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炼 《政策》2010,(6):59-59
干部重视“帽子”.群众顾及“肚子”.应该说都没有错。问题是作为领导干部.当“帽子”和“肚子”发生矛盾的时候.是重“帽子”还是顾“肚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肃而又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周国辉 《今日浙江》2009,(11):42-43
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就会秉持什么样的政绩观,这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总结近些年来干部出问题的原因不难发现,“心”事外移、“心”中无法、“心”地自私、“心”里没有群众是重要因素。要做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必须保持“四心”,以更好地推进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有句古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是没有米,再能干的妇女也做不出饭。后人把它比喻成缺少必要条件,再能干的人也很难做成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这就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统战工作。你这边统战干部练达能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个个如“巧妇”,他那边...  相似文献   

4.
“政绩”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没有政绩的干部不能算是好干部。然而,如今这“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也变了味,某些领导干部把“政绩”当成了一项“工程”来“经营”,这就不能不让人疑惑了。报载,河北某县出现了一桩怪事:蒙蒙细雨中,县委、政府门前的大街上,行人大都挤在机动车道上赶路。细一看,原来人行道竟是用晶莹光滑的大理石铺起来的,沾水后滑得很。当地老百姓说,一到下雨或下雪天,这条好看不实用的人行道让许多人跌了跟头,可县里的领导干部却因这条“面子路”出了政绩。报道说,这条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政绩路”的马路,是…  相似文献   

5.
邱素琴 《现代领导》2005,(11):28-28
坚持“党管人才”,在干部选拔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领导认可”与“群众公认”的关系,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任人唯贤”干部路线的具体要求,是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领导干部,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事管理》2000,(10):20-21
在信访工作岗位上,没有鲜花簇拥的热烈,也没有英雄凯旋的辉煌,面对的只有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一张张困惑的脸庞,平凡而又平淡。然而,高寿珠在信访战线上一干就是18年,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么多年来她为群众排解了多少烦恼,化解了多少矛盾:她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系起了条条“纽带”,架起了座座“心桥”,群众亲切地称她是“身边的吴天祥”、“我们的高大姐”。  相似文献   

7.
时下,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常常以“人民的父母官”自居,一些领导对下面的人称自己为“老板”,甚至称“头儿”也习以为常,听之任之。而“同志”这一称谓却被这些“时髦”的称呼取代了。党内称谓上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们一些干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这是党性观念弱化的表现。称谓“父母官”与“老板”,颠倒了党内外相互间的关系,不仅使党内同志关系变为“主仆关系”。“雇主与员工”关系,助长干部权力意识,影响党内团结;而且,无形中使党组织与人民群众有了一道鸿沟,淡化了党群“鱼水”关系,脱离了群众基础,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危害…  相似文献   

8.
《创造》2002,(4)
“上镜率”,仿佛是一个近些年来很受我们一些同志青睐的新话语,意思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如今大众传媒十分发达,于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喜欢上了在“地方黄金时间”里面追求多在电视上露面,于是便有了这个词的流行。重视传媒的作用,这无可厚非。只是,也不能不看到,有的领导干部追求“上镜率”,为的,仅仅是个人的一点“形象”之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显然涉及到了作风问题。形式主义在某些地方愈演愈烈,而形式主义坏习气颇有市场的地方,往往就伴随着领导干部争“上镜率”的现象。由“上镜”,便想到早年时对于干部特别是领导干…  相似文献   

9.
时下,在少数干部中存在一种“群众工作恐惧症”。所谓“群众工作恐惧症”,就是干部怕与群众打交道,怕做群众工作。其外在表现就是干部“怕”群众。“群众工作恐惧症”,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一是怕接触群众。有的领导干部认为群众文化差、水平低,自己直接与普通老百姓接触,有失身  相似文献   

