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善意取得概述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所谓善意取得 ,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让与人 ,于不法将其占有的他人动产交付于买受人后 ,若买受人于取得该动产时系出于善意 ,即取得该动产所有权 ,原动产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1 ] (P1 81 )按照法律的一般规则 ,只有所有权人或受人之托、代他人处分的人才有处分或买卖财产的权利 ,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之物 ,属于一种侵权行为 ,其所为的法律行为须于事后取得其权利或经该他人之承认 ,始生效力 ,而且 ,所有权具有追及性 ,可直接向买受人追回原物。但善意取得制度的意义在于…  相似文献   

2.
所有权是基于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束权利的集合。传统所有权概念把所有权当成是人对物的支配关系这样一种事实 ,而未揭示其法律权利特征。本文基于所有权本质及其客体特殊性来重构所有权概念。  相似文献   

3.
所有权的转移及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权就是人们对其拥有、控制的财产而享有的相关权利,所有权的转移,就是所有权从原所有人转移到新的所有人手中,在转移的过程中,转移的时间和界限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双方的各项权益,还关系到商品交换的秩序,同时在所有权的转移中往往还涉及到标的物的风险问题,笔者在此以实践中的案例为引申对其一并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海域物权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域是一种类似不动产的物 ,可以成为所有权的标的 ,但海域作为他物权的标的物 ,却非以海域的整体而为其“组成部分” ,故海域突破了民法之物的概念。海域所有权不是一种对海域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而是一种保护海域的国家义务和责任。海域使用权应当商品化 ,但其不是一种纯然以对海域的使用收益为目的的权利 ,应当在海洋生态和环境的保护与海洋资源的利用之间 ,寻求适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学习和研究经济理论,首先要弄清相关经济概念的含义。概念是理论的基本构成要件。本文针对经济理论教学、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就经济概念的类型、定义原则及定义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并以具体的实例进行了佐证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论一物一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对一物一权主义的涵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物一权主义应指在一独立物之上仅能设定一个所有权 ,一所有权之客体以一物为限。我国在制定物权法时应当按照一物一权主义的要求构建和完善所有权、物、集合物、物的成分及添附等概念和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7.
民事时效,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传统民法把时效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两类。所谓取得时效,是指非财产所有人在一定期间内持续占有他人所有的物因而取得该物所有权的法律制度。所谓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不行使其权利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时期即丧失权利的法律制度。在我国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前,许多  相似文献   

8.
论罪名定义     
罪名定义是揭示罪名概念内涵即犯罪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的逻辑方法。我国刑法中罪名定义有三个特点。制定罪名定义的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方法。罪名定义是犯罪构成要件的综合,共有六大类型。制定罪名定义时我们应避免犯三种逻辑错误。  相似文献   

9.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渊源于日耳曼法上的“以手护手”原则,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观念所有权发展的产物,其逻辑前提乃是占有表征本权。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观念所有权得到的进一步巩固,使得占有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现象日益普遍化,从而导致占有难以表征权利,这就使得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基础产生了动摇。占有表征本权背后的隐喻为占有人对占有物的处分通常为有权处分,并基于现代民法对处分权和法律上人的本质的重新认识,现代社会中占有表征本权背后的隐喻仍然成立,从而为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重获其内在合理性和存在基础。  相似文献   

10.
究竟何谓定义,何谓下定义——当代形式逻辑定义观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正则命题才是定义,凡定义皆正则;传统的属加种差定义是一种传统的、适用面很窄的正则命题,当代形式逻辑中下定义方法比传统形式逻辑的覆盖面宽.  相似文献   

11.
我国物权法的物权定义成功与不足并存,物权定义中无须强调排他性。物权的排他性来源于物权本质的"对人关系说",可实际上"对人关系说"是从权利角度对物权的分析,对人关系是权利的通性。从实证上看,物权成立上的排他性是物权支配性的当然结果;排斥他人干涉的排他性不是物权才独有的特性,并且物权效力上的排他性是侵权法保障功能的反射效果,物权效力的排他并不意味着物权相对人普遍义务的承担。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人们在所有权与所有制认识上存在误区。应在国有资产改革中引入个体产权激励机制,在所有权上重新进行建构,从而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由于从事的工作不同,肩负的职责不同,不同的行业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警察是国家暴力机器的组成部分,其角色被定义为“打击犯罪的战士”;警察又是社会公共安全服务的提供者,从这个角度看,警察是“服务民众的公仆”。除此之外,警察还被赋予了其他多种角色,但是也多与其工作性质和内容联系在一起..对于西方警察角色的界定,有助于我国警务改革过程中界定警察的核心职能。  相似文献   

