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失血性休克死亡心肌肌红蛋白缺失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合形态计量分析技术,首次观察了失血性休克死亡时人的心肌队红蛋白缺失情况,结果发现失血性休克持续60分钟以上者,心肌Mb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是散在性分布,失血性休克后在很短时间内死亡者Mb没有明显缺失,这对于判断死因及推断死亡时间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博落回对心肌作用的机制。方法SD大鼠36只分为2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2只;2个实验组分别按1/6LD50、1/3LD50剂量的博落回水煎液灌胃,对照组以蒸馏水灌胃。各组大鼠处死后,每组10只取心肌组织制成匀浆,检测Ca2+.Mg2+-ATPase与SDH(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另2只大鼠心肌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1/6LD50组大鼠心肌内Ca2+.Mg2+-ATPase与SDH活性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1/3 LD50组大鼠心肌内Ca2+.Mg2+-ATPase与SDH活性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呈下降趋势。超微结构观察到实验组大鼠心肌细胞发生凋亡及1/3 LD50组大鼠出现心肌排列紊乱、断裂等征象。结论博落回对大鼠心肌内Ca2+.Mg2+-ATPase与SDH的活性有影响作用,并能诱导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按Selye法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早期心肌缺血(EMI)模型。根据心肌缺血不同时间(15min、30min、1h、2h、3h)分5个实验组,另设1个对照组;每组取心尖部及其邻近的心肌组织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链霉系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AB)染色。结果表明:早期心肌缺血30min组,缺血区心肌即出现肌红蛋白(Mb)缺失和纤维蛋白原(Fg)染色增强。随着缺血时间延长,Mb缺失或Fg染色增强范围扩大,程度加重,从心内膜下向外层心肌发展呈“波浪式推进现象”,二者在心肌缺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相同,灵敏度相似,但Fg易受血液污染而致其可靠性较Mb差。在注意血液污染的前提下,SABC-Fg技术为诊断EMI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电击死心肌肌红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应用ABC法对电击致死组与对照组心肌肌红蛋白(Myoglobin,Mb)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同时以常规H.E染色作比较.结果发现:ABC法染色时,对照组心肌Mb呈小灶性脱失,电击致死组心肌Mb是片状脱失伴Mb颗粒弥散至心肌间质。表明电击致死者心肌友生缺血性损伤。此结果可为电击致死者的法医学检验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失血即刻死亡心肌超微结构,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应用电镜、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形态计量分析等方法和技术,观察失血即刻死亡时家兔心肌超微结构、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肌红蛋白(Mb)脱失的变化特点。结果发现,失血即刻死亡时家兔心肌细胞轻度水肿,肌原纤维普遍强度收缩,肌节缩短,Z线增粗,心肌细胞内SDH活性明显下降,Mb轻度局灶性脱失.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用细胞化学手段,对乌头碱中毒大鼠心肌线粒体的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作超微结构定位,在电子显微镜下直接观乌头碱中毒后SDH、CCO的定位和活性的变化,发现乌头碱抑制了心肌大多数线粒体的SDH活性,并引起心肌线粒体CCO  相似文献   

