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力 《团结》2005,(6):27-31
由来在阶级社会的法律制度中,公开确认阶级的不平等,并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不平等。在人类生活早期,劳动分工使教育从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越来越系统化、专门化的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自从进入了阶级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以后,受教育就失去了它的平等性、表现为少数人所拥有的一种特权”。在古代印度,正规教育就是特定种姓的特权。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特权化表现为“君权神授”和等级身份的思想。等级和身份是教育特权范式的主要标志。在古希腊,柏拉图认为,上帝将人分为三等,即金质的、银质的、铜质的。…  相似文献   

2.
公正,是分配社会权利和义务时必须遵循的价值尺度,是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道德准则。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和人们对公正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的道德体系对公正原则和规定也各不相同。兰秀良、程立显在今年三月三日《光明日报》上撰文提出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具有如下基本特征:首先,社会主义公正原则主张公正与平等的真正统一。它要求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不承认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享有特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依附和奴役。目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加以克服的官僚主义现象、家长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弊端,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剥削阶级思想残余的反映。它要求经济上的平等,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3.
法的功能即法的作用有以下几点:首先,统治阶级用法来确认和保护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巩固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例如奴隶制法规定了奴隶主可以对奴隶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封建制法严格保护等级特权;资产阶级法虽然取消了封建等级特权,但却确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把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合法化.社会主义法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它通过确认四项基本原则,保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所以,法作为阶级统治工具,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掌握政权的阶级,总是借助法来实现对社会的领导.  相似文献   

4.
谷力 《团结》2005,(6):46-48
在人类发展史上,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源于阶级的不平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不平等产生了教育特权,教育特权制造了教育不公平。近代世界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为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而奋斗的历史。在阶级不平等思想的影响下,近现代西方国家在受教育者的培养方面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即在教育过程中,对不同阶级、种族、性别的人采取不同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受教育者通过不同的教育,取得不同的发展。西方国家教育不公平透视双轨制教育。十九世纪初,西欧各国在传统的古典文科学校之外,发展出另一类为平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直接有用知识的学校。两…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相互之间是平等的,但又是不平等的,这平等与不平等矛盾的对立统一正是构成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特点。随着城乡经济开放、搞活、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我们如何看待他们,就有一个如何看待人们之间经济生活中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探讨这个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说社会主义是平等的社会,这是由于废除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和剥削制度。今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法律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是平等的。比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社会要求各兄弟民族之间相互尊重、以平等地位和睦相处,社会上的职业只是分工不同,它不具有高低贵贱的不平等的性质,如此等等。人们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6.
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经济上、政治上处于同等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但平等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在阶级社会中,平等总是阶级的平等。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平等仍然是阶级的平等。平等也有差别性,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平等不是平均主义。平等要求是和无产阶级利益一致的。它的内在实现有待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完成。  相似文献   

7.
梅因曾说过一句话,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现实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我国现行法律中随处可见的身份因素足以混淆视听,让人产生疑惑。那么在现代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处置身份才不背离我们建设法治社会的初衷呢?正视身份的客观差异;不断完善具有身份国家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升法律从业人员对身份国家的认识;让普世价值、共识摒弃身份特权。  相似文献   

