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我是喝茶人,自觉得白开水味淡,矿泉水凉胃,咖啡苦涩,其他饮料多数不是太甜就是含有防腐剂或色素,非不得已基本不用。我认为茶是最健康的饮料,一日不可无茶。我喜欢喝乌龙茶,如果没有乌龙茶,绿茶、花茶、红茶也凑合着喝。大杯茶或工夫茶,浓浓的茶或淡淡的荼,全可接受,这大概是条件和习惯所使然。  相似文献   

2.
泰国人喝冰茶,在气候炎热的泰国,人们喝茶时总要在热气腾腾的一杯热茶中加入一些冰块。喝茶时只盛半林,很容易散热.喝后使人倍感清凉,还能生津解暑。埃及人喝甜茶。他们招待客人,常端上~杯热茶,里面放人许多白糖,同时送来~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印度人喝奶茶。他们喝茶时要在茶中加入牛奶、姜和小豆宏,彻出的茶味与众不同。印度人喝茶的方式十分奇特,把茶斟在盘子里,伸出舌头去舔饮,可谓独具一格了。俄罗斯人喝红茶。他们先在茶壶里泡L浓浓的一壶茶,要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浓淡随自己…  相似文献   

3.
(Situation:OnedayJohnandhisfrend,LiMing,visitateahouse)约翰:来中国这么长时间,我还是第一次进茶馆儿。李明:是吗?其实我也很少到茶馆喝茶。约翰:现在这种茶馆儿多吗?李明:不多,比饭馆儿少多了。约翰:那是为什么?是中国人不喜欢喝茶了吗?李明:当然不是。原因很多,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今天你想喝什么茶?约翰:随便,什么菜都行。(几分钟后,服务员端来茶。)约翰:(喝一口)这种茶真好喝。李明:说说看,这是什么茶?约翰:我只知道你们北方人喜欢喝花茶。这肯定不是花茶。李明:确实不是花茶,这是绿茶,是茶叶中…  相似文献   

4.
赵光 《今日民族》2004,(5):40-41
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生产,传统的饭食习惯为每日三茶一饭,主食以面食为主,副食有酥油、奶皮子、酸奶、曲拉、手抓肉、肉肠和支果干等。喝早茶至今仍然是裕固族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习惯,熬茶更有一番研究。一种是把茶叶(砖茶)捣碎,投入凉水锅里,并加草果、姜片等作料,一同煮开,待茶熬酽(浓)后,再调上食盐和鲜奶,用勺子反复搅动,然后倒入茶壶里。碗里放少许炒面,上面调酥油、曲拉、奶皮子等,最后沏上熬好的奶茶就可以喝了。喝这种茶时只用单根筷子,酥 油浮在奶茶 上面, 既可 保温, 又能 调味, 下口 时必须…  相似文献   

5.
农家二首     
张士龙 《云南人大》2006,(12):47-47
自明初以来,茶从煎煮改为沸水冲泡,品茶已慢慢地成为一种仪式,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享受。茶也从日用品转变成休闲品。如今,劳作之余,亲朋往来,谁不喜欢泡上一壶,边叙边品,喝上三、两杯呢?  相似文献   

6.
最近,日本的年轻人也开始喜欢喝中国茶。中国茶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乌龙茶之外,还有白茶、绿茶、红茶和黑茶等等,品种繁多。日本的消费者不仅对中国茶的质量要求很高,而且对茶的泡法也很讲究,他们喜欢享受清香四溢、回味无穷的品味,悠闲地消遣。除了在旅游时品尝过地道...  相似文献   

7.
生活新知     
《创造》2015,(Z1):66-67
<正>饭后不宜马上喝普洱茶一些人吃完油腻的食物届,喜欢马上喝普洱茶,以解腻消食。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健康的,原因在于,普洱茶中含有单宁酸。饭后立即喝普洱茶,胃中没有消化的蛋白质会与单宁酸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继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此外,普洱茶还会妨碍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导致人体对铁的吸收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杨红文 《今日民族》2008,(2):65-66,F0003
不知什么时候起,昆明街头的茶叶铺悄然多了起来,城南城北还建起了几个茶叶批发市场。走进去,各式各样的普洱茶占据了店铺的十之八九。一时间,喝普洱茶成了一种时尚,藏普洱茶好像充满了无限商机。我对茶只是停留在喝的程度上,还没有上升到品、赏、藏的地步,却也跟风而动,与朋友跑到了普洱市镇沅县去看大茶树。  相似文献   

9.
人们为何对绿茶情有独钟由于加工工艺的不同,茶叶通常分为红茶、绿茶、花茶等。绿茶是中国人喜欢喝的主要茶种,绿茶的种类也很多,中国的龙井茶、乌龙茶、信阳的毛尖都是绿茶中的上品,日本人喝绿茶也有一定的历史。如今,绿茶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欧洲和美国的"绿...  相似文献   

10.
心里话     
20年了,我心依然停留在那一段美好的童年,人们都说童年像杯浓浓的咖啡,温暖心窝,童年像杯淡淡的茶,让人回味无穷,可是那段美好对我来说是那么短暂,尽管如此,至少曾经来过。  相似文献   

11.
2012年4月23日大清早,张林来到人大代表龚明亮家。 刚落座,张林就说:“龚代表,今天的‘下午茶’我想包场。” 个人包场喝“下午茶”还是第一次,龚明亮感到稀奇,便问:“有啥重要事?” 张林说:“‘五一’我儿子结婚,我想请邻居们喝场茶,打声招呼。”  相似文献   

