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起“河北版”的“佘祥林杀妻案”;幸运的是这位“佘祥林”由死刑改无期,又从无期获无罪,从而被媒体推为“疑罪从无”司法理念的“典范”和“标本”。这是一起从始至终都受到媒体关注的案件,所不同的是,这一“始”一“终”的报道内容却大相径庭,结果迥异。  相似文献   

2.
民事判决书和调解书中,常用“归”和“属”这两个词。这两个词的意义虽然接近,但并不尽同。“归”是指“分给”,“属”是指“隶属”、“属于”,含“系”或“是”的意思。法律文书中,用“归”字,表示对财产的分割,分割前产权属谁是不确定的;用“属”字,表示对所有权的确认,是指该项财产本来就属于谁的。然而司法文书中往往出现该用“属”字的地方用了“归”字,而该用“归”字的地方却用了“属”字。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以下简称分则)有关条款中“论”,“论处”和“处罚”,是三个不同含义的概念。三者之间,既有紧密联系,但又有所区别。“论”人辞源》里解释之一是:“定罪”,《正韵》“决罪曰论”,《左传》“论者讲明之谓”。合而言之,“论”不仅是“决罪”、“定罪”,还有向犯罪者讲明之意。“处”即处罚,刑法中专指刑罚处罚。可见“论处”是定罪和处罚两个概念之和,包含着两层不同的意思“论”在先,“处”在后,先论后处。“论”为因,“处”是果,“论  相似文献   

4.
王云飞 《中国法学》2003,(5):159-166
孙中山思想的精髓 ,即“依法治国 ,振兴中华”。而依法治国思想的核心是“五权宪法”。在“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 ,他提出了 :五权分立是“五权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 ;权能分开是“五权宪法”的基本理论 ,阶段发展是“五权宪法”的实施原则 ;三民主义是“五权宪法”的基本内核 ;爱国主义是“五权宪法”的指导思想等科学的法治思想理论。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 ,创造人类最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文明的改革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论法治社会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定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权力”与“权利”是公法学研究中最为常见的一对基本范畴,也是近些年来被我国法学界所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权力”与“权利”的“不平衡”是长期的,而“平衡”则是短暂的。特别是在近现代世界各国的宪法确认了“人民主权”的基本原则与以“控权”为基本特征的“法治”治国方略之后,“权力”来源于“权利”、服务于“权利”并保障与促进“权利”得以实现。这种新型的“权力”“权利”关系说明,“权利”相对于“权力”的优越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与肯定,成为现代国家民主法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三句关于“诺”的古话。一句是“重然诺”,一句是“轻诺者寡信”,还有一句是“一诺千金”。“重然诺”中的“然诺”,就是别人希望你或请求你帮他做一件什么事时,你能够这样回答“:是,我答应你。”  相似文献   

7.
“执法扶企”是检察院适应经济建设为中心所需要的一项重要的法律监督与法律服务的职能。检察院可以通过行使“执法扶企”的经济检察权,为企业深化改革、搞活服务,笔者拟就执法与扶企的四大关系发表浅见。一、“重点”和“热点”的关系。“重点”是指检察院的经济检察;“热点”是指目前改革的中心任务是搞活大中型企业。两者的关系是完全一致的,“热点”是赋于“重点”以深层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做”与“作”二字已经被很多人混用了。当年很认真的语文教师、书报编辑、校对人员,对“做”与“作”的正确用法及其区别,为了识辨和改正,不知费了多少力气!例如正确的用法“做诗”、“做文章”、“做工”、“做官”、“做人”、“做事”、“做主”,其中的“做”是不能写成“作”的。而另有些词,如“作案”、“作弊”、“作恶”、“作假”、”作价”、“作客”、“作陪”、“作文”(做专用名词时),其中的“作”也是不能写成“做”的。如果两个字通用,有一个词儿“做作”便应当消逝。什么是“做作”呢?意思是指矫揉造作,…  相似文献   

9.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尽人皆知的历史事件 ,一般都认为“坑儒”就是活埋儒生。不少当代的学者也认为“坑”是活埋 ①,尤其是很多中国法制史的书籍、教材将“坑”作为秦代的一种刑罚制度 ,认为是一种将人活埋的酷刑 ②。但是仔细检视史籍记载 ,可以发现“坑”并非秦朝所独有 ,也很难说是一种刑罚 ,而且并不一定是指活埋杀人。一、“坑”并非刑罚从史籍中有关“坑”的记载来看 ,很难说“坑”是一种刑罚手段。“坑”不见于任何一个朝代的法律条文。绝大多数“坑”的事件都不经过任何的审判程序 ,所针对的对象也几乎全都是战俘或无辜的百姓。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司法》2005,(8):108-108
49不宜使用“狱内重新犯罪”问:请问“狱内又犯罪”和“狱内重新犯罪”的区别是什么?(辽宁侯玲)答:“狱内又犯罪”,是一种习惯用法,多见于有关狱内侦查的文件中,是指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又实施了犯罪行为。而“狱内重新犯罪”的用法,偶尔可见诸个别文章之中,作者所赋予这个概念的含义与“狱内又犯罪”是相同的。但是,这种用法是不准确的。在叙述原罪与新罪时间关系的语境中,“又”和“重新”有着明显区别:“又”是指因原罪受到的刑罚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发生新的犯罪,而“重新”是指因原罪受到的刑罚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发生新的犯罪。从时态上讲,…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渊源--以法学方法和法律方法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龙  刘诚 《法律科学》2005,23(2):3-8
从法律方法的角度看法律适用是一个关于“法律是什么”的认识理性 ,而法律适用中法律渊源内部冲突的解决是一个“如何实现法律”的技艺理性。从两者的关系上看 ,认识“法律是什么”是“如何实现法律”的起点 ,“法律是什么”也仰赖于“法律如何实现”  相似文献   