8.
平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平等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资产阶级的平等权要求消灭封建等级特权,追求用劳动这同一尺度衡量不同的人,实质是形式平等;无产阶级的平等权则要求消灭阶级本身,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默认天然特权,实行按劳分配,体现资产阶级形式平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随着生产力高度发达,必然实行按需分配,体现实质平等。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平等观,把权利平等、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有机统一起来,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江苏省吴县“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就法津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者对法律是否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在阶级对立基本消灭的社会主义社会,法律是否还体现阶级意志的问题各抒己见。大体上是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律与国家的起源、发展和消亡基本上是同步的。和国家一样,法律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才产生的,也将随之而消亡。在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既无国家,也无法律。那种认为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时代已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机关和已有带强制性的规范,就是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一切“平等”都是一定的历史产物。“平等”以一定方式的实现,都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认识一个社会“平等”的质的规定性,首先要认识这个社会的历史基础。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机关,当“平等”以一定的方式实现时,必然要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采取相应的形式。以人的依附性为特征的自然经济社会,平等实现的方式是社会特权和政治特权的叠合,它要求国家与社会的合一;以对物的依赖性和交换平等为特征的商品经济社会,平等实现的方式是权利平等,它要求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以对社会生产自觉控制为特征的自由联合劳动社会,平等的实现才是社会平等,它要求国家与社会的新的合一。中国正处于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对平等实现的选择,只能是权利平等。它要求否定社会特权化,要求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因之应从各方面促进这一分离,如:确保国家执行“公共意志”;不以公共权力身份介入私法关系;一切公职向社会开放;一切公务活动法律化、制度化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与主流观点不同,西方左翼学者强调"阶级问题具有持续的重要性","后工业社会"中阶级不平等仍然存在,‘阶级社会还未消亡,而真正的无阶级社会还没有诞生’,而事实上,西方之阶级关系和阶级不平等是一种被掩盖的真相,应更多关注如何改善由阶级状况决定的经济分配和社会机会方面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12.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第一阶段。但它究竟始于何时,是哪个阶级的思想表现,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观点各异。我们认为,空想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而且更是千百年来鼓舞劳动人民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地反对阶级剥削压迫,争取平等和幸福的旗帜、动力与希望。因此,空想社会主义不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而是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的结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主义社会城乡矛盾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城乡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属人民内部矛盾.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造成城乡对抗的阶级原因也就不存在了.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别,还有矛盾.但是,这些差别已不是阶级之间的差别,而主要是经济上发达程度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别.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里,城乡矛盾一直不能妥善处理,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这一矛盾的性质缺乏正确认识.在苏联,  相似文献   

14.
平均主义是在小生产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它反映了小资产阶级要求在消费资料分配上绝对平等的愿望和要求,是小资产阶级平等观在分配问题上的表现。无产阶级平等观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产生的,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产生的。恩格斯指出:“从消灭阶级特权的资产阶级要求提出的时候起,同时就出现了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要求。尤其是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把公民的平等提到首位以来,法国无产阶级就针锋相对地提出社会的、经济的平等的要求,这种平等成了法国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  相似文献   

15.
列宁认为,"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的反映,而资本主义平等还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因为,只要还存在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平等只能是口头上的、宪法上的,不可能是事实上的平等。而如果不把"平等"理解为消灭阶级,它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列宁的平等观说明,平等在不同阶级那里有不同诉求,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绝不存在超阶级的、"普世价值"的平等。应跳出"平等"研究的伦理学和法学思维,坚持政治经济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中,平等和公正是优先考虑的问题,平等是公正的基础和前提.在等级社会,没有平等,也就没有真正的公正.在近代社会,由于法律制度以及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确立,出现了形式平等,而实质平等则没有实现的可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要确立形式平等,更主要的是要实现实质平等.平等与公正是有着广泛社会价值的,在人的创造性能力的实现中,平等和公正能够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而且,我们当前所面对的地区性和世界性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平等和公正的途径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乞讨行为从来都不是一种被社会道德或国家法律所倡导的行为."行乞权"既不是公民的生存权,也不是一项"穷人的道德权利"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权利.在"行乞权"之争中,暴露出长期以来法理上,以及近些年来人们在人权理念上的种种误区.逻辑上和实践中,从法无明文禁止之处不能必然地推导出权利.人权不是一种排除义务的绝对权利,或可以凌驾于一切社会规范之上不含界限的一种特权.  相似文献   

18.
政党政治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一大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赋予我国各民主党派享有与中国共产党在法律上平等的权利。这是当代中国公民的平等权在政党政治中的充分体现。民族区域自治是当代…  相似文献   

19.
正自欧洲启蒙思想出现以来形成的近代意义的平等理念,坚信人类生而平等,强调人类的生命在价值上是等值的,主张人类社会成员在权利和资格方面有身份上的平等,包括"法律平等"和"政治平等"。启蒙思想家认为,平等有助于增进全社会层面上的利益共享,从而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平等也可以促进社会正义,因为最明显的社会不平等不是自然天赋的结果,而是社会不公平的产物;平等还可以扩大自由,因为它保护人们免受贫穷之苦,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使人们得以实现其目标;社会平等是唯一具有实在意义的平等形式,是所有其他平等的基础,真正的法律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理论。弄清和阐明这个理论,澄清当前存在的某些认识上的混乱,对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理论的提出及其背景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是指多民族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了民族平等权利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一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落后民族因为受到自身发展程度低所带来的种种限制,不能与先进民族同样享受到政治上、法律上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造成了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是列宁首先提出来的,然后斯大林作了补充和阐述。列宁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