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诱导性询问常常被用作启发证人如实作证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让被询问人按照询问者的意愿回答问题。从其作用看,可分为积极的诱导和消极的诱导两类。英美法系国家不仅允许诱导性询问,而且规定了较为具体的使用规则。我国在《刑事诉讼法》中没有确立诱导性询问的法律规则,而其做为一种询问证人、被害人的有效方法在侦查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当前,如何在法律中对它进行规范?在实践中又如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它积极的一面,防止消极的一面?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刑事案件侦破中的询问环节,本质上是一种侦查人员与被询问者的"共赢"谈判。共识的确立是询问成功进行的前提,侦查人员的"共识者"扮演是促成共识确立的重要因素。新的刑事侦查形势、新的询问模式以及新的社会约束保障条件,均要求作为刑事案件信息收集者的侦查人员在询问中能够充分挖掘"共识"的价值,转变谈判思维,化解角色冲突,促成角色信任的形成,并以此打开询问的突破口,为最终的询问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今年6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审议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的分组会议上开展专题询问。有人认为这标志着“休眠”的人大询问权“复苏”。其实不然。在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每次审议议案或工作报告时,都有相关部门同志到各小组回答委员的提问,而各级地方人大也开展过各式各样的询问。之所以人们对人大行使询问权有种种不同理解,一方面是对询问发挥人大监督刚性作用寄予厚望,另一方面则是不论代表法、地方组织法、监督法,还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议事规则,对询问的规定都极为简单,  相似文献   

4.
发源于英美当事人主义下的交叉询问制度,力图通过对证人的轮流询问,从而达到发现事实真相的目的。完善我国的交叉询问面临的是如何继续扩大被告人庭审中的权利,同时又对新引进的制度和原有诉讼模式进行整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肖荣荣 《传承》2009,(24):160-161
交叉询问制度的总体框架在我国已基本确立,但有些问题虽有规定但不尽合理,本文在对交叉询问规则的概念、特性、我国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交叉询问规则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对全面探讨交叉询问的程序机制以及各项规则在我国的确立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交叉询问制度的总体框架在我国已基本确立,但有些问题虽有规定但不尽合理,本文在对交叉询问规则的概念、特性、我国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交叉询问规则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对全面探讨交叉询问的程序机制以及各项规则在我国的确立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曹众 《楚天主人》2013,(7):46-46
正形式上的一问一答,实质与内涵在于依法监督,是国家主人赋予国家权力机关对"一府两院"工作最高形式的监督,目的是支持他们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共推发展。专题询问从尝试到常态,法律赋予的权力由搁置到动用,由刻板文本到鲜活实践,询问权的生机愈发呈现。2010年8月,浙江省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对专题询问进行网络视频和图文现场直播;2010年9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要求询问者发言每次不得超过2分钟,回答  相似文献   

8.
罗庆久  陈荣  陆亮 《中国人大》2011,(20):36-36
"我们的回答一定要让高兴代表高兴。"在回答来自农村企业的市人大代表高兴的提问之前,扬州市市长谢正义幽了一默,引发全场一阵轻松的笑声。不久前的古城扬州,一场围绕今年人代会议案建议办理而进行的特别询问——代表与市长“面对面”活动正热烈有序地举行。以议案建议为载体,代表集体询问市长,此举在江苏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9.
<正>被询问者事先不知具体题目,询问现场网络直播,提问从"温柔"变"热辣"。"审计中发现,2014年度部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请问在加强专项资金管控方面有什么措施?""财政预决算差异为什么会这么大?""为什么2014年区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到现在还没有安排?"……2015年9月23日下午,一场"辣味"十足的专题询问在大足区政府会议中心  相似文献   

