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加坡在经济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已为世界所瞩目。新加坡成功的经验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它有一个能干、年轻的领导班子。在以李光耀为首的九位“第一代领袖”中,除了一人只受过中等教育外,其余八人均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当部长、副总理、总理和副议长时的平均年龄为42.4岁。李光耀于一九五九年任新加坡自治政府首届总理时只有36岁。目前,新加坡正处在老、新领导人交接班的过渡时期。李光耀等八人今年的平均年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的生物医药产业通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已经成为亚洲最富有活力的生物医药中心之一.本文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从生产要素、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国际需求、政府政策和机遇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并探讨了生物医药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是一个海岛型的城市国家,面积仅618平方公里,人口260万。历史上,沦为殖民地长达140年之久,1959年宣布自治,1965年正式独立。近二十多年来,新加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跻身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之列,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新加坡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也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一、宏观经济管理的背景新加坡的宏观经济管理,是以既定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而这一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的形成又是以战后新加坡发展民族经济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条件为背景的。  相似文献   

4.
吴开军 《东南亚》2003,(1):59-62
新加坡自 1 965年独立以来 ,经济迅速发展 ,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即已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新加坡这些成就的取得同占新加坡人口 70 %以上的华人的卓著贡献是分不开的 ,而新加坡的华人社会在随着政府对国民实行新加坡化的过程中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了深刻的变化。一、华人社会变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新加坡的侵略与占领 ,当时旅居在新加坡的华侨积极参与到保卫新加坡的战斗中去 ,为保卫新加坡而洒热血、抛头颅的华侨为数不少 ,旅…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多元宗教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因此,它既是人种的博览岛,也是世界宗教的总汇,它汇集了世界上各种形形色色的宗教,从三大宗教到一些几乎绝迹的小宗教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踪迹。新加坡虽然是个世俗国家,然而,各种宗教与各族新加坡人在这里的定居、开拓和发展密切相关。对新加坡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多元宗教构成了具有新加坡特色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加坡精神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多元宗教这块肥沃的土壤促使新加坡精神文明茁壮成长、树大根深和叶茂花繁,并且赋予其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说过,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话和宗教是最难相容于纯粹的逻辑分析了。拙文不打算分析宗教的对或错,可或否,取或舍,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分析其在新加坡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变迁及其趋势。一、多元宗教概况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只有280多万人口的岛国,然而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世界宗教的大观园,多元种族和世界各地的移民给新加坡带来了各种信仰的宗教。除了拥有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兴都教、耆那教、锡克教等各大教派外,新加坡还拥有最古老的犹太教、拜火教,也拥有最年轻的天理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治40余年来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成功经验也一度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效仿。本文认为新加坡经济的成功发展取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 ,政府长期有效的经济政策与人才战略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产业结构转换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加坡自1959年自治和1965年独立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联合国从1996年开始将新加坡升格为发达国家。新加坡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产业结构的持续合理的改革与转换,政府的正确导向与合理政策的保障,以及对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对新加坡产业结构转换进行研究,对我国产业结构改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一、新加坡产业结构转换与该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整体效益,必然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增长。产业结构转换是指产业…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性合作组织之一。这个组织联合了拥有305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和27000万以上人口的五个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东盟自1967年8月8日成立以来,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区域经济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经济领域里的成就使东盟在国际上赢得了普遍的重视和赞赏。1967—1980年东盟五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于8%,1980年东盟五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720亿美元。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新加坡高达4218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海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自由港。自从1819年英国占领新加坡后,英殖民主义者就利用新加坡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和拥有的优良天然海港,把新加坡开辟为它在东南亚地区和亚洲东部倾销其工业制品和廉价收购原产品的转口贸易商埠。为了大力促进转口贸易的发展,英国一开始就在新加坡实行自由港的政策,使新加坡成为英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港。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自独立以来,在经济、社会事务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新加坡奇迹”的赞誉。新加坡的成功与李光耀的治国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李光耀,就不会有今天的新加坡。因此,不研究李光耀的治国思想,就不可能真正领悟新加坡所以成功的秘密。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尚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拟对其作一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张耀  姜鹏 《东北亚论坛》2022,31(1):63-83
在地区权力结构不平衡的背景下,地区大国争取地区领导权的研究往往认为体系内的中小国家在功能上具有同质性,从而忽略了地区次大国的特殊性。事实上,地区次大国与地区小国的行为逻辑出发点不同,且对是否接受地区大国领导的态度表现存在差异。从地区等级的视角出发,可对全球各地区等级体系进行划分,并将主导地区等级体系变迁的内生动力归为地区权威的演化。基于此,本文依托地区权威二重性建立了以地区权威类型为核心解释变量的分析框架,呈现出地区次大国应对地区领导的因果机制。研究表明:地区次大国的态度取向与行为选择受到地区权威支配性(双边实力位差)与正当性(大国威胁程度、地区制度化水平和战略文化趋同性)的影响。在关系型权威下,地区次大国倾向于选择追随或承认战略;而在象征型权威下,地区次大国对地区大国易于表现为抵触或制衡行为。文章结合类型化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符合当今地区等级体系的总体经验事实进行跨地区全样本案例分析,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充分把握地区等级体系中的次大国与大国互动规律对于地区大国领导力的平稳提升和地区战略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盟推行大国平衡战略是以实力相对弱小的自身充当"平衡手",维持各大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平衡。实践表明,东盟推行的大国平衡战略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使东盟在多极化的趋势中赢得了"重要力量"的地位。随着国际形势的变革,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也面临着挑战。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亦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Kenneth B. Moss 《Orbis》2012,56(2):289-307
As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debates have arisen over how much unilateral power the President has to deploy force, so too debates are being raised across Europe. Depending on each country's history, system of government, and economic status, various historic positions are shifting. Public, as well as elite, voices are shaping the debate. Another point of tension is NATO's changing role as countries develop autonomous war caveats. Extended analysis of how Great Britain and Germany are grappling with these concerns has great import for U.S. policy. Learning to skillfully persuade its European allies will gain the United States better cooperation from those who do not share the U.S. war powers model.  相似文献   

