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合伙不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关于合伙是否为民事诉讼主体之争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合伙方式进行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因合伙事务发生纠纷诉诸法院的案件也日益增加。对于这类案件,首先要解决的是谁应为当事人?是将合伙本身作为民事诉讼中的其他组织(又叫非法...  相似文献   

2.
合伙可以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和民事诉讼主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法学理论界对合伙是否可以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历来存在争议,①同时学者们对合伙是否具有独立的民事诉讼主体资格也有不同的见解。②显然,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确定合伙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合理地解决因合伙事务发生的纠纷。本文拟从新的角度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一、合伙可以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一)合伙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在探讨合伙是否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之前,首先需对合伙的基本内涵或基本特征作出合理的界定。应该说,现实生活中的合伙形态多种多样,学者们也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合伙…  相似文献   

3.
第一条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相似文献   

4.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执行劳动法规、履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或纠纷。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劳动争议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消灭了剥削,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几个问题高珂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从广义上讲,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劳动问题引起的纠纷。从狭义上讲,劳动争议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在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过程中引起的纠纷。目前,人民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与过去相...  相似文献   

6.
仲裁(Arbiration)又叫公断,是指发生了某种争议或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自愿商定,将彼此间的争议或纠纷交由第三人(仲裁人)居中作出裁决或公断,彼此承担由此而确定的责任并自觉履行,使纠纷得到解决的一种方式。仲裁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因为那时地中海沿岸一带,海上交通比较发达,商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商人或商业社团之间的商事纠纷、海事纠纷也相应地增加,为了及时解决日益增多的纠纷,当事人就自发地采用约请第三人裁决的方式解决。最早,仲裁完全是民间性的,仲裁规则也多表现为习惯、惯例或者行业准则、道德信念。随着商品经…  相似文献   

7.
关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受诉范围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纠纷。它是企业行政或雇主与工人之间为实现劳动权利和义务而发生的争议。包括:劳动合同争议;不服企业作出的辞退、开除、除名等处分决定而发生的争议;有关调动、工时、生活福利、劳动保险、劳动保护以及工伤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公正、及时地仲裁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第三条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第四条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第五条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第…  相似文献   

9.
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义务而发生的纠纷。由此纠纷引发的诉讼案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呈日趋上升之势。与此同时,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日趋扩大,劳动争议的主体、内容日益复杂,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已远远滞后于形势发展和审判实践的需要,审判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疑难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多次进行调研,在广泛征求各级法院和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经最高人民…  相似文献   

10.
仲裁与民事(经济)诉讼王彩虹,吕方仲裁,是指争议双方根据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的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仲裁机构作出裁决,并受该裁决约束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仲裁同民事及经济诉讼(以下简称诉讼)都是在当事人双方发生纠纷并且通过协商的办法无法解决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论合伙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合伙为民事主体之立法态度判断 合伙的民事法律地位问题,在我国历来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总体来看,争议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为合伙的民事主体地位之争,即探讨合伙是否具有民事主体的地位;二为合伙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之争.即在承认合伙是民事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合伙是否具有与自然人、法人相并列的独立的主体地位。 我国《民法通则》将个人合伙规定在公民(自然人)一章,将法人合伙以联营的称谓规定在法人一章。对此种立法方式.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解:(1)合伙不是民事主体.而只是公民或法人参加民事活动的特殊形…  相似文献   

12.
房屋拆迁案件中,往往存在着容易混淆的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一种是,拆迁人直接对被拆迁人给予的补偿、安置认为不合理引起的纠纷.这类案件的双方当事人是基于平等权利义务主体对权益发生的争议而产生的法律关系.这种基于平等主体之间为权益纠纷而产生的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另一种是,政府或者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拆迁办)作出的裁决,当事人认为错误而引起的纠纷.这类纠纷主要由于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在补偿、安置等问题上达不成协议,申请政府或者房屋拆迁主管机关裁决,一方当事人对行政裁决不服而产生.这种由行政裁决引起的争议,是基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因行使行政权的行为引起的争议.行政机关这种行使行政权的行为,单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个人合伙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个人合伙纠纷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出现,并从这些纠纷中反映出一些特殊问题,由于目前我国民事立法对个人合伙的规定过于原则,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理论上的研究也尚不及时,为此,笔者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几个个人合伙问题略陈管见。一、对个人合伙主体的认定《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了个人合伙的概念、特征和法律地位,规定了对合伙盈余的分配和债务的承担方式等,这是司法实践中处理个人合伙案件的基本法律依据。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贵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贯彻意见》)中,对个人合伙问题,作了原则规…  相似文献   

14.
一、商事调解与仲裁的结合(一)关于调解的一般概论调解是第三者在争议当事人同意或邀请的情况下,就他们之间发生的纠纷,从中进行斡旋协调或予以说服,促使争议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的一种解决争议方式。为便于研究,我们将当事人同意调解的协议称之为调解协议,将对争议最终解决达成的协议称之为和解协议。诉讼之外的和解协议,实际上当事人就他们之间的契约或非契约发生的争议,通过合同性质的协议予以确定,因此,和解协议就是当事人之间的一份新合同。商事调解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有不同的分类。如按机构来分:有个人调解、机构调解、行政机关调解、法…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高院: 省高院93年9月17日通过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条规定,追索劳动报酬纠纷,个体工商户与帮工、学徒之间、私人雇主与雇员之间发生劳动纠纷以及工伤賠偿纠纷,当事人一方向法院起诉的,法院可以直接受理。对这条是否包括村办企业的雇工发生的追索劳动  相似文献   

16.
一、仲裁简介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并作出对争议各方均有拘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和方式。通俗地讲,仲裁是由民间仲裁机构断案,必要时由法院执行,介乎“私了”与“官了”之间的一种解决纠纷的形式。仲裁有如下特点:1.自愿性。一项纠纷产生后,是否将其提交仲裁、交与谁仲裁、仲裁庭的组成人员如何产生等,都是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由当事人协商确定的。2快捷性。因期限短、程序比诉讼程序简便、实行一次裁决制度,故显出其快捷性。3.灵活性。如在管辖上不实行地…  相似文献   

17.
一份“合伙协议”引发不同当事人对其法律属性的争议。笔者借该份“合伙协议”,阐述应如何判断不同协议的法律属性以及如何合法合理解释协议,并进一步地探讨“合伙协议”的争议所体现深层法律关系,即法律类型化与契约自由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纠纷的可诉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敏 《法律科学》2003,(1):73-79
纠纷的可诉性是实现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的逻辑前提 ,纠纷可诉性的广度反映了裁判请求权的实现程度。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理论和实务界关于纠纷可诉性的标准或依据及范围的理解限制了裁判请求权实现的空间范围。纠纷可诉性的标准应当为纠纷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争议和人身关系争议 ,而并非限于民事法律关系争议。纠纷可诉性的范围包括民法所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争议、应受民事法律保护的应有权利受到侵害引发的争议、宪法权利受到私法主体侵害所引发的争议。  相似文献   

19.
瑕疵之债是指原债当事人之间存有争议的债权债务关系,但对这样的债务,权利人无视或不够重视债务人的意愿,仍以“正常”方式予以移转,于是就发生是否侵犯债务人的合法权益问题,有的移转还成为债权人躲避义务的手段,不仅侵犯合同相对方的权益,有时还会使原有的纠纷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就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内容、处理机构及其程序以及处理原则,谈谈粗浅认识。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内容 劳动争议,是指已发生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即企业行政和职工之间因执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法规所发生的一切争议。构成劳动争议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必须是已发生劳动关系的企业行政和职工。也就是说,争议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