7.
周伟  王斐 《法医学杂志》1997,13(3):133-134,137
本实验按Selye法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早期心肌梗死模型;又经颈外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冠状动脉痉挛模型。按心肌不同缺血时间(25min、1h、3h)及对照组将以上各模型均分成四组.每组均取心关部及其相邻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链霉菌素-生物素-肌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LSAN-Mb染色)。结果表明:心肌梗死25min即可见左心室前壁心内膜下心肌条片状Mb缺失,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条片状缺染区向外层心肌扩展;冠状动脉痉挛组呈多发性、小灶性Mb缺失,右心室Mb缺染灶多于左心室,且Mb缺染灶多围绕冠状动脉周围,或沿一支冠状动脉之各分枝是葡萄串样分布。可见大鼠早期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肌Mb缺失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点.故LSAB-Mb法可望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肌缺血提供客观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通过对大鼠乌头碱中毒心肌线粒体 SDH 的超微结构定位,证实乌头碱可抑制心肌中大部分线粒体 SDH 活性,提示乌头碱中毒的机理可能是抑制心肌细胞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作用,使心肌有氧代谢障碍,心肌供能不足,导致的心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慢性脱氧麻黄素(MethamphetamineMeth;1mg/kg/day2—8周)染毒大鼠心肌中热休克蛋白的代表物HeatshockProtein70(HSP70)和Ubiquitin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早期Meth染毒阶段(2周组),虽然心肌组织未出现明显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但在心肌细胞、心内膜上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均可检出HSP70和Ubiqui-tin。以后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HSP70和Ubiquitin在细胞内的表达也增强。而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在实验期间缺乏明显的表达。这些发现提示在受到Meth作用时,HSP70和Ubiquitin在心肌细胞内的表达优先于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出现。且石蜡组织切片中热休克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是早期诊断心肌细胞损伤的一个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早期心肌挫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机械式弹性拉力打击器,以10.0m/s速度冲击犬胸骨心前区,建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伤后2~5分钟、30~60分钟、3小时及5小时心肌挫伤组织中Mb、CK-BB及CK-MM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心肌挫伤后2~5分钟检出心内膜下肌层已有重度心肌Mb脱失及中度CK-BB、CK-MM脱失,并沉积于心肌纤维间,同时吸收入血。随着伤后时间延长,挫伤区三种物质脱失加重,但间质中沉积量减少乃至消失;(2)波浪变心肌中也可见三种物质的轻度脱失;(3)同一心脏中不同部位心肌的损伤程度不同、证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可发现心肌挫伤性损害。心前区受到相当程度的钝力冲击后心脏不同部位损害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肌红蛋白在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特异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梗死心肌和其它非梗死性的直接或间接心肌损害的心肌肌红蛋白染色的变化。结果 梗死心肌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肌红蛋白缺染 ,其它非梗死性的直接或间接心肌损害的心肌中 ,如心脏挫伤、心肌炎、出血性休克、电击死、机械性窒息、有机磷中毒等 ,也有不同程度的肌红蛋白缺染。结论 应用肌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诊断早期心肌梗死需慎重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猝死心肌肌红蛋白缺失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作者应用免疫组化ABC法首次对SCD及对照组病例的心肌Mb缺失情况进行了研究,并经扫描显微镜光度计测量及电子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发现SCD组心肌Mb均有明显缺失,呈现多发、散在、节段性分布,而对照组无缺失,认为这种多发、散在、节段性Mb缺失可作为无大片心肌梗死的SCD病例的诊断标志之一,为SCD的尸检诊断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兔急性心肌缺血脱氢酶电镜—细胞化学变化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缺血脱氢酶变化的规律性,本文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通过结扎50只家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观察心肌缺血后0.25、0.5、1、1.5、2、4、6、12、24、36、72小时SDH和LDH的变化。结果显示:心肌缺血0.5小时后,SDH和LDH活性开始下降。同时伴有致密体的形成和超微结构的改变。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酶活性下降更加明显,最后消失。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心肌缺血的早期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们应用酶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实验性家兔心肌缺血的早期改变进行研究。发现当心肌缺血15min,PAS、PPr、分枝酶即呈阴性,SDH、NADPHD、GDH、ATPase、CCo 活性降低,且随缺血时间延长,缺血范围逐渐增大,酶活性逐渐降低,MAO、ACP、ANAE 活性在缺血早期无明显改变。电镜观察,缺血早期的主要改变是线粒体肿胀、增大、嵴断裂溶解,基质内出现致密颗粒。上述结果有助于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及缺血时间判定。  相似文献   

15.
离体心肌自溶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离体兔心肌自溶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发现心肌细胞中线粒体及核的改变与时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尤其是线粒体基质内出现的絮状致密体,这些改变对法医学早期推断死亡时间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心肌肌红蛋白缺失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新山  胡俊  秦启生  黄光照 《法医学杂志》1994,10(2):53-56,M002
作者应用免疫组比技术(ABC)对青壮年淬死综合征及对照组病例的心肌肌红:蛋白缺失情况进行了研究,并经扫描显微镜光度计测量分析,结果发现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组心肌肉肌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多数病例呈多发、散在、节段性分布,而对照组无明显缺失。认为这种多发、散在、节段性的肌红蛋白缺失与其仅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而未出现大片心肌梗死有关,而这种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很可能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相似文献   

17.
The dog's precordial region at the sternum was impacted with a mechanical elastic-cord propelled impactor at the velocity of 8.0 m/s. The left and right 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s and electrocardiogram (ECG) were monitored continuously for 60 min after the impact. The micro- and ultra-structure of myocardium were examined. Localization of myocardial myoglobin (Mb), creatine kinase BB (CK-BB) and creatine kinase MM (CK-MM) as well as plasma membrane permeability were studi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lanthanum probe techniques. Upon the impact, abrupt over-pressures within both ventricles were recorded with transient depression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 In all the dogs, some rhythm- and conduction-disorders were noted, which lasted transiently and resumed to normal sinus rhythm. At autopsy, no gross injuries of the heart were detected,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showed no visible myocardial lesions. However, immunohistochemically, focal patchy loss of myocardial Mb, CK-BB and CK-MM was identified with scattered deposition of these substances between myocardial fibers elsewhere. Such changes as relaxed myofibrils with widened I band, contracted myofibrils and broken cristae of the mitochondria were observed in myocardial ultrastructure. Lanthanum particles deposited inside the mitochondria.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crease in cardiac 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ultrastructural damage in myocardium may be involved even in cardiac concu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