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美国犹太组织与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的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犹太组织是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认定伊朗发展核武器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威胁,以及担忧奥巴马政府改变对伊朗的政策,因此美国犹太组织在国会内外开展游说,促请国会议员提出制裁伊朗的法案。尽管奥巴马阐明美国对伊朗奉行的是原则性接触政策,但不得不在国会的强大压力下签署了《伊朗制裁、问责、撤资综合法》。这一法律的出台结束了奥巴马政府接触伊朗的尝试,制裁和遏制再度成为美国对伊政策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自2002年伊朗核计划暴露以来,为了使伊朗放弃核计划,美国以及随后加入的其他国家对伊朗实施了长达10年的金融制裁。2013年11月,伊朗同相关六国就核问题达成《日内瓦协议》,伊朗终于在核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由于单边金融制裁容易被目标国规避,为了使制裁更好地发挥作用,制裁发起国会主动寻求多边合作。为了达到提高金融制裁效果的目标,制裁发起国会努力提高国际合作的法律化程度,以扩大制裁联盟的范围,提高联盟的紧密度。这一分析框架解释了为何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在对伊朗实施金融制裁长达10年之后才实现政治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伊政策--伊朗核与导弹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国良 《美国研究》2006,20(1):7-27
随着几十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和伊朗的关系由盟友变为敌对,美国对伊朗的核政策也由核能开发的支助者变为强烈的反对者。在美国看来,伊朗目前的核与导弹发展计划对美国及其盟国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构成严重挑战。如何解决伊朗核与导弹问题,美国面临不同的政策选择。尽管不能完全排除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但美国近期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不大。布什政府很可能继续坚持并强化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的遏制政策,联合欧盟、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社会共同迫使伊朗放弃核与导弹发展计划。由于伊朗与美国之间的政治歧见,伊朗核问题不易解决,很可能在谈判、制裁、妥协、再冲突、再谈判的循环中较长时间的拖延下去。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主义"是奥巴马政府所奉行的对外政策思想理念。美古关系的解冻是"奥巴马主义"取得的重要外交成果之一。美国之所以决定放弃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古巴的敌对政策,根本原因在于奥巴马政府改变思维定式后重新界定了实现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最佳路径。美古关系的解冻不会一帆风顺,还将面临许多挑战。但美古关系的改善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美古关系的正常化进程或许还会有波折,但大势已难以扭转,美古关系将翻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以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从强制外交到威慑的转向,奥巴马执政初期和中期通过强制外交政策逼迫中国"澄清"南海主张及其法理依据,要求中国停止在南海的维权行动,并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进程。从奥巴马执政后期开始,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对华政策逐步由注重强制外交转向更具被动防御性的威慑,以慑止中国主导南海的进一步行动为主要目标。美国的政策转向受到中美南海战略动机不对称因素的深刻影响,也与美国实施强制外交的策略性失误密切相关。基于强制外交转向威慑政策的路径分析可以大体判断,延续在南海对华威慑政策是特朗普政府最为现实的选择,通过对其政策目标的重设和威慑强度的调整,美国将在相当程度上为其中长期政策走势奠定基调。  相似文献   