10.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她需要千千万万民众努力和全党的共同参与,尤其要“长”字号人物带头领路,积极创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是带“长”字号的人物影响大。常言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干部看党支部”。大凡党的号召和党的工作一下达,群众首先看的是干部的态度和行动。只要领导干部一带头,群众就会跟着效仿。二是带“长”字号的人物带头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效果好。领导干部每做一件好事,就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受到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刘旭涛 《时事报告》2010,(11):35-37
有人说,干部考核是衡量干部德才的“一把尺子”,是督促干部工作的“一条鞭子”,是反映干部政绩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干部考核导向,干部就会向那个方向努力。自十六大以来,中央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的研究和探索,各地和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2.
群众常把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简称为“领导”,从字面上看,“领”是带着,“导”是引着,都有指示方向、让人跟随的意思,可见导向作用是各级干部的重要职责。到什么地方去,以及能不能、敢不敢、愿不愿到“最困难”、“意见多”和“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党性考验。俗话说:“干部迈什么步,群众走什么路。”群众常常把干部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而信其言、效其行,默默地向他们看齐。“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这是古今通鉴。实践表明,干部到群众中去,心系群众,掌权为民,就会产生一种向心力和感召力,进而  相似文献   

13.
且说“当官不象官”□果然“当官不象官”这句短语,显然是用来评价领导干部的专门语。但是,这短短的5个字,既是对一个好领导的定性,也是对一个劣质干部的定性。“当官不象官”这句短语,老百性常用它来评价那些没有“老爷”气、没有官架子、没有官派头、类似焦裕禄、...  相似文献   

14.
作好群众信访工作,化解矛盾,是基层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现在一些地方,干部和群众关系比较紧张,群众有问题不是找基层干部,把问题在基层解决,而是层层上访,不但增加农民自身负担,而且也影响了社会稳定,增加了不和谐因素。在一些地方,群众说干部“不像话”,干部说群众“不听话”,便形象地说明了干部群众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的状况。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建立起一个群众与干部顺畅交流的渠道,让老百姓能与乡镇干部拉拉家常,发发“牢骚”。海“不像话”与“不听话”@沈泉涌  相似文献   

15.
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些党员干部:脚跟站不稳、板凳坐不住、遇事左右摆,被群众唤作“钟摆干部”。  相似文献   

16.
罗祖高 《当代广西》2012,(15):41-41
2011年来宾市兴宾区实行“公推差选”以及用“三张卡”考察干部,真正实现了“领导干部满意、组织满意、群众满意、邻里满意、家庭满意”的“五满意”目标。在2012年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中,群众对兴宾区的干部选拔任用、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工作满意度均排在来宾市第一名,名列广西前茅。今年,兴宾区又一次性拿出19个科级领导干部岗位面向社会公推差选,不断完善和健全干部选拔机制和考察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这次“三讲”教育的着力点是解决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和实践党的宗旨是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解决好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强烈的公仆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干部来自人民,人民供养着干部,干部是人民的公仆。1、从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上看,有了群众才有干部,党员干部是从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出来的。广大党员干部既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又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代表,甚至可以说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而不是油水关系,更不是水与火的关系。2、从目前各级领导干部产生的途径和渠道来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种是选举产生,一种是由党组织委任,而不是天生就可以当领导干部。近年来,我们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论是公示制的试行,还是“一推双考”的逐步推广,都要按干部“四化”方针,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办事。有人说:干部“四化”,关键是有人(特指领导)说话。我看不对,关键是群众首先说话。当然,领导职务的高低,并不代表个人身份的贵贱,而只是表明你...  相似文献   

18.
当干部、做领导的,都要面临动员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的问题。这其中,要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领导水平、领导艺术,但也有赖于领导干部自身的道德形象、人格魅力,也就是说,要以德服人。同样是领导,为什么有的说起话来,群众就听,干起工作,群众就跟,德高望重,群众敬慕,很快能够打开局面;而有的,则不然,好话说的再动听,群众也不理睬,没有凝聚力、号召力,工作疲疲沓沓,死气沉沉,  相似文献   

19.
对经过考核而选拔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人,在使用时要放手并授以实权,不能无端怀疑他;但若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其有负党的信任和群众的厚望,也不妨来个“疑人不用”——能上能下,这是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一条原则。  相似文献   

20.
乔云 《前进》2003,(2):31-32
实行干部能上能下是干部工作任人唯贤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保持干部队伍活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干部工作在能“上”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颁布,明确了干部能“上”的标准和程序,对干部能“下”的方面也作了相应的明确。但在实践中领导干部能“下”仍然是困扰干部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具体表现在:实1、“下”的干部思想难接受。“下”的干部往往被人们称为“下台”的干部。“上台”与“下台”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使得“下”的干部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同事、亲友等多方面的压力,并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