.今天,随着边疆形势的变化和边疆问题的转型,边疆治理应该构建一种区域主义的治理模式,增强自身的效能.  相似文献   

19.
印度教经典中关于萨克提的观念,在印度教徒的信仰中反映为对女神的普遍崇拜,尤其反映在印度教的性力派和密教信徒的信仰中。从印度教的“萨克提”观念考察,印度教的女性观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20.
对诉讼欺诈行为的法律界定和法律应对取决于所处的价值立场.诉讼欺诈受害人的视角,强调对权利的保护;法院的视角,则强调在程序法治主义制度框架内,有效维护司法的公正和权威.由于我国现行刑法缺少诉讼欺诈的指导观念,在现行法律架构内实现对诉讼欺诈的规制,在合法性和实效性上都相当有限.当务之急是修改刑法,增设"诉讼欺诈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