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05年7月10日,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9月27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机构就个税起征点问题,召开了全国人大历史上首次立法听证会……2005年的中国立法,因其浓郁的民主色彩,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诸多迹象表明,中国正在走向一个“民意立法”时代。  相似文献   

2.
立法评估双翼齐飞 确立法律案通过前评估制度,被视为此次立法法修改的一大亮点.根据修法草案,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法律案,在法律委员会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前,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规范的可行性、法律出台时机、法律实施的社会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一步听取意见,组织开展评估工作. 这一机制的实质,是增加了一道确保立法质量的关卡,对即将付诸表决的法律案前置一个评估环节,能够在最后时刻、最大程度地杜绝立法设计偏差、防止立法权力滥用,体现的正是民主、科学、审慎的立法理念.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社会》2011,(4):7-8
古人说,“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立法中的大智当属“科学立法、民主立法”。2010年,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已经融入立法规程,公民参与立法和立法机关检视立法成为熔炼立法质量的“两极”。国家权力机关提供最具民意特质的“公共产品”,当属法律法规。从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常态化,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近曰与厦门大学、华价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江夏学院5所高校合作,成立福建省地方立法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在局校成立地方立法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是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重要举措,将对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立法基地将受委托对立法规划、立法计划及立法项目进行研究论证,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进行立法后评估,开展地方立法项目调研和理论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法治与社会》2011,(2):10-11
坚持民主科学立法,汇聚全民智慧力量。经过60多年摸索,中国立法过程逐步规范,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系列重大措施,不断诠释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建设是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创新社会管理应当首先创新社会管理的立法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立法的评估机制、完善立法供求的整合机制、创新立法动力的引导机制、完善立法决策的民主机制。  相似文献   

7.
记者9月5日从广东中山市法制局获悉,为提高立法科学性和民主性,保证立法质量,该局起草了《中山市政府立法工作事项第三方评估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目前正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办法》规定,今后属于社会普遍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存在争议的立法事项的立法草案,均应进行第三方评估.  相似文献   

8.
胡健 《政府法制》2005,(23):16-19
2005年9月27日,一个普通的秋日, 却注定要写入中国法治化进程的编年史。是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联合举行“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的听证会,开了中国最高国家立法机关立法听证的先河。这昭示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致力于立法科学化与民主化的一次重大探索,拓展了参与途径,完善了表达程序,提升了民主程度,标志着我国民主立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立法听证作为一种程序民主,是指立法机构在制定或通过涉及公民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的法律法规时,借  相似文献   

9.
要破解"有法律而无秩序"困局,需要在立法中,即分配社会资源的过程中为公正付出努力;需要走民主立法之途,即国家立法与社会资源分配的理性路径选择是民主立法。民主立法是我国立法原则之一。作为公正分配社会资源,化解社会群体矛盾冲突的理性路径,民主立法有助于实现立法主体的广泛性、立法程序的合法性、立法实体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0.
在转型中国,公众有序参与立法需要处理好民主立法与社会秩序的关系问题。这就要求建立立法机关理性引导和公众自觉、自愿、自律参与相结合的有序协作模式。协商民主作为一种理性决策方式和民主治理形式,有助于将这一模式内化到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过程中。在立法实践中,应当通过完善立法信息公开制度,强化立法听证制度,建立以协商为导向的立法民意测验制度,从公众参与的层面完善立法后评估制度,加强社会组织的参与权,将公民教育、民生立法与社会保障结合起来等具体路径,实现公民有序参与立法,推动社会治理向民主和善治转型。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立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地方立法工作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本文试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地方立法工作,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地方立法工作的各个环节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200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联合举行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的听证会。开了中国最高国家立法机关立法听证的先河。这昭示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致力于立法科学化与民主化的一次重大探索,拓展了参与途径、完善了表达程序、提升了民主程度,标志着我国民主立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地方立法中征求社会意见阶段的工作是审查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必需的法定程序和步骤.近年来,为加强地方立法的民主科学和公开,体现民主开放的精神,在政府立法审查阶段,国家和很多省均实施了法律法规规章草案互联网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及对相应意见采纳反馈的方式,在法律程序上保障了社会各阶层及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相似文献   

14.
10月1日起,以法律界为主,包括部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的一批专家学者的身影将活动跃在我省地方立法工作之中。日前,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出通知,印发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办公会议通过的《关于建立立法咨询专家库办法》。该办法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这一办法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省人大常委会民主立法、科学立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拟建立的地方立法咨询专家库人数暂定为45人,人选以法律专家为主,吸收部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实际工作者参加。这些人选应当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同等专…  相似文献   

15.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决定,去年9月初, 法制工作委员会向省人大代表、各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发出关于征集我省2003-2007年立法规划项目意见的通知,并在《安徽日报》、《人民民主报》、安徽省党政信息网发布,公开征集全省各级国家机关、党派、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意见。这一拓宽立法参与渠道、推进地方立法民主  相似文献   

16.
2005年7月10日,随着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全民意见,立法民主化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日渐汹涌的民意,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一个"民意立法"时代。对于中国法治建设而言,显然已到了一个必须重新估量民意因素的历史关口,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民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立法的进程和走向?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应该如何建立更为合理、畅通的民意吸纳渠道?"精英立法"与"大众立法"应该如何有效整合?立法民主和立法理性又该如何科学平衡……  相似文献   

17.
2005年7月10日,随着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全民意见,立法民主化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日渐汹涌的民意,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一个"民意立法"时代。对于中国法治建设而言,显然已到了一个必须重新估量民意因素的历史关口,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民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立法的进程和走向?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应该如何建立更为合理、畅通的民意吸纳渠道?"精英立法"与"大众立法"应该如何有效整合?立法民主和立法理性又该如何科学平衡……  相似文献   

18.
地方立法中征求社会意见阶段的工作是审查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必需的法定程序和步骤。近年来,为加强地方立法的民主科学和公开,体现民主开放的精神,在政府立法审查阶段,国家和很多省均实施了法律法规规章草案互联网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及对相应意见采纳反馈的方式,在法律程序上保障了社会各阶层及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种做法对提高立法质量,维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行政权对社会正义的侵害,首先表现在行政立法环节。因而,正当、合理的行政立法程序是保证行政立法科学、民主,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环节。本文从罗尔斯的正义论角度出发探讨行政立法程序的正义论价值,并尝试提出一些措施保证行政立法程序的正义性质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2005年7月10日,随着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全民意见,立法民主化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日渐汹涌的民意,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一个"民意立法"时代。对于中国法治建设而言,显然已到了一个必须重新估量民意因素的历史关口,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民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立法的进程和走向?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应该如何建立更为合理、畅通的民意吸纳渠道?"精英立法"与"大众立法"应该如何有效整合?立法民主和立法理性又该如何科学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