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詹姆斯·扬克从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分配不平等的弊端出发,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比市场资本主义优越的一种经济制度,并设计了一种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的蓝图。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主要是试图通过对生息资本进行社会化的方式来实现其目标,它的核心目标是在保持资本主义效率的同时,消除其分配方面的极端不平等。苏东剧变后,詹姆斯.扬克对许多针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挑战性问题进行了探索,完善和发展了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并对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的前景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一个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会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正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端,把实现更好的公平和更高的效率作为其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对公平与效率的追求,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总体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也有矛盾的方面。因为公平主要表现在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两个方面,从机会的平等看,公平必然会促进效率的提高,从结果的…  相似文献   

3.
G.A.科恩认平等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核心规范之一。历史上包括自由主义的平等论在内的各种平等理论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虽然分别消除了建立在地位、身份与天赋、社会背景上存在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平等而具有进步的意义,但仍然纵容了一些相当明显的不平等的存在。科恩提出了一种体现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的"取得利益平等"理论,主张实现一种深层的机会平等,纠正所有非个人自身选择所导致的不平等劣势。  相似文献   

4.
瑞典社民党认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是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实现这一目标的障碍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半个多世纪以来,瑞典社民党对如何改造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其所有制理论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一、从“社会化”到“福利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雷蒙德·威廉斯提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新秩序要想超越资本主义,首要的是从文化上突破资本主义那种特有的经济和政治的秩序术语,运用一种更为开放和宽广的术语建构一种社会主义共同文化。以文化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旨在探索如何借助于大众文化来实现社会共同的平等、自由和民主,它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文化与政治之间关系、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以及对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提供了具有启迪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平等与效率的统一曹新平等与效率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而出现的一对矛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遵循效率原则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贫富差距的悬殊使平等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流于形式。据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和社会成员收入...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相互之间是平等的,但又是不平等的,这平等与不平等矛盾的对立统一正是构成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特点。随着城乡经济开放、搞活、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我们如何看待他们,就有一个如何看待人们之间经济生活中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探讨这个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说社会主义是平等的社会,这是由于废除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和剥削制度。今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法律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是平等的。比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社会要求各兄弟民族之间相互尊重、以平等地位和睦相处,社会上的职业只是分工不同,它不具有高低贵贱的不平等的性质,如此等等。人们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西欧社会党的理论创新是通过以下四条路径来实现的:从“阶级政治”过渡到“后阶级政治”,从全面规制走向注重实效,从注重结果平等到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并重,从传统政治运作方式到关注新政治问题。作为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第三条道路”虽然提出了解决新时代复杂政治问题的新思路,却消解了西欧社会党传统的社会主义身份特征,使之在政治上完全溶合于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上,理论界曾经发生姓资姓社之争以及目的手段之争。围绕这些争论,本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本认为社会主义最一般的规定性表现为集体行动和平等原则,资本主义最一般的规定性表现为迂回生产和效率原则,而集体行动和平等原则、迂回生产和效率原则又是社会化大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企业目前的市场经济教育应侧重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的教育。虽然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有的经济运作方式,但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则应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和我国国情特色。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从利益上讲,它是为全体人民的利益服务且追求共同富裕;从所有制结构上讲,它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从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特权     
剥削阶级国家法律上允许统治者个人、等级或社会集团在经济、政治和其他方面享有的特殊权利,是阶级不平等和阶级内部等级不平等在法律上的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宣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废除封建特权的同时却确立了资本的特权.只有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铲除特权的根源.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制不可动摇的原则之一,任何超越或凌驾于法律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今年初的南巡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他还指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这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正如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次王朝复辟一样,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  相似文献   

13.
一、谁救谁?时下有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走进了死胡同,要靠资本主义救社会主义。从主观上说,社会主义不会去救资本主义,因为它最终要代替资本主义;同样资本主义也不会去救社会主义,因为它要千方百计地消灭社会主义。但是,在客观上这个问题又是存在的,那么究竟谁救谁?第二次大战初期,德国法西斯焰炽千丈,短短两年多一点时间,横扫欧洲大陆,灭亡了14个国家。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法国沦陷了,英伦三岛受到重创……资本主义面临生死存亡的绝境。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和英勇的苏联红军,抗击了长驱直入的德寇,胜利地保卫了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攻克柏林,彻底打垮了希特勒法西斯,解放了欧洲大片国土。试想,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的苏联,今日之天下还不知是谁  相似文献   

14.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与此相适应,人权也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这是流传甚广的两种误解。前一种,已被社会主义各国实践和改革的大潮所击破。而后一种误解,近年来仍在中国大陆游荡。有一些论者总是引经据典并曲为解说,认为以平等自由作为内容的人权,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它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针对此,  相似文献   

15.
过去,我们在宣传平等问题时,总是强调无产阶级平等是真实的,资产阶级平等是虚伪的。谁要是谈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平等,批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不平等现象,就会立刻受到指责,甚至给人家扣上盲目崇拜资产阶级平等的大帽子。然而,这样做并不能使人信服,相反,在一些人心目中,倒是觉得资产阶级是很讲平等的,无产阶级反而不如资产阶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把平等类型和平等发展程度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点,势必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思想混乱。所谓平等类型,是指平等的阶级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平等,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平等。我们说资产阶级平等是虚伪的,就是说它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  相似文献   

16.
自由和平等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政治理念。随着现代性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方式不断展开,现代政治逐渐分化出建构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种方法论。建构主义以个体为基础对应然的自由和平等之原则进行"论证",历史唯物主义则从历史和"类"的角度对自由和平等的历史合理性以及实现路径进行"解释"。从结果来看,对二者关系的建构主义解读使二者陷入抽象化和形式化,而历史唯物主义解读则使其回归真实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7.
《理论导报》1999年第2期上张定鑫撰文认为,邓小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新贡献是成功地处理了中国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第一,邓小平正确地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制度因素(阶级性)与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成果因素(非阶级性)之间的界限;第二,客观地比较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现有体制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上的优劣及一定的互补性;第三,客观地比较了社会主义制  相似文献   

18.
自由和平等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政治理念。随着现代性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方式不断展开,现代政治逐渐分化出建构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种方法论。建构主义以个体为基础对应然的自由和平等之原则进行"论证",历史唯物主义则从历史和"类"的角度对自由和平等的历史合理性以及实现路径进行"解释"。从结果来看,对二者关系的建构主义解读使二者陷入抽象化和形式化,而历史唯物主义解读则使其回归真实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20世纪初社会主义变成现实之后,两种制度之间尽管有统一的一面,但主要表现为对立的一面,20世纪的历史也是一部两制斗争史。苏东剧变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两制关系主要表现为统一性,其对立性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由于"资"强"社"弱,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攻守易位;双方矛盾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摩擦日益增多;西方在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向社会主义国家施压,和平演变的手段增多,社会主义反和平演变的任务繁重。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两制对立关系的新变化,要从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要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两制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高度民主     
本文通过对民主制的历史考察指出,资本主义及其以前一切阶级社会中的民主制度的狭隘性和虚伪性,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作者认为:从民主是“大多数人的统治”而论,在性质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比较,已经是一种高度民主,即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高发展程度的民主。同时,在发展程度上,在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上,在人民群众的民主生活中,社会主义民主自身又有一个由不充分完善到充分完善的发展过程。作者从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系统论证了:就平等是民主的一个基本原则而言,社会主义民主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就民主是手段还是目的这一范畴而言,社会主义民主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体;就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而言,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作者通过以上论证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还必须在性质上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在形式上也要使民主高度制度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