12.
茶事     
吴志实 《人民公安》2006,(10):54-55
我喝茶是从喝花茶开始的,后来改喝绿茶。绿茶的好处是本色天成,清香是自然的,有田野的气息。不似花茶,人为的痕迹重,茉莉花、玉兰花固然芬芳,可一入茶,原味便都让花的香气夺去了。我想,北方人喜喝花茶和地理环境乃至长途贩运影响茶质有关。因为茶叶娇气,最怕污秽之气,容易变味,用花的香气来冲淡是最好的办法。据说,南方的茶运到北方,起先是不加熏制的,只是杀青、揉制,到了目的地才将花朵掺入其中。不知这说法准不准确。喝绿茶之外,我也偶喝红茶和乌龙茶。记得有一年去福建,泉州的朋友请我喝功夫茶。他把喝茶的器具带到了宾馆,这让我老大一惊…  相似文献   

13.
闵令文  辛平 《人民公安》2013,(21):27-27
“王爷爷,请喝…杯茶啊。请喝一杯茶,小分队的茶甜又香,甜又香啊,喝了小分队的茶啊。包您开心无忧愁啊……”10月29日,在江西省赣州市小南门干休所,当“公安文化慕层行”文艺小分队队员刈雅进、胡丽莹将一首改编自江西民歌的《请茶歌》献给98岁的老红军王承髓时,老人跟着节奏拍起巴掌,脸上瞬间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相似文献   

14.
细品咖啡     
茶也好,咖啡也罢,怎么去喝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习惯。不过,怎么就有人为"饮(去 声)",有人为"品"呢? 记得年少的时候,风雅的舅父对我喝 茶的方式颇不以为然,说:"你这样喝,与 饮牛有什么区别?"当然作外甥的,对于在 窗前一坐半晌,细品香茗的中年男人也是  相似文献   

15.
沙子 《小康》2018,(13)
正仔细喝茶,可以衍生出来很多人生哲学,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至今依然深得民众的喜爱,但是,既会喝茶又会品茶的年轻人,到底在哪里啊?最近朋友推荐我喝一款茶,据说是网红茶,排队两小时才买到,喝下第一口,我就"呵呵"了——不就是茶和果汁、芝士、奶的混搭么?比较贴合现代人较强的自主意识的是,你可以自由选择各种搭配方式,既能冷喝,还能加热。  相似文献   

16.
晚上,杜局长应酬完回到家,已是深夜。他坐在沙发上,心事重重的样子。夫人给他沏了一杯茶端过去,关切地问:“我的局长老公怎么啦?有什么烦心事?”杜局长接过茶,叹了口气:“最近局里一家下属事业单位的负责人退休了,要从局里的中层干部中推荐一名去接替这个位置。我再三考虑,也没拿定主意。正为这事伤脑筋呢!”“我还以为什么大事呢。你现在都有哪些人选,说来听听,反正你们局里情况我也熟悉,我帮你参谋参谋。”夫人挨着杜局长坐了下来。“让综合科长刘梦阳去怎么样?”杜局长喝了口茶,转过脸看着夫人。  相似文献   

17.
我喜欢漫步在梧桐树遮蔽的路上,欣赏梧桐树后老房子铭刻着的历史年轮。1965年进入天平房管所工作后,我就和这些老房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十多年来,与老房子相关的点点滴滴,组成了我的老房子记忆。也许生正逢时,这四十多年的老房子记忆有幸见证了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茶思     
高延萍 《中国保安》2012,(15):75-75
我爱喝茶,喝了大半辈子茶,终于从茶水中有所思,有所悟。 我偏爱喝绿茶,特别是清明前后采摘下的绿茶。当那茶叶在透明的杯中冲泡后,你看那嫩芽一片片舒展开来,呈现出了一片绿色,仿佛在小小的茶杯中浓缩进了春的色彩,你眠一口茶,仿佛感受到春的清新,大自然的气息。进而你会联想到一幅春天的画面,在布谷鸟的歌唱之中,一群采茶姑娘在云雾缭绕的青山之间,像穿梭在林中的燕子,用纤纤柔手采摘那片片春芽。此时,你喝茶就更有兴趣了,仿佛是在喝春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情溶工夫茶     
林长华 《两岸关系》2005,(12):58-59
我们闽南人是在工夫茶中泡大的,闽南与台湾一峡相连,共风同俗。台湾同胞看到闽南人喝茶的礼节和习俗,有一种亲近感,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我小时候,看着大人们津津有味地品啜酱油般的工夫茶,不禁感到好奇。我曾备足喝中药汤的勇气,皱着眉喝下去。初喝似嫌其苦,但苦过之后便充满着回味无穷的甘香,习惯后喝其它茶就不够滋味了。我们闽南人把工夫茶看成比大米还重要,把它与人生所有的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举凡寻根谒祖、婚丧喜庆、敬老尊贤、交朋结友、和解是非等等无处不是以茶当先。所以,闽南人把茶冠于米之首,平时习称茶叶为"茶米",如果有谁说"茶叶"反而会让人感到别扭。在故乡闽南,几乎家家户户都置备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泡。一泡工夫茶几多人情味。它体现出闽南人的热情、豪爽。  相似文献   

20.
学会想家     
浓浓的情丝柔柔的絮语充盈深深的记忆稚嫩的翅羽悄悄翔飞穿越雾霭山岚栖息于火红的季节浪漫的日子乡愁的情愫悄悄爬满年轻的脸家是我梦中的驿站学会想家@詹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