14.
The behavioural model comprises a major theoretical tradition in the field of middle powers since it identifies the distinct behavioural patterns in the diplomacy of these states. Its relevance, however, has been questioned since it continues to rely on older definitions of middle power behaviour and places emphasis on diplomatic preferences rather than influence. To strengthen the relevance of the behavioural model,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additional distinctive category that prioritises ideational influ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effectiveness as key prerequisites for identifying middle powers.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cases of Brazil and South Africa to argue that states classified as middle powers must not only pursue the diplomatic preferen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omprise middle power internationalism, but also display the capacity to advance and secure their preferred outcomes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相似文献   

15.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has brought about major turbulence in the political arena of the world. The world is in a transition period. The trend of multi-polarization is dynamic and moves along the changes in the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forces. An apparent feature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is that the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he sole super power--the US is comparatively decreasing. The international pattern that is developing in depth has led to contradictions and frictions of various kinds, especially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among the big powers and between the existing powers and the emerging powers. However,  相似文献   

16.
大国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过度扩张引起崛起受挫,而政治家秉持何种战略,这对崛起的结果殊为关键.就历史经验来看,政治家秉持明智的战略,这对国家成功崛起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政治家需要保持国内战略和国际战略的平衡,在国内层面控制民众不合理的激情和欲望,平衡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防止国内的纠纷外溢到国际社会.在国际层面上,政治家则应该引导国家追求适度的权力,同时保持自我克制,通过战略学习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7.
The existen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has not given a clear defi- nition of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 and "rising" is also not a fun- damental concep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r world politics. However, for whatever vers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istory, it must be a re- counting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that rise and fall; and for whatev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t must admit the fact that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is one of the natural laws character…  相似文献   

18.
大国崛起理论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国崛起理论散见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之中,但鲜见专门的系统论述。本文旨在对之进行总结提炼,并结合中国崛起的现实予以简评。  相似文献   

19.
7月 1 3日 ,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 ,临管会作为第一届临时政府机构 ,已得到部分国家的承认。临管会由美国负责监管伊拉克战后重建事务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一手操纵 ,它具有两大特点 :1 .由美国任命 ,不是经民选产生 ;2 .布雷默对临管会的决定拥有否决权。仅这两点即可表明 ,临管会没有实权 ,说了算的是布雷默。目前伊拉克仍然在维持军事管制 ,是美国军管的天下。临管会与美国的关系只能是服从。尽管临管会按照伊拉克人口比例分配委员名额 ,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 ,但不意味什叶派有望当选伊拉克未来总统。临管会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 ,有待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0.
The existen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has not given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 and “rising“ is also not a fundamental concep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r world politics. However, for whatever vers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istory, it must be a recounting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that rise and fall; and for whatev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t must admit the fact that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is one of the natural laws characteriz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velopment. As Paul Kennedy puts it, the “relative strengths of the leading nations in world affairs never remain constant, principally because of the uneven rate of growth among different societies and of the techn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breakthroughs which bring a greater advantage to one society than to another.“① Therefor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ories related to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 are so common, particularly concentrating on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 rising power and its relations with war, the means and policies to deal with it as well as how to realize the peaceful transition of power.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and summarize all these theories and also make some comments based on the rise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