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荔浦方言的"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荔浦方言中,"着"的语义和用法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它主要用作完成体标记,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完成或实现.同时,"着"又可表"经历"义.在同一个上下文语境中,"着"的语法意义有时难以分清,可以作多种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li32、(得)、ta33(过)、to11"(拿)、na:u33(住)"为例,从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入手,考察侗语动词在共时层面的语法化历程.侗语动词语法化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句法位置的改变导致侗语动词由表示主要意义的实词演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二是语义特征的关联使得侗语动词能够由表示具体意义转移到表示抽象意义.  相似文献   

3.
"使动用法"是一个从语义的角度提出来的语法概念。从动词的语义指向来说,动词右指施事宾语,不能左指施事主语;从句子谓项的语义角色来看,主语和宾语均为施事,主语为支配施事,宾语为被支配施事;从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来说,主语控制和支配宾语,宾语在主语控制和支配下直接作用于谓语。  相似文献   

4.
"欲"在上古汉语时期主要作愿望动词,在东汉时期语法化为将来时标记,魏晋南北朝、唐宋是其繁荣期,元明清时期使用频率降低,至现代汉语已不再用作将来时标记。将来时标记"欲"的产生不仅仅是词汇的更迭,而是有其内在的语义和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5.
汉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所以自陈承泽提出"致动用"以后,"使动用法"就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认为,"使动用法"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动词和宾语关系的语法概念,为了较清楚地说明这种关系,根据动词的使用条件,将其分为"使发生"、"使产生"、"使变化"、"使成为"四种类型,从语义的角度对"使动用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靳琰  张婧 《人民论坛》2010,(3):126-127
网络词汇结构独特,语义丰富,颇受网民青睐。运用模因论分析"被XX"类网络新词这一语言现象,并对其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被XX"类网络词汇产生并且流行的内在和外在双重原因。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更为预测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网络词汇结构独特,语义丰富,颇受网民青睐。运用模因论分析"被XX"类网络新词这一语言现象,并对其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被XX"类网络词汇产生并且流行的内在和外在双重原因。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更为预测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动词"来/去"的语法功能研究较多,但涉及到其对称性问题研究的并不多。"来"和"去"存在大量不对称情况,集中表现在表抽象意义的"来/去",而表具体位移的"来/去"基本上是对称的。这些对称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人称代词对"来/去"的限制;表替代、隐现和估计的动词只能用"来"不用"去";连动结构中"来/去"的不对称;"起来"的语法功能大于"起去"。  相似文献   

9.
布依语数词"一"和"二",各地大都有两个读音,这两个读音出现的语言环境有很明确的分工;它们同量词组合时,出现的位置也不一样.我们对两个读音的来历、分工的缘由作了解释;并以其同量词组合时位置上的参差为观察点,再结合其他语言材料,认为两种语言间的语法渗透是一个逐步扩散的过程,扩散的基本单位是短语;语法扩散同词汇借用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绝对的;某些旧的语法结构模式,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同新的语法模式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10.
何学德 《前沿》2012,(12):141-143
对于英语中的中缀问题,人们众说纷纭,依据中缀本身的形态学分析和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它的定义,认为它在英语中的确存在。中缀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中活跃地出现,可以分为可视中缀、可辨中缀、隐性中缀、词法中缀、语法中缀、语义中缀和音位中缀。它们在英语构词法中具有词法功能、语法功能、音位功能和语义功能,打破了传统的词法和语法上的认知观念。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的“动词+处所名词”结构,一直是句法结构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一类.这一结构契合词汇化的演变过程,促成其词汇化的机制主要有三个:高频的促动、动宾结构的仿用、构式化.由于该结构在词汇化过程中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了这类结构中的不同小类的语境依赖度各有不同.而该结构对语境依赖度的大小与结构的自足度、语用推理难度紧密相关:结构的自足度与语境依赖度成反比;语用推理难度与语境依赖度则成正比.  相似文献   

12.
存现结构是一种在各国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句法结构,长久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传统的研究关注存现句的句法结构特征,将该句法格式分为NP1(处所词)、V(存现谓词)、NP2(存在事物)三部分进行研究,同时深入探讨各段的语义类型、语义特征、原型句式等。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化,跨语言的具有类型学意义的存现句研究也陆续出现,要想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探寻各语言中具有语言共性的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演化过程中的特征,就需要在"事件语义学"的框架下,通过引入"事件"这一要素,将针对存现句的句法结构研究与词汇语义研究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以得出统一的解释。在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下,本文对中日"出现"类谓词为核心构建的存现句进行事件结构描写,得出存现句本身具有二重事件结构特征,静态存现句与动态存现句能得到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夏萌 《前沿》2012,(19):167-169
本文从英语名词化角度对英汉翻译中的名—动词类转换现象进行了分析.以Halliday语法隐喻理论为依据,分析英语名词化现象,阐述了名词化结构是动作的“隐喻式”体现,其内在机制是动作再现.通过分析描述名词化结构汉译过程中动作再现的不同情况,尝试总结名—动转换的规律,揭示出升级翻译会引发词类转换.  相似文献   

14.
"艺术终结"是20世纪美学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对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其理论并不能支持"艺术已经死亡"这个为大多数学者所理解的结论."艺术终结"之后,艺术将继续存在,条件是必需存在于哲学解释的"理论氛围"之中.与此相应,哲学必须借助艺术来达到它自身的目的.艺术与哲学的结盟,是双方的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15.
古代“实+则”是在句子线性序列上位置相邻的两个词,后演变为现代汉语副词,这一跨结构词的形成当不晚于唐,成熟于宋.“实则”的主观化与词汇化历程是同步完成的,当说话人采用“A,实则B”结构来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性时,“实则”的词汇化也就得以完成.“实则”的词汇化有形式上与语义上的标志,判断“实则”是否成词,必须将语义与形式相结合,综合考虑,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实则”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有构式基础、“主观化”的推动作用、语义基础和语音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元话语的识别应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标准,语法元话语就是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来的元话语的重要成员之一。语法元话语分为语篇语法元话语、人际语法元话语和语篇/人际多功能语法元话语。在目的导向的对话性元话语理论基础上,三类语法元话语在立法语篇中得到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广人众,各地方言差异悬殊.吴方言中的上虞话与普通话在语法上有几种明显的不同现象,上虞话中的宾语前置现象,"把"字句的特殊表达方式,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代词的用法.希望大家对于上虞话的了解能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动名组合结构的处理问题一直是中文信息处理的难点之一。名词在前动词在后可以形成多种句法关系如主谓、定中和状中关系等,动词在前名词在后可以形成述宾、定中、主谓和同位关系等。从动词的词义出发,给动词建立模型,不仅可以求解出不同类型的述宾结构的语义,而且在动词和多个名词组合时,可以帮助确定组合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19.
股东大会地位定位的不同,将导致处于公司治理结构核心地位的公司经营管理机构的构建方式及其指导理念产生巨大的差异.百余年来,日本对此问题进行过激烈争论:股东大会地位强化论:股东大会无用论;投资者保护集会论等几种代表性学说甚至在基本立场方面都极为不同.我国公司法理论建设可从中汲取一定的理论经验,在构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公司法立法时,应参考投资者保护集会论的理论构成.  相似文献   

20.
"原初状态"理论是罗尔斯建构正义论体系的理论基点,也是实现其"道德哲学"转向"政治哲学"的理论关节点.尽管这一理论导致来自各方面的理论挑战,但这一理论预设在"政治建构主义"的框架内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不失为一种可能的预备性解释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