12.
<正> 编辑同志: 在法学文章中,常见“公安、司法机关”、“公安、检察、司法机关”、“政法、公安机关”、“公安、司法、政法机关”等提法。我认为这些称谓不合逻辑。形式逻辑告诉我们:属概念和种概念是不能并列的,因为属概念包含在种概念之中。我们先看“公安、司法机关”这个提法。很明显,“司法机关”是种概念,“公安机关”是属概念,前者包容后者,二者不能并列。为什么说“司法机关”是种概念呢?《法学词典》对“司法机关”一词是这样解释的:“行使国家司法权的机关。……在我国,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见,上述提法是不能成立的。再看“政  相似文献   

13.
“入世”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适应WTO规则,我们必须转变行政法治理念,实现从“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治民”行政向“治官”行政、“万能”行政向“有限”行政、“黑箱”行政向“阳光”行政、“命令”行政向“契约”行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正> 惩治“官倒”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执法机关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依法惩治“官倒”,必然要涉及到一系列法律问题,比如什么是“官倒”?“官倒”的性质如何?“官倒”构成犯罪的条件以及承担何种刑事责任等。研究这些问题,对指导当前打击惩治“官倒”是非常必要的. 一、什么是“官倒”近年来,“官倒”案件屡屡曝光,“官倒”一词也频频见诸报端,出现于人们的言谈之中,但究竟什么是“官倒”,人们认识并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官倒,就是当官的倒爷”,或曰“官倒是有一定职权的党政干部投机倒把”,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投机倒把。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官倒”,就是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投机倒把活动,即把“官倒”理解为单位投机倒把。  相似文献   

15.
欧阳君山 《法人》2006,(11):30-31
监督不仅仅是“找麻烦”,“找问题”,“找别扭”,“过不去”,也是一种“关爱”,是一种“爱护”近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舆论认为,“廿年磨一剑”的《监督法》通过并实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民以食为天”,国人是十分重视“饭碗”问题的。而“饭碗”的等次也几乎就是人的级别与职业的代名词。大致而言,饭碗有“铁饭碗”、“泥饭碗”之分。手捧“铁饭碗”者,吃的是“皇粮”,领的是国家俸禄,饭碗摔而不碎,砸而下烂,旱涝保收,无饥馑之虞。而捧“泥饭碗”者,稍有不慎失手坠地,  相似文献   

17.
引言 “尊尊之中,寓贵贵之义”。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也曾用“差序格局”几个字来形容中国古代社会。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严格的等级社会,君臣、父子、夫妇、男女、上下、贵贱之间,莫不有严格的分际和分野。“贱”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中有两重含义,一是“贵贱”之“贱”。四民当中,贵者为士,农工商则是相对的“贱业”;二是“良贱”之“贱”,四民为良,四民以下为“贱民”。中国很早时候就有“士农工商”  相似文献   

18.
“法学”1958年4月号叶孝信同志的“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批判”,我觉得是篇好文章,对于右派分子一向吹嘘标榜、向党炫耀的所謂“民主”“自由”的“人权宣言”作了公正的裁判。系統深刻是这篇文章的优点。但是,文章中出現的一些艰澀的詞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这不能不說是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他們的观点糅合地反映在……”而不說“集中地反映在……”、“也是人权备遭蹂躪……”而不說“遭受蹂躏……”。又如“前提既属子虚”一語,如果人們不知道“子虚”一詞是取自后汉張衡的“子虚赋”(子虚赋中之子虚作“烏有”即“无”講,这里所说的“子虚”大概是作“空洞”講),就根本无法弄懂这句話説的是什么意思。再如“兴趣盎然”“政局  相似文献   

19.
“灋”义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永和 《法学研究》2005,(3):141-151
古文“灋”之义是古人日常实践中价值选择的客观反映。“灋”的义项“氵”是否意指“平”,须通过训诂并依据古人生活实践提供的其他资料考察而获得。“法”字书写的结构经历了由“■”、“■”、“■”、“■”、“■”再到“法”的演变过程。“灋”字中“氵”意指公平是直接因于水性。从“灋”的书写系统看,最早的声像应该是“廌”,后来“灋”的发音是由“佱”声训而来健盀灐辈惶逑止健⒄宓募饽私袢烁交?与“灋”之本义无关。  相似文献   

20.
李媛 《中国审判》2020,(6):76-77
把每一个案件都看作是“大”案,以“匠心”精神认真谨慎对待每一个细节,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人民法院黄庆华法官面对每一个案件时的态度。黄庆华是灵山法院刑事审判庭的庭长。在这个岗位上,他一直坚守着“输送正义、惩治犯罪”的理念,一干就是22年。“只要有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都是百分之百的伤害。”这是黄庆华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由于工作突出,黄庆华多次获得“办案标兵”“优秀法官”“优秀共产党”“青年卫士”“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9年,黄庆华还被评为“全国刑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