6.
欧盟一直是伊朗核问题的重要参与国。在逼迫伊朗放弃敏感核活动的问题上,欧盟大致走过了谈判、联合国制裁、联合制裁三部曲式的政策历程。欧盟在联合制裁中采取的能源禁运和金融制裁是迫使伊朗做出重大让步并最终签署《伊朗核问题全面协定》的关键步骤。但是协定仅仅是各方力量在博弈之后形成的暂时平衡,随着欧美和伊朗政局不确定性和沙特-伊朗关系恶化等情况的出现,伊朗核问题将迎来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7.
欧盟内部长期存在"中心—边缘"结构,位于(半)边缘的意大利和希腊在民粹主义冲击下,面临融入或背离欧盟主流的抉择。近年来,两国在经济、政治、社会三个维度的边缘化加剧,刺激了国内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民粹政党的主张背离欧盟主流,在执政后要求调整对外关系。本文分析了意大利和希腊民粹主义政党执政时期的对外政策,发现两国均要求在欧元区经济政策和共同安全与外交政策、难民政策上与欧盟重新协商。在双边关系上,两国与德国、法国也出现摩擦,试图联合其他成员国制衡法德轴心。同时,意大利和希腊顶住欧盟压力加强了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民粹主义政党本身的偏好是上述对外政策调整的主要动因,但相应政策的执行和实际效果仍受到国内政治和国际体系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之初美国对缅甸政策波折不断,在认识到制裁失败的基础上,凭借务实性接触,美缅关系得以全面回暖,但随即美国对缅甸特定人群和目标采取了针对性制裁,直至当前重拾全面制裁的"大棒".经历了如此的循环往复,美国对缅甸政策大有"回到过去"之势.美国对缅甸政策在"制裁"与"接触"两端摇摆不定,"不完全制裁+不完全接触"混合并存一直存在于其政策调整之中.这种特点源于美国对缅甸政策深层次因素的长期影响,其内在的"两难"在拜登政府期间日益凸显且难以纾解,美国对缅甸政策选择的空间进一步缩窄.面对纷纷攘攘的周边变局,中国应积极寻求拓展周边外交,确保中缅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阎梁  何劲汶 《欧洲研究》2012,(3):101-115,16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与美国在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问题上产生了政策分歧,不过这种分歧在2006年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六国方案"出台后又实现了部分弥合。本文在分别尝试国际体系结构变化、核能领域的特殊性以及地缘经济与政治等理论解释路径后认为,美、欧的政策分歧及其弥合都可以通过运用地缘经济学理论给予比较合理的解释。文章结论部分指出,地理上的毗邻以及与美国不同的对外政策决策机制,是欧盟各国对中东地缘经济利益更为重视的两大原因。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实力快速崛起及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中美两国在经济、安全及国际制度等领域展开了具有战略博弈性质的竞争。对此,美国倍感焦虑,担心经济影响在亚洲消退、海权优势在西太平洋地区受到挑战、科技优势丧失及制度威望受到冲击。美国的"地位焦虑",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已经若隐若现,特朗普执政后,显著加剧。特朗普政府不仅对美国对华接触政策提出质疑,还明确将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对手,在经贸、人文、两岸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政策举措,强化对华制衡与牵制。对于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调整,我们一方面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保持战略清醒与战略定力,防止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相似文献   

11.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has tried two very distinct policy options in dealing with Iran. The engagement policy was designed to make a break with the past experience and re-start US-Iran relations on a positive footing. This approa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advice offered to the new administration by Iran analysts and leader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The implication of the engagement policy, however, was sidelining the US commitment to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in Iran. This policy could offer little to the budding reform movement in 2009. The alternative policy of containment was not beneficial to the reform movement either. The policy shift at the end of 2009 was a response to Iran's failure to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The containment policy, manifested in the fourth round of UN-imposed sanctions on Iran, has led to a further entrenching of the hard-liners in the regime and intolerance of internal dissent.  相似文献   

12.
奥巴马政府基本继承了小布什政府后期的台海政策,同时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当前美国全球战略需要稳定的中美关系,奥巴马政府积极看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更强调稳定化。奥巴马政府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将继续对台军售政策,赞成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加深、扩大美台之间的经济联系。奥巴马政府台海政策的制定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美国国内战略辩论、国会、军方和军工集团、美国对两岸关系和台湾岛内局势的评估等。  相似文献   