14.
我国《物权法》中关于“公共利益”的表述是个抽象概念。为避免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借口随意征收、征用公民的私人财产,侵害公民的财产权利,《物权法》应对征收、征用行为做出进一步规范,使其不致滥用,以保护公民合法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15.
从对艺术形态的界定中,可以得出艺术是在传播中张扬其生命力的结论。艺术形态的存在正在于散播、传达、表现。传播使欣赏者感受并可能感同到艺术的“放射波”。欣赏者在传播中被艺术召唤,从而追求艺术。艺术之动在于传播,传播使艺术得生得长,并富于魅力和感召力。在对传播概念的把握过程中,可以寻求关于艺术传播的物质内容。即,信息是传播的必然内容。作为传播形态的一种,艺术传播也不例外。借助传播学信息理论中的熵和冗余的概念,对艺术传播做逐一分析,我们发现:艺术作为有别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存在,以它独有的方式打破了科学规律,熵值决定传播程度的规律。对于非科学的艺术而言,不仅熵影响艺术的传播程度,冗余也在影响艺术传播程度。传播是艺术得以发生存在的环境和系统。熵与冗余的平衡使艺术在传播中得以存在和张扬。  相似文献   

16.
随着土地利用的立体化,土地空间权利观念和空间权法律制度在西方各国相继建立。而我国无论在土地立体利用的实践层面,还是在土地立体利用的立法层面,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空间权的性质应为对一定空间上所设定的各种空间权利的抽象概括;空间权的体系应包含空间所有权和空间利用权。我国应当更新立法的基本思路,将“空间”明确规定在“物”的定义中,在“所有权”一章中设立空间所有权,设立独立的空间地上权,完善对权利冲突的协调,建立空间权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刑法信条学的构架下界定犯罪概念分为实质定义和形式定义两个层次。同时犯罪概念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体系性的;是社会性和法律性的统一;是立法者对刑法价值的中道权衡的结果;是形式性和实质性的统一。对犯罪概念的研究应立足于刑法信条学,结合刑事政策和刑法解释进行体系化的全面思考,借助刑法解释的作用,形成犯罪概念形式定义和实质定义的具体的紧密的联系,不可偏颇。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住宅不受侵犯权自入宪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其内容的界定更是缺乏相应的研究,以至于当前这一权利在现实中呈现理解混乱、保护不利等状态。文章从实定法和学界争论入手,以现实情况为出发点,在对相关案例进行研讨的基础上,对“住宅”、“不受侵犯”各自意义进行了归纳,并得出了将个人在住宅内的安定和平稳作为界定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个人信息数据因以个人信息为内容而涉及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与数据商业利用需求之利益博弈,因此,需要法律对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妥善规制。在此之前,明晰个人信息数据的产权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对个人信息数据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法经济学为视角对个人信息数据产权界定的理论观点进行评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个人信息数据产权界定的三分法,以期对进一步明确个人信息数据的法律属性、权利内容、权利限制等相关内容提供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20.
既往关于社会学与经济学视角融合的讨论多集中在历史脉络和经典文本之上,从转型中的“产权问题”出发,透过产权分析的社会维度来探究社会学和经济学融合的路径和方向。中国改革以来产权变迁的整体进程呈现为一种“产权连续谱”,在同一体制,甚至同一组织框架内,国有产权、集体产权、个体产权等多重产权形态的并存互融构成中国产权实践的重要特征。产权社会学强调产权是对资源占有的社会认可。产权界定的社会合约性以及多维度性,为解释以公有产权制度为原点的中国产权变革进程提供了一种有说服力的分析框架,也是对产权经济学视角的一种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