10.
质证程序是刑事庭审的核心活动,是法庭审查判断证据进而认定案件事实的前提,是刑事庭审中调查核实证据的法定途径。我国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以及检察机关指导意见虽然对质证程序予以规定,但相关条文规定粗疏简陋,对于质证主体、质证内容、质证程序并未明确规定,质证也未被上升至被告人权利的高度,同时缺乏必要的质证规则予以保障。在英美法系国家,质证是庭审当事人对抗的重要手段,在美国质证权是被告人的宪法性权利,并通过质证规则进行保障,对我国的庭审实质化改革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与国外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相比,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人证言这一证据形式规定得极为简略粗疏。为了恢复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证据地位,杜绝虚假证言,应当对目前证人询问规则加以所谓"科学化"、"规范化"的整体改造。我们必须借鉴英美法系国家成熟的"交叉询问",建立证人询问程序和证明力判断标准,充分激励代理律师,加强对证人的询问,努力向法庭展示案件事实,推进我国民事诉讼的庭审改革。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关专题询问的法律规定相对原则,制度规则缺乏细化,各地人大实践做法不一,其进一步发展亟需制度完善。一、全国人大和上海市人大专题询问案例比较分析2010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中央预算、国家粮食安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等专题询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建立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0食品安全等专题询问。从中可以发现一些普遍做法和亟需完善的地方。从询问的准备来看,事先梳理问题转交政府做应询准备,事先报名或者协商确定提问人及顺序,是惯常做法,反映出其组织性0计划性。在2010年全国人大首次举行的中央决算专题询问中,提问人事先没有提交问题,各组提问数量多则46个、少则  相似文献   

13.
于浩 《中国人大》2013,(17):8-10
"按照要求,委员询问时间控制在3分钟之内;部委负责人回答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提问或者回答请简明扼要、有的放矢,如果提问人或其他委员认为有关部门的回答不清楚,可以提出追问;应询者现场说不清的,可再提交报告。""提问或回答超时的,工作人员会提醒,我可能也要打断你。如果回答的文不对题、所问非所答,我要建议你改正你的发言。"  相似文献   

14.
专题询问的效果,不仅在于被询问者的答复如何好,更在于答复后的实际行动,也就是"始于问而不止于答",做到有询问、有答复、有结果,如此才能真正凸现国家机关协调一致开展工作的特点和优势。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针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题询问会上代表提出的相关问题开展的集中视察活动,既是提高专题询问会效果,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的重要举措,更是有效推动有关方  相似文献   

15.
罗蔚 《公民导刊》2011,(12):5-6
询问权是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监督权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对重庆具有特殊意义,是促进"缩差共富"的重要举措。扎扎实实的问前"功课",让询问者明白了该问什么,应询者明白了该答什么,新闻媒体明白了该宣传什么。  相似文献   

16.
“口供弱化”的今天,作为犯罪行为的另一方当事人,被害人陈述应当作为重要的线索来源和定罪证据被公安机关加以重视。只有研究分析询问中控告型、隐匿型和诬告型被害人的陈述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询问对策.并提出询问被害人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看点     
《中国人大》2014,(15):5-5
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就该省职业教育情况举行专题询问会,包括副省长徐济超在内的多位官员和相关厅局负责人回答了提问。询问会历时两个小时,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对其进行了现场直播,映象网、大河网进行了视频直播。 “媒体上经常报道省人大常委会的会议,但会议如何开,会场什么样,委员们如何询问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还真不知道。”郑州市民杜家毫通过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完整收看了此次询问会。“通过电视现场直播看询问会,第一次近距离地了解了省人大的工作,没有了神秘感。”  相似文献   

18.
证人询问既是获取真实、准确和完整证言的基本途径,也是证言极易被污染的关键环节。证人询问的程序和方法直接影响证人证言的质量和可靠性。①作为一套专门针对证人询问的技术——认知询问技术,简称CI,已在国外警务部门广为使用,且效果显著。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警务工作者证人询问技术水平,有必要将该项技术引入我国。文章从认知询问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认知询问技术的有效性实证研究以及认知询问技术实际应用的相关问题等方面做了全面综述,为该项询问技术引入我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询问被害人是侦查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获得证据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女性被害案件频发,女性群体具有特殊的生理条件、心理条件,询问女性被害人,应当明确询问在女性被害案件中的定位,转变观念,了解关心女性被害人;给予其尊重理解,情感支持;通过减压,心理疏导等合适方法对其进行询问,使其克服心理压力,如实地陈述案件事实及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归纳了警察讯问话语中的几种主要提问方式,结合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探讨女性犯罪嫌疑人在被询问时因提问方式不同而引起的不同心理反应,以便在警察讯问中把握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行为特点,攻破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提高讯问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