13.
Chien Liu 《East Asia》2018,35(4):293-316
Since the 1980s, Japan’s war memory has strained its relations with South Korea and China, to a less degree, the USA. Two of the thorniest issues are the comfort women and the US atomic bombing of Japan. Before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announced its policy pivot to Asia in 2011, both Japanese and American leaders were reluctant to make amends for the past acts of their countries. However, in 2015, the Japanese conservative Prime Minister Abe reached an agreement with South Korea that “finally and irreversibly” resolved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thus achieving a historic re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2016, then President Obama visited Hiroshima to commemorate the atomic bomb victims. Then, in December 2016,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resurfaced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relations, indicating a failure of the reconciliation. Why did the USA change its policy on historical issues involving Japan? Why did Abe and the South Korean President Park Geun-hye settle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Why did Obama visit Hiroshima? Why did the reconciliation fail? In this article, I propose a rational choice theory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Applying the proposed theory and relying on available evidence, I argue that the settlement of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and Obama’s visit to Hiroshima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Obama’s pivot to Asia to balance China’s rise. The reconciliation failed mainly because it did not resolve the historical justice issue promoted by the human rights norms. I discuss some implications for reconciliation in Nor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14.
"重启"美俄关系是奥巴马执政后重要的外交议程之一。美国面临的多重困境是奥巴马政府积极"重启"美俄关系的关键推动力量。2009年的美俄外交呈现出"务实"和"机制化"的特征。相对国家实力的对比变化,使"奥巴马-梅德韦杰夫时代"的美俄两国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成为可能。美俄双方一直存有严重分歧的议程有可能成为2010年美俄外交的难题,为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增加变数。  相似文献   

15.
姜振飞 《当代亚太》2011,(4):145-160,144
基于国际核安全环境的变化和对核恐怖主义威胁的认知,同时为了提升美国在核军控领域的制度和话语霸权,也为了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服务其全球和地区战略,奥巴马政府大大提升了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在美国核战略中的地位。鉴于这一政策为美国在核军控领域制度和话语霸权服务的狭隘性质,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缺陷: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因果关系颠倒;反核恐怖主义政策的目标指向存在一定失误;美国核政策自身存在矛盾。正是由于存在着上述缺陷,决定了奥巴马政府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必然会对国际反核恐怖主义努力产生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源起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于美国政府的内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经济尽快复苏成为奥巴马政府的优先议程。承认二十国集团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与二十国集团合作,是美国化解其金融危机和确保经济复苏的关键战略措施之一。奥巴马政府的二十国集团战略有多重动因,最终目的是利用这一新兴的全球治理平台,维护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进而维持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探讨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政策及其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作者认为: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政策可以用"安全"、"繁荣"、"人权"和"环保"四个词来概括,在安全和经贸方面大体会延续前任政府的政策,在环保和人权方面会进行一定的变革,在经贸方面也会和以往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奥巴马的东亚政策对东亚一体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必须认识到其消极的一面.最后,针对美国的关注与担忧及如何推动东亚一体化,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应对处理朝鲜半岛危机中,美国一直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奥巴马上台后,朝鲜半岛危机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也让人们对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更加关注。实际上,在2009年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亚洲后,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就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朝鲜半岛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使得美国有机会重振其世界领袖的雄风,重新确立美日韩在东亚的铁三角同盟关系,并通过不断的联合军事演习对朝鲜施加了除军事动武以外的巨大压力,同时也侧面敲击和缓解了中国力量在亚太地区伸展的势头。奥巴马的外交理念是做一个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和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其对朝政策的核心策略就是软的更软,硬的更硬,以硬逼软。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challenges traditional accounts of the 1946 Cold War Crisis in Iran by moving beyond Soviet–American confrontation to focus on British policy. In contrast to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was a major stake-holding power in Iran due to the valuable holdings of the Anglo–Iranian Oil Company (AIOC). By comparing the reactions of the AIOC and Foreign Office, continuity between the events of the 1946 Crisis and later developments in the Mosaddegh premiership becomes apparent. Soviet interference in Azerbaijan prompted great concern from representatives in Iran, but the central Foreign Office pursued a more cautious policy. Only concerns relating to the growth of domestic Iranian communism in the form of the Tudeh Party and the threat this entailed to the British concession prompted the Foreign Office and AIOC to take measures rendering them partially complicit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ranian politics, setting an important precedent for future action.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and its impact on Anglo–Iranian relations by utilizing records from the UK National Archives, British Petroleum Archive and diplomatic personal pap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