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李香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3):101+104-101,104
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与评价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评价内容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功能的发展,通过评价形成教师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泛北极共同体作为一种超越北极地区、民族和国家疆域的组织形态,内含包容、开放的特性,可以为摆脱现有的北极治理困境提供新的出路,也能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身份创造更有利的塑造空间。温特建构主义认为,国家的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国际体系文化建构而成的。契合人类未来发展的康德文化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身份的塑造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而从现实来看,这种身份的塑造又将受制于相互依赖、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唯有从自我和他者两个方面着眼,才能有力地建构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国家身份,进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主要包括身份分类的矛盾和未来归属的矛盾两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身份认同困境主要存在个人身份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的矛盾。社会距离是导致其自我认同困境的直接原因,相对剥夺感是导致自我认同困境的重要原因,追求生存目标与现有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身份认同困境的根本原因。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困境问题,必须从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政策建构等多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群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职业身份认同方面,自我认同较高,社会认同较低;在统战身份认同方面,多数人了解"新的社会阶层"这一概念,但对其内涵的理解程度较低;在政治身份认同方面,多数人并不了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身份的内涵和特定指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利益诉求方面,事业发展的诉求和政治参与的诉求较多,而文化和社会诉求较少。为了有效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身份认同和利益诉求,应进一步明晰"新的社会阶层"概念的内涵和构成,增强该阶层人士对统战身份的认同;积极促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事业发展,增强其对职业身份的认同,满足其事业发展的诉求;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序实现政治参与,满足其政治诉求;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满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文化和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5.
语言反映社会身份,在语言的选择中身份得到建构,语言与身份建构具有动态的、双向的特征。在网络虚拟语境中,网民运用聊天语来表达和建构他的身份,在聊天中随着语境的变化而不断表达自己、调整自己,在与他人的比较中类化自己、认同自己,即在语言建构身份的过程中,网民不断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6.
虽然聚居区与散居区的穆斯林群体都出现了极端化现象且影响日渐扩大,但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极端化模式。中东穆斯林群体因外国军事存在和西方文化冲击而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威胁感知,部分穆斯林在对自我身份、他者身份和解决方案的建构中完成了身份认同的极端化转变;欧洲穆斯林群体则因处于两种身份和文化的长期割裂状态而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部分穆斯林在质疑身份和重新确认身份的过程中,因受制于持续被剥夺的现实和极端主义思想的煽动,形成了对极端身份的自我认同。只有全面客观认识穆斯林聚居区和散居区极端化模式的差异,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去极端措施。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条件等提出了不同于联结派也有别于传统认识派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提出了知识是动态的、灵活的 ;学习是学习者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知识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等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党员自我身份认同是对党员这一身份角色的自我理解。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多元价值选择和利益分化,党员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成为影响党员履职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党员教育中不断增强党员的自我意识,培育党员自我认同的动力,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党员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外交评论》2017,(3):77-108
中国是日本海洋国家身份形成过程中持久和最重要的"他者"。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亚洲首次出现两强格局。在政治和知识精英主导下,日本分别建构了中国的"安全关切"、"安全威胁"和"敌人"意象,并通过"去中国化"和"污名化"中国,完成了自身海洋国家身份的建构,进而将其战略化为重要的国际博弈工具。日本海洋国家身份及其战略化,是日本对自身身份与道路的自主选择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符号化的国际政治斗争话语。随着中日海上力量的共同崛起及其战略的"海洋转向",中日海洋竞争将会加剧,也预示着中日海洋战略将会相互观照和塑造。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西文化、新旧文化不断激烈冲突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不断解构,新的价值理念尚未完善建构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警察在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中面临冲突、矛盾和困惑。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归纳出中国当代警察身份冲突的四个方面,分别是:警察是什么;"犯罪终结者"和"社会工作者";"危机化解者"和"旁观自保者";"执法权威"和"弱势草根"并从社会环境、体制、文化视角分析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理论近些年被视为指导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最有成效的科研领域。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知识观能够较客观地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教师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启发和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情况对新知识进行建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积极地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方是人们经验世界的起始与载体,地方感则是人们基于"自我中心观"的生活表达,表征着地方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成为影响地方社会运行的潜在力量.透过鲁中洼子村村民地方感中的"六个圈层",以及对"文化村"、"礼仪村"的 自我建构,可见长时段国家礼仪下行与村民积极调适的历史层累过程.这或许启示我们,顺循地方感所寓含的地方性知识,聚焦知识精英与民众群体之间的互动情态,以小见大地理解国家一统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探寻"中国原理".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义身份与行动之间的逻辑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解读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视角。在建构主义看来身份决定行为。国共之间的第一次合作开启于两者对集体身份建构的努力,集体身份得以建构,认同是基础,但是国共双方在类属身份上的差异影响到了两者互动过程中对对方的认同程度,从而导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始终矛盾重重并影响到集体身份的稳定。至今,虽然两党关系得以缓和,但是深埋在国民党思维中对中共的不信任和低认同程度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警察个体经验明显不同于由教师传递的国家知识、学术知识,警察个体经验是个人的、主观的、零散的、模糊的、非正式的知识,它的形成与警察工作实践紧密联系。警察个体经验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它既是知识建构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让警察个体经验合法身份进入培训课堂,必须按照一定的条件和流程进行筛选,并运用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去运作,这样警察个体经验的教育价值才能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是真正在一线面对少年儿童的少先队工作者,是少先队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力量,但同时他们又是教师,受教育行政系统的指挥和领导。基于对34位辅导员的访谈调查,从职业身份认同的概念入手,发现少先队辅导员有较高的职业身份认同感,其职业身份认同的过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从职业身份适应、职业身份服从、职业身份接受、职业身份内化,最终走向职业身份升华。同时,少先队辅导员建构职业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学校领导、同行、少先队员等正向强化的影响。由此提出从内环境和外环境两个方面提高辅导员职业身份认同,一是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二是进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促进少先队辅导员职业身份认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省籍族群分化是影响和制约当代台湾政治运作的主要社会分歧,其形成的基础源于各族群的身份认同。建构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身份政治理论,它通过探求集体身份形成的原因,力图深入解析行为体行为的根源。本文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从"行为体与结构互构"的研究路径出发,对台湾省籍族群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及其因身份而采取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7.
根据教育理论的发展,我们可以把教师教育观念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教育观念的自我经验阶段、教育观念的他人权威阶段和教育观念的自主建构阶段。通过对教师教育观念发展阶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是一个思想多元的时代,教育观念也进入了一个自主建构的阶段。面对多样化的教育观念,教师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将外在的教育理论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并真正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8.
由于高校和高校教师的功能被误解放大、其他社会机构教育职责的弱化、高校教师的角色泛化,以及教师责任标准的虚化,高校教师的责任被无限化,由此带来的是其专业发展严重受阻。建议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实现高校教师责任均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高校职能分层分类;建构责任共担体,赋权与教师;降低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建立教师责任标准,对高校教师责任有组织地舍弃。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一经提出,就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形成了关于对和谐社会认识上的种种误解,从而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诸如:把和谐理解为无差别的绝对平均;把和谐社会理解为无矛盾状态;把和谐社会理解为独立的社会形态,等等。要走出这些认识误区,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建构合理的社会评价体系;必须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教育观念会支配或影响教师的行为。它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着师生关系的类型,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等。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实践的成败。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观、学生